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微特稿】先前研究顯示,胎齡過小的早產兒大腦發育不太成熟。瑞士一項研究顯示,為早產兒譜寫的特定樂曲有助他們大腦發育。
日內瓦大學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發現,它每年接診大約80名胎齡24周至32周的早產兒,其中多數寶寶能倖存下來,但半數成長過程中出現神經發育異常,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和學習困難。為此,醫院聯合日內瓦大學研究人員希望從音樂中找出能促進早產兒大腦發育的良方,理由是胎兒聽力系統發育較早,經由音樂予以早產兒適當刺激或許能起作用。
研究人員請專門為特定人群創作音樂的作曲人安德烈亞斯·福倫韋德幫忙,以創作適合早產兒的音樂。福倫韋德在護士幫助下為多名早產兒演奏多種樂器,發現他們對印度吹蛇人使用的樂器噴吉最敏感。當他演奏噴吉時,「特別焦躁的孩子們幾乎立馬安靜下來,注意力被吸引到音樂上」。福倫韋德後來譜寫3段樂曲,每段8分鐘,分別用噴吉、豎琴和排鍾演奏。
研究人員把胎齡較小的早產兒分為兩組,第一組聽這些專門為他們譜寫的樂曲,第二組什麼音樂也不聽。另有一組足月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幫助評估早產兒大腦發育水平。研究人員藉助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發現第一組早產兒大腦發育程度更接近足月新生兒;第二組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功能聯繫普遍不如足月兒,其中聯繫最差的「是突顯網絡,這一網絡負責吸收信息並試圖找出其意義」,對「學習和執行認知任務以及處理社會關係和情緒管理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在美國最新一期《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刊載的文章中寫道,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早產兒常接受到的刺激是開關門的聲音和警報聲,與足月兒在母體子宮內接觸到的環境迥異,因此難以理解這些刺激的關聯。但在研究中,第一組早產兒聽音樂後,大腦神經網絡發育程度得以大幅提升。首次參與這項研究的早產兒現年6歲,剛好到認知問題可以被檢測出的年齡。研究人員打算下一步評估這些寶寶的認知和社會情緒能力,看音樂對大腦的積極作用能否持續。(完)(王鑫方)
關鍵詞:胎齡過小的早產兒(very premature babies)、噴吉(pun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