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心學智慧與力量 致良知東方書院新編《知行合一》正式發布

2020-12-18 河南頻道

10月25日上午,由致良知東方書院舉辦的「新編《知行合一》發布會」舉行。本次新書的編訂,歷時將近一年,三十多位書院的同學擔當編輯志工參與其中,共收錄陽明先生原文72篇(含《年譜》)。

本次活動邀請的嘉賓有致良知東方書院創始人史東星,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河南工作站站長劉傑,文博城總經理韓高峰,商城大廈原董事長葛反修,河南省實驗小學原副書記邱志強,河南省圖書館學會田利,河南省豫東商會秘書長劉宏展,鄭州鹿邑商會會長蘇劍峰,鄭州新華書店焦茹。

本次活動,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徐徐拉開了「帷幕」。

致良知東方書院秘書長趙淑紅為大家串講了《書中天閣勉諸生》這篇文章。她表示,學習就是要有水滴石穿、持之以恆的精神,每隔五六日、八九日,需要破冗一會,砥礪切磋。書院自創辦以來,秉承「傳習中華文化,讓人心更光明」的使命,每周一會,已經舉辦了190餘期線下周學習會,歡迎更多的同學加入書院與我們一起共學。

史東星為新書發布致辭。

史東星和劉傑一起進行新書揭幕。

活動現場,文博城古荷堂李強為大家演奏著名古琴曲《陽關三疊》,演奏讓大家沉浸其中,感受到了古琴的古雅靜美。

邱志強作為嘉賓代表發言,指出了學習《教條示龍場諸生》的必要性。

為到場的編輯組成員頒發紀念證書。

編輯組成員代表魯俊梅分享感言。

為到場的聯合出書人頒發紀念證書。

聯合出書人代表靳德心發表感言。

書院理事劉石勇、樊真真詩歌朗誦《陽明誦》。

活動在《歌唱祖國》中圓滿結束。

活動結束後,嘉賓和同學請史老師籤名贈言留念。

陽明先生的文章,在當代社會對我們的「心靈建設」「家庭幸福」「事業發展」有積極的巨大的指導作用。新編《知行合一》具有時代意義。走進新時代,通過閱讀、學習陽明先生有關著述,可以使我們感悟心學的智慧與力量,獲得思維的啟迪,「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創造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相關焦點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第二部分:王陽明心學的精髓 —— 十個字王陽明心學理論主要包含三方面,用十個字概括,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陽明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陽明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王陽明說良知如佛說的「本來面目」。它是人生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說它是「元意義」,是人生各種意義的根據、本體。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
    ,對於推動陽明文化的轉折性發展,講好平和故事、發出平和聲音、貢獻平和智慧,必將起到積極作用。陽明心學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陽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致良知,所謂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而用這個思想作為理論基礎,實際上王陽明把內聖與外王統一,把破山中賊跟破心中賊也統一起來,把立德立功也統一起來,聯繫到我們這次會議的主題,談的是知行合一與祖國統一。 「從文化自信看知行合一與祖國統一」主題對話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
  • 王陽明為什麼將「致良知」稱為心學的正眼法藏?
    眾所周知,陽明心學大體上有三個內容,一是王陽明在36歲時,在龍場悟道所是提出的「心即理」,二是龍場悟道兩年後,提出的「知行合一」,三是他49歲那年正式提的「致良知」。王陽明像到此,心學的整個框架與體系已經全部完成,也就是說,心學的一切學問,都是圍繞著這三個內容來展開。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很多人都是在明朝王陽明心學說裡顯淺的闡述,看似很專業其實很表層,雖你說過開悟的條件應是最佳時而不是挫敗低谷時期易跑偏悟錯。可不是天生就帶開竅人生的人不經歷惡錯敗永遠不會去想這些問題,所以想努力開竅的人必定正身陷逆境的,如何建議這些人在學習知行合一在開竅問題上有所成效。
  • 「知行合一」中「致良知」,王陽明是如何發現和解說的?
    1952年農曆9月前,王陽明一直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其心學的唯一目標,平定寧王(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玄孫朱宸濠,朱權和他四哥朱棣爭奪帝位中失利被設藩江西南昌)遭張忠團夥饞誣而被皇帝朱厚照奪取頭功之後,迫使死裡逃生的王陽明真正放下了功名利祿。
  • 「喚醒良知 真學實修」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北京主論壇於11月19日在京圓滿結束!
    在論壇開幕式後,許嘉璐先生就陽明心學的落地與升華發表了重要的主旨演講。五個會場分別邀請不同領域的演講嘉賓,圍繞「陽明心學喚醒書院教育」、陽明心學學術思想、「大道智慧 真學實修」、「問道——新時代生活美學與文化自覺」、「學校文化 知行美育」為主題展開了演講與對話。舉行了「中國百家書院聯盟」發起儀式,宣讀了丁酉中國書院宣言,向社會發出倡議。18日晚,舉行了中國國學頒獎晚會。
  • 讀書筆記丨良知良能 知行合一
    陽明心學最關鍵的特點在於一個「本」的問題,要理解他就得抓住這個根本。他在給學生講解心學的時候,經常會用樹來打比方,做對比,我們也姑且借古人智慧用這個分析方法來理解陽明心學。如果把陽明心學看成是一棵完整的大樹,那麼良知便是樹的根脈。那麼什麼是良知?《孟子·盡心上》講:「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 黃藤董事長:做一個有良知、知行合一的人
    為了堅持以「立德為先」為育人根本,通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風建設和師生思想道德建設,更好實現學校「一流學院、一流專業」的建設目標,近日,我校開展了校風建設骨幹人員培訓班,學習「王陽明心學」的專題活動。全體學員在五天內上午參加培訓課,下午分成17個小組學習討論。全校學習「王陽明心學」的氣氛熱烈。
  • 中傳「心」名片 | 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揭牌成立
    許老要求,以研究傳播媒體、培養傳媒精英人才為己任的中國傳媒大學,要傳承發揚「致良知」、「知行合一」和「心即理」等陽明心學的精華內容,成為新時代實現中國夢、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踐行者。他還祝願中國傳媒大學和陽明書院越辦越好,對新時代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越來越大。黨委書記陳文申表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陽明心學思想,蘊含著拯救世道人心的文化力量,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體現著崇高的生命境界和實踐智慧。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如果只一味地學習,什麼都知道懂得了,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驗證,沒落實到個人的行為做事上,那這樣的知道和懂得,僅僅是一種虛浮的智慧,並不算真正的智慧。對於知行合一,我們要做的是需要磨練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心智力,通過不斷地經歷,然後不斷地充實自己的人生,豐盈自己的生活。
  • 知行合一 薪火傳承
    去北京創設開明書院,當時的想法是想把它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平臺來考量,也是想把自己對於王陽明心學體系的感悟、體證和實踐經驗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尤其是以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想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小梅:剛才您講到要把自己對於王陽明心學體系的感悟、體證和實踐經驗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 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讖緯學說是怎麼回事?讖緯,是中國古代讖書和緯書的合稱。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後的人稱為「內學」,而原本的經典反被稱為「外學」。
  • 福建陽明書院在福州三坊七巷揭牌 傳播心學思想
    揭牌儀式 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東南網8月6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陽明心學核心思想,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今日上午,福建陽明書院成立揭牌儀式暨陽明文化論壇在福州三坊七巷衣錦坊61號舉行,現場邀請了國內陽明心學專家及熱愛陽明心學的各界人士共同探討陽明心學在福建的發展
  • 王陽明心學日曆來了:每天看一頁,頓悟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日曆》和市面上其他日曆都不一樣的核心之處,就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上。 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惑: 年初躊躇滿志,但一到年末,就發現之前制定的目標都還沒完成。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 智慧協同,知行合一!2017致遠互聯精英夥伴夏令營構建大協同生態
    9月13日,由致遠互聯主辦、正和島陽明心學研究院協辦的「2017致遠互聯精英夥伴夏令營」在貴陽董家堰孔學堂——陽明心學聖地舉行。本屆精英夥伴夏令營以「智慧協同知行合一」為主題,聚集了200餘位致遠渠道夥伴以及微軟中國、帆軟軟體、盈世信息科技、隨銳科技、點滴關懷、融雲等數十家致遠生態合作夥伴,共同感悟陽明智慧,以古法用於今日,將知行合一貫通協同之道,放眼致遠互聯新三年戰略下的夥伴經營策略,與夥伴並肩、與不確定性共舞,共建新商業時代下的大協同生態。面對不確定性的新常態,致遠互聯如何帶領夥伴破題?
  • 什麼是人的良知?王陽明:不假思索就付諸行動的,就是「致良知」
    ——王陽明「龍場悟道」後的王陽明,否定了「格物致知」,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王陽明心學最核心之處,就是否決了朱熹「格物致知」、「先知後行」的觀點。他認為朱熹格物以求知,從死物獲真知,然後再入世是不合理的。王陽明認為:「良知」是每個人天生都有的,只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有些人沒有將良知與行動相結合。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二: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很多人理解錯了第一部分分析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的問題。這一部分將解讀心學中的著名概念,知行合一。網絡很多地方都充斥著知行合一的概念,似乎提到心學就必須要提到知行合一,似乎懂得了知行合一就能夠融匯心學的核心。從我們一般的生活體驗來說,知道同做到直觀上確實不是同一個概念,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傳習錄》中的一句闡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所以還是得說回到心學的起點,你這個人必須得本心光明才能按照良知行事。比如曾國藩,他利用聲色貨利,出淤泥而不染,立下了豐功偉績,也成就了自己。但是如果人品出了問題,你的良知被惡念遮蔽了,那麼就不能再致良知了,而現實中,恰恰是大多數人人品出了問題。人本身就有求生欲,色慾,利慾等各種欲望。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