科學沒有誕生在中國?真的是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

2020-09-05 徵途科教

近日我看到一篇文章,論述了科學為什麼沒有誕生在中國,我們比西方差的原因。總體意思是中國人缺乏形式邏輯思維,功利思想比較嚴重,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之上,不會去問其背後的原因,很多科學成就無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嚴格理論體系。楊振寧博士的回答更有意思,他這樣說的:因為國人有《周易》,有了陰陽五行,懂得天人合一。有了這套哲學體系,遇見啥問題都能給出看似不錯的解釋,還要科學有啥用?


對於科學為什麼沒有誕生在中國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要說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不敢苟同。那有人就要問了,事實就是如此啊,要是有邏輯思維,為什麼誕生不了科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給大家舉幾個古代數學題的例子看看。

1、勾股定理:《九章算術》中,趙爽描述:「勾股各自乘,並之為玄實。開方除之,即玄。案玄圖有可以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成玄實。以差實減玄實,半其餘。以此為從法,開方除之,復得勾矣。加差於勾即股。凡並勾股之實,即成玄實。


2、圓周率:文獻《隋書·律曆志》上記載的圓周率如下:

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壹,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衍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中。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壹億為壹丈,圓周盈數三丈壹尺四寸壹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U數三丈壹尺四寸壹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壹百壹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冪,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3、明代幾何:徐光啟譯《幾何原本》上的幾何題:


當代大學生看完以上幾道古代幾何題有何感想,是會呢還是不會。由上面找出的幾道幾何題可以看出,古文對幾道簡單的幾何題描述尚且如此費力,讓人非常費解,何況去描述當代這麼複雜的科學知識呢?如果描述物理、化學更不知道怎麼描述了。所以看出古文是影響中國人思維的主要因素,就是太難,太拗口,很難理解。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古文簡化運動,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所以唐詩宋詞和散文現代也看得懂,明代三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現在也能看懂。而到了清代,由於受到文字獄的影響,很多文人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只能採取隱晦的手法來表達思想,書寫生活。所以清代的古文越來越難,現在看《紅樓夢》就很吃力,比看其他三大名著費力多了,其中有很多隱語,無法直接表達出來。這也產生了一門學問《紅學》,成就了一批文學研究家。

中國文化的真正解放還得說新文化運動,為了進行文化革新,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字革命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文化運動不僅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更重要的是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貢獻,就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國家真正的統一,為發展科學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普及義務教育,文肓基本消除,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為國家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了很多世界先進領先科技成果,新文化運動立了首功。

新文化運動的產生讓中國人有了邏輯思維簡潔的表達方式,以前是茶壺煮餃子—肚裡有貨倒不出,現在是百家齊放、百花爭鳴,科學技術有了迅猛發展。回顧歷史,歐美科學技術發展幾百年,而我國不到一百年,就取得了這樣偉大的成就,充分證明中國人性,有邏輯思維。

只要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萬眾一心,共同支持科技發展,再過幾十年,中國的科技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多豐碩成果,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時候,哪一個外國人和中國人敢說中國人邏輯思維不行,一定讓中國人把你邏輯進去。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中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邏輯思維,還沒有數學天賦
    而在訪問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卻表示中國人「骯髒、遲鈍」,缺乏邏輯思維,還沒有數學天賦,這樣的評論確實讓國人都感到不舒服 但是這也並沒有影響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負面評價,在日記中,愛因斯坦對中國女人進行了十分難聽批評,他表示在當時的香港
  • 中國人應該讀什麼書呢?——中國人為什麼缺乏科學邏輯思維呢? 4.23周四14:30
    【主題】中國人應該讀什麼書呢?——中國人為什麼缺乏科學邏輯思維呢?
  • 為什麼中國人普遍邏輯思維能力不夠好?
    而中國不一樣。中文太難了,理科高級知識分子的中文水平也僅僅是高中生水平,如果他沒有天然的語感天賦,也不喜歡讀書看報,缺乏足夠的閱讀訓練,他對中文的理解能力,就是會比文科高級知識分子缺一塊,慢半拍。舉個例子。廣莫列出一組詞。
  • 科-技混為一談,直接導致對「科學」的本質缺乏理解!
    在中國,科學史是一個非常邊緣的學科,在正規教育體制中沒有位置,可是,對於大學通識教育而言,對於人們正確理解科學而言,科學史都非常重要。我願意借果麥這個知名的出版品牌,為科學史找到更多的讀者。我們這個時代是個生活快節奏的時代,多數人無法騰出較長的時間來讀書,鴻篇巨製難以廣泛普及。
  • 漢語提升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水平
    漢語提升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水平!漢字公式與字母公式:舉例,比如某公式F=a+b+mⅴ。你第一眼不知公式符號意思,要二次說明或查詢。那麼此公式就為二次記憶。這樣避免符號二次記憶,並且在邏輯思維習慣上佔優。人的邏輯思維習慣都是靠生活點滴長期積累的。從來沒有天生就是天才的。從提高邏輯思維角度來評估。我們再來具體比較一下,比如:1,距=速ⅹ時。(距離=速ⅹ時)。
  • 缺乏性教育的中國人,別把人流當避孕
    6月發布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也顯示,2017年中國新出生嬰兒數繼續減少,由2016年的1846萬人降至1758萬人,中國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依然沒有得到明顯改變。生育率下降,人們沒有生育意願。不管是經濟壓力過大,還是長期計劃生育帶來的後果,不想生孩子都需要採取避孕措施。不過,避孕舉措亦分優劣,一定程度上,缺乏性教育的中國人,還在錯誤的避孕道路上越走越遠。
  • 吳國盛:中國人對科學的三大誤解 | 科學史家說
    不了解科學的人,就像老農民進入鬧市,茫然失措——企業家尤其如此,因為企業經營、風險投資等內容更需要擁有對世界的前瞻性與洞察力。但偏偏,中國人不懂科學。因為中國不是科學的故鄉,中國人不是在科學的氛圍裡長大的。有指南針,不等於有磁學;會捕魚,不代表懂魚類學、捕魚動力學。科學是一個漂洋過海的舶來品。或許有人會反駁:古代中國比西方更先進,直到近代才落後。
  •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邏輯思維,而不是詭辯
    遺憾的是,邏輯學在中國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由於邏輯知識和邏輯訓練的缺乏,中國人的思維在邏輯上具有明顯的三大缺陷! 一、概念模糊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
  • 中國人最缺乏什麼
    很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紛紛表示:人間天堂,大開眼界。毋庸置疑,生活在中國的確非常舒適,電商物流發達,快遞外賣既便宜、又方便,足不出戶幾乎可以解決一切基本生活問題,怎能不令人稱讚呢?但是我們好像能夠感覺到,中國同胞幸福指數一言難盡。
  • 我們需要的是邏輯思維
    (一)概念模糊。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明確概念是判斷與推理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來的判斷和推理就也就很難保證其正確性。中國人不善於,或者說是不屑於去辨析概念,中國人對於概念的定義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國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個明晰、全面、準確、嚴格的定義?幾乎沒有。中國的哲學家極少下定義,儒家講仁,什麼是仁?眾說紛紜。老莊講道,什麼是道?沒有定義。
  • 《科學的故事》| 中華5000年文明沒誕生科學,終於搞懂為什麼
    1、「科學」是什麼?先問一個問題:科學和技術是一回事兒嗎?估計中國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一看到科學,就想到科技。我們的潛意識裡,科學和技術是不分家的。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一來,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歷史表明,「學而優則仕」,有文才武略才是能者。
  • 饒毅教授的一篇演講:中華民族為什麼缺乏科學傳統?中國科學技術人才令人擔憂
    有,但很弱,而且特別缺乏抽象、系統、深刻的科學,有的主要是比較簡單的、接近實用和實用的,如與天文、農業、醫學相關的科學。以古希臘為重要起源的科學,經歐洲傳入阿拉伯,再從阿拉伯傳回西方,非常有趣的、很長的歷史進程,而中國極少參與。
  • 中國哲學和中國人,缺乏理性思辨的精神嗎?
    自19世紀以來,尤其是五四以後,就有很多人開始認為中國哲學或中國人缺乏理性思辨精神,仿佛中國人天生不善於理性思辨似的,或可說,沒有這個能力。大言之,仿佛中國近代的衰落也與中國人不善於理性思辨有關,或者與中國沒有邏輯學有關。
  •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邏輯概念與推理?
    中國人的這種邏輯思辨,也沒有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學而完全毀棄。《論語》當然不是孔子寫的,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死後,憑著記憶,轉述的孔子的言論,因此,這些弟子們大多只記住了一些的結論,而沒有詳細闡述孔子的諸多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因此,不能說,因為《論語》中沒有記載孔子的推理過程,然後就論斷說孔子本人的哲學,沒有邏輯思辨性,這當然不成立。」
  • 我國核潛艇誕生,美國玩具公司立了大功,美軍:中國人真聰明
    在我國還沒有研發出核潛艇的時候,中國人從來沒有見過該武器。對於內部的結構更是一概不知,但是我國首艘核潛艇的誕生,靈感竟然是來自僅僅十幾塊的玩具,美國人禁不住稱:中國人真聰明。據相關知情人士介紹,中國建造的首艘核潛艇,靈感來自僅僅十幾塊的核潛艇的玩具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玩具的廠商是美國的。隨後,我國的核潛艇問世後,美國人稱:中國人真聰明。我國核潛艇的成功誕生,美國玩具公司立了大功國內有人買到了兩個美國核潛艇的模型玩具,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
  • 《故宮裡的大怪獸》常怡:中國人不缺乏想像力
    常怡:中國人充不缺乏想像力  搜狐文化:您當時寫這部書的一個初衷是怎樣的?  常怡:其實我很早以前,就很希望自己能看到這此類跟寫怪獸有關係的東西,我一直在搜集資料。但是中國到現在,至少近代沒有人對它做出任何的研究,甚至現在很少已經有人去提它們了。
  • 如果不加強邏輯思維訓練,就難以養成科學思考的習慣
    以我短淺的見識認為:決定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基底層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學起數理化來相對要輕鬆一些。當然,邏輯思維能力經過後天強化訓練是可以明顯增強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奧數,就是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的。
  • 缺乏「邏輯思維」,影響孩子知識點的聯繫
    為此寶媽也是主動的和孩子的老師溝通,反應問題,但老師的辦法也只是讓孩子多背多記幾遍,而沒有什麼其他的方法。但是寶媽知道,其實自己的孩子已經花了很長時間去記憶了,學習上也很刻苦,再責怪孩子不好好學習,只會讓孩子更加沮喪。這時候,寶媽才反應過來,孩子學習成績差,可能是用錯了方法。
  • 像牛頓、達文西、特斯拉、愛因斯坦科學巨匠中國歷史為什麼沒有呢
    其實,中國人的智商並不比外國人差,許多具有華裔血統的科學家都取得了引領世界科學的偉大成就,獲得過諾貝爾科學方面獎項的就有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琨等科學家,他們的成就雖然不一定能與愛因斯坦等比肩,但他們的研究與發現同樣是世界科學皇冠上的明珠。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向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致敬!
  • 沒有中國國籍的李小龍是不是中國人
    對於我們多數中國人來說我們是毫無疑問的會認為李小龍先生是中國人的,這一點連他國籍所在地的美國人都毫無爭議,他們從始至終送給李小龍先生的稱呼就是那個中國小子,那個會中國功夫的中國人。可是這位李小龍先生卻真的是一位從沒有擁有過中國國籍的中國人。李小龍先生的一生有過兩個國籍,一個是美國國籍,一個是英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