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治初年到建國前的七八十年當中,京劇票房不可細數,而湧現出的頂級的名票也有幾十人。京劇票友始終陪伴著京劇的興衰,廣大票友是滋養京劇梨園的沃土,是京劇不可缺少的基本隊伍,遠遠超過如今「粉絲」的價值。在這段歷史時期,老北京票友圈中不僅有豪門名流,更有滿清貴胄,一個個均是出身不凡……
作者:張永和
清朝鹹豐皇帝(奕詝)後期特別酷愛「亂彈」(即二簧),臨死前二天還堅持在承德行宮如意洲「一片雲」戲臺欣賞二簧戲,可謂是京戲的「鋼絲」。他對於京劇的酷愛感染了他的寵妃葉赫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使之也成為清宮內的大「票友」。光緒七年(1783年),慈禧太后獨掌大權以後,便逐漸把民間知名京劇名伶和樂隊人員(宮內叫「隨手」)叫到宮裡,充任民籍教習或民籍學生,也就是老百姓俗稱的「內廷供奉」,讓他們為她開鑼唱戲。每逢她的千秋壽日,更是一連數日喚最有造詣的伶人,排出最硬整的文武好戲為她祝壽。同治初年,京劇紅伶楊月樓因遭誣陷而在上海吃寃枉官司,恰逢慈禧太后要慶祝四十歲生日而大赦天下,楊月樓竟僥倖得到了特赦。
慈禧太后不但看京戲成癖,還想自己做編劇。光緒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98-1900),她決定把宮內寫「楊家將」的連臺本戲《昭代簫韶》改編成京劇演出,並自己擔任主編劇。儘管改編照搬了原劇本的結構,但是原劇以昆弋腔演出,其唱詞格式為長短句式,必須要改成京劇規格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太后自然不畏困難,徑直將唱詞寫了出來,可她的文化水平有限,又不太懂得京劇唱詞的轍口和四聲,寫好了詞卻不能創造出相應的唱腔,於是,慈禧就讓在宮內任民籍教習的青衣名伶陳德霖來設計唱腔。據陳氏後裔透露,慈禧太后寫的唱詞並不合規制,想要創造出悅耳的唱腔,就只能「倒字」,也就是不按標準來發四聲。陳老夫子既對「倒字」有所顧慮,又不敢跟太后提出改詞的建議,左右為難之際,只得去請教同在宮內當差的名伶譚鑫培。老譚眼珠一轉,說道:「您就別管『倒字』不『倒字』啦!腔好聽是第一!」一語驚醒夢中人,陳德霖便不管字的聲調,只按好聽的腔調來設計,後來慈禧對這新腔非常滿意,大賞陳德霖,還逢人便誇自己唱詞寫得好。
慈禧太后繼承了丈夫的遺志,在宮內又先後培育出二個頂級票友--同治帝與光緒帝。同治皇帝載淳自幼不喜讀書,只喜聽戲,據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記載,載淳十來歲的時候便學唱戲玩,後來長大了便當京劇票友,特別愛「票」武生戲,據說能紮上「大靠」扮《黃鶴樓》裡的趙雲。有一回,同治帝跟會唱戲的小太監組成的「本家班」一同演出,由太監伶人中的佼佼佼者印劉(即劉得印)扮演劉備。同治帝扮著「趙雲」上場,一見劉備便念道:「參見主公!」並行了個禮。這一行禮可不得了,嚇得「劉備」爬伏在地,連連叩頭賠罪道:「奴才不敢!奴才萬死!奴才萬死猶輕!」這一下同治帝可惱了:「這是唱戲!你要這麼攪戲!這戲還怎麼唱?」此外,據說同治帝還能唱短打武生戲《白水灘》,扮武生十一郎。載淳唱戲的故事自然不見於正史,只在一些清宮瑣話的書有所記載,聊作一聽。
再說光緒帝載湉,他倒是不愛粉墨登場,卻尤其喜愛京劇樂隊,尤其是武場中的板鼓。戲劇史家王芷章在其《清代伶宮傳》名鼓師沈立成(沈大)條目下記載:「光緒親政後,萬幾之睱,最嗜擊鼓,即召立成入內,親從受業,十餘年如一日,爾時帝居瀛臺之日多……不時喚諸樂工往……皆使彼等,先候於殿內,鋪以紅氈,半坐跪其上,帝至,即可開始擊打。」據此記載,可知光緒帝不僅親自打鼓,還有名師授藝,勤奮練習十餘年不間斷,所以頗有造詣。另外,《清代伶官傳》又在大鑼名家楊乃慶條目下記道:「帝於政事餘閒,則輒手自擊鼓,以為戲樂!惟擊鼓,必須用大小鑼為助,方成節奏。長慶擊按輕鬆,聲響而逸,帝之打鼓,藉此益彰其美!」由此可見,光緒帝載湉真是由衷喜愛「敲鑼打鼓」了。
清代帝王好京戲,官員自也不例外。清代官員中的首席「票友」當推兵部主事孫春山,人稱「孫十爺」,那真是嗜戲如命,而且善於編創旦角的新腔。據說,四喜班的班主梅巧伶常常在散戲後向孫十爺請教。而稍後又有一福建籍票友林季鴻,也極擅於創造旦角新腔。梅蘭芳大師在其《舞臺生活四十年》中,便提到他演唱的《玉堂春》,是其伯父名琴師梅雨田吸收了票友林季鴻創造的西皮板式的新腔,才一炮而紅的,其聲勢超過當年三慶班名伶胡喜祿演唱的這齣名劇。
大柵欄同仁堂樂家老鋪的查櫃周子衡也是一位響噹噹的名票友,學京劇鼻祖程長庚惟妙惟肖,連程大老闆本人都心悅誠服。有一次三慶班舉行堂會,當時十幾歲的陳德霖明明聽到程長庚在臺上唱戲,膽子大了,一個人在後臺連說帶比劃,突然後脖梗上挨了輕輕一巴掌,回頭一看竟是程老闆,可把陳德霖嚇傻了。程老闆只輕輕說了句:「找個地方好好聽戲去」,說完就走了,並不曾責罰德霖。原來,當時臺上唱戲就是大查櫃周子衡,其唱腔足以亂真,足見這個票友有多厲害。學程長庚的名伶汪桂芬、王鳳卿都曾虛心地向這位名票請教,餘勝蓀更拜其為老師。說起來,同仁堂老樂家都是京劇迷,後輩之中名票輩出,如樂元可、樂松生等,都是技藝不凡。
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又名袁寒雲,詩書畫皆是極品,尤其愛好京劇與崑曲。他在崑劇中演醜行別有風範,竟能於醜中見雅,而崑曲小生更好。袁克文與程長庚的孫子程繼先交好,兩個人曾一起唱《奇雙會》,袁二公子屈尊扮配角巡按李保童,程繼先扮演縣令趙寵。袁寒雲雖然飾演配角,但他扮演的保童雍榮大氣,頗符合這一人物的身份。兩個人珠聯璧合,留下一幅珍貴的戲裝合影。再說說「紅豆館主」溥侗,素有「票界大王」美譽,自幼在王府受過許多名伶指教,本人又肯下功夫學,所以京劇的各個行當都能來,且都是上品。溥侗演《群英會》,裡邊的周瑜、蔣幹、魯肅、諸葛亮、黃蓋五個主角,他都能扮,上臺就唱,而且都十分地道。天賦高、名師多,溥侗引來許多內行的名藝術家向他問藝求教。
最後再說說張伯駒。這位公子哥愛收藏極品書畫勝過愛自已生命,也十分喜好京劇,最愛餘派老生藝術,終生追求未曾停歇。他與餘叔巖半師半友,交誼深厚,學了不少餘派的真技藝。1937年正月,正逢張伯駒四十歲生日,老家河南又不幸發大水,張伯駒的好友為給他祝壽兼賑濟家鄉災民,便在北京隆福寺東口路北的福全館大飯莊演唱《失空斬》,主角諸葛亮自然由壽星張伯駒扮演,其他的配角可了不得:餘叔巖扮演王平,這個角色餘當年只陪他師父譚鑫培唱過一次,唱做念打諸般技藝皆是他老師親自實授給他的;此外,楊小樓反串馬謖,王鳳卿扮趙雲,程繼先演馬岱,餘下角色也都是名藝術家扮演,這不僅在票房中是難得一遇的豪華陣容,在任何戲院的正常營業演出都不曾有過。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筆者在吉林省京劇院供職時,曾親聆過張伯駒先生彩唱全本《打漁殺家》,無論唱腔,念白及身段,真都是地道的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