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小時候用的大號電池供電的手電筒、五號電池的四驅車、遙控汽車以至於一些相機都有用乾電池供電。還有汽車和一些機器內置的鉛蓄電池,在我們身邊都隨處可見。
因為電池對於我們生活比較常出現,我們在初中甚至小學的時候就有學過關於電池的單詞。通常我們學的有關電池的英文是battery,但是也有叫cell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
我們要從電池的發展開始說起。
人們公認的最早的電池是亞歷山德羅·伏打所製造的伏打電堆。雖然也有認為是在巴格達出土的一種陶罐裝置「巴格達電池」才是最早的化學電池,但是認同的人數並不如上者。亞歷山德羅·伏打所製造的電池是由銅片、鋅片和浸有鹽水的棉片組成的。在這種電池中,根據化學活動性的原理,電子將由較活潑的鋅片流向較不活潑的銅片,對外則體現為電流從銅片流向晶片。此時銅片被稱為正極,而鋅片是負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原電池結構。
但是這個電池的化學反應過程過於快,這個電池的功作時間只有非常短暫的一個小時左右。而後也有科學家改良了電池的設計,比如英國化學家約翰·丹尼爾發明的鋅銅電池採用了硫酸和硫酸銅兩種電解質,兩種溶液使用一個多孔的陶器作為隔離器。能夠使得粒子通過的同時儘量降低溶液混合的速度。這種電池的工作電壓為1.1V,能夠提供更長、更穩定的供電能力。
從這以後,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電池就相繼出現了。最後出現了我們現在還在廣泛應用的酸鉛電池。酸鉛電池的突破就是它可以反覆使用,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充電。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氧化還原反應,雖然簡單,但是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創新。但是這個電池仍然需要電解液,並且體積較大。
於是乎,在鉛酸電池發明28年後,乾電池終於被發明了。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加斯納利用氯化銨和石膏的混合物做成的糊狀物作為電解質,將二氧化錳的陰極浸泡進電解質糊,並用作為陽極的鋅板作為電池外殼。該電池電池輸出電壓為1.5V,也成為了乾電池業界的一個標杆。
我們通常稱鉛蓄電池為battery,為什麼呢?battery原來意思是炮臺,這些含有電解液的鉛蓄電池由串聯的電池組組成在一起很像炮臺,於是後來就稱鉛蓄電池這種含電解液的電池為battery。
而cell強調個體,乾電池通常就是一個個體,所以我們稱乾電池這種電池為cell。
現在你是不是有所了解了呢?(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