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到一篇文章,論述了科學為什麼沒有誕生在中國,我們比西方差的原因。總體意思是中國人缺乏形式邏輯思維,功利思想比較嚴重,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之上,不會去問其背後的原因,很多科學成就無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嚴格理論體系。楊振寧博士的回答更有意思,他這樣說的:因為國人有《周易》,有了陰陽五行,懂得天人合一。有了這套哲學體系,遇見啥問題都能給出看似不錯的解釋,還要科學有啥用?
對於科學為什麼沒有誕生在中國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要說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不敢苟同。那有人就要問了,事實就是如此啊,要是有邏輯思維,為什麼誕生不了科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給大家舉幾個古代數學題的例子看看。
1、勾股定理:《九章算術》中,趙爽描述:「勾股各自乘,並之為玄實。開方除之,即玄。案玄圖有可以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成玄實。以差實減玄實,半其餘。以此為從法,開方除之,復得勾矣。加差於勾即股。凡並勾股之實,即成玄實。
2、圓周率:文獻《隋書·律曆志》上記載的圓周率如下:
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壹,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衍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中。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壹億為壹丈,圓周盈數三丈壹尺四寸壹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U數三丈壹尺四寸壹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壹百壹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又設開差冪,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
3、明代幾何:徐光啟譯《幾何原本》上的幾何題:
當代大學生看完以上幾道古代幾何題有何感想,是會呢還是不會。由上面找出的幾道幾何題可以看出,古文對幾道簡單的幾何題描述尚且如此費力,讓人非常費解,何況去描述當代這麼複雜的科學知識呢?如果描述物理、化學更不知道怎麼描述了。所以看出古文是影響中國人思維的主要因素,就是太難,太拗口,很難理解。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古文簡化運動,唐宋時期的文學革新運動,就是反對駢文,提倡古文,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所以唐詩宋詞和散文現代也看得懂,明代三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現在也能看懂。而到了清代,由於受到文字獄的影響,很多文人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只能採取隱晦的手法來表達思想,書寫生活。所以清代的古文越來越難,現在看《紅樓夢》就很吃力,比看其他三大名著費力多了,其中有很多隱語,無法直接表達出來。這也產生了一門學問《紅學》,成就了一批文學研究家。
中國文化的真正解放還得說新文化運動,為了進行文化革新,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了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字革命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文化運動不僅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更重要的是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貢獻,就是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國家真正的統一,為發展科學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普及義務教育,文肓基本消除,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為國家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了很多世界先進領先科技成果,新文化運動立了首功。
新文化運動的產生讓中國人有了邏輯思維簡潔的表達方式,以前是茶壺煮餃子—肚裡有貨倒不出,現在是百家齊放、百花爭鳴,科學技術有了迅猛發展。回顧歷史,歐美科學技術發展幾百年,而我國不到一百年,就取得了這樣偉大的成就,充分證明中國人性,有邏輯思維。
只要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萬眾一心,共同支持科技發展,再過幾十年,中國的科技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多豐碩成果,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時候,哪一個外國人和中國人敢說中國人邏輯思維不行,一定讓中國人把你邏輯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