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很瘋狂的話「每個人一生能吃9噸食物,誰吃完誰先走。」這句話到底準確麼?吃多吃少,真的和壽命有關?
其實如果真的要仔細計算人的一生需要多少食物,還是可以估算的,《中國居民膳食寶塔》就是一個估算參考值。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上的數字累積,大約每天是吃1-2公斤之間的食物,就算按照1公斤計算,大概24.6年就要吃完9噸食物了,所以這個一輩子9噸的措辭肯定是有問題的。
而進一步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對我國食物消費量的統計數字,大約是中國人平均每天要吃2.3公斤的食物,按照人均壽命74歲來看,消耗量遠遠大於9噸這個看似驚人的數字。事實上每個人體型和代謝不同,飯量也不同,不能輕易地說飯量大的人就會早死。
雖然這個說法不準確,但科學證明少吃一些,確實可以更加健康
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用小鼠對此進行了研究,用800隻小鼠進行晚期飲食限制轉換。結果發現有進食限制的小鼠老年時能夠活得更健康且壽命更長,而且要持續的減少食物攝入才能獲得長期益處。
文斯堪森國家靈長類實驗中心在對78隻17歲以上(約等於人類年齡40+)的恆河猴進行了長達20年的實驗以後,在Science雜誌發表了論文。實驗表明(下圖)左邊的對照組的猴子比限制熱量攝入的猴子衰老不少。同時,節食的猴子在老年病發病率與致死率均有著極大的改善,減少將近30%。也就是說飲食有所控制,對於猴子來說在長壽方面真的會有所益處,同時,即便已經衰老,控制飲食也會讓猴子更加健康。
當然,目前人類還沒有明確的研究對比,但是稍微控制飲食,對於人的健康顯然是有益無害的。除了有上述實驗中間體現出來的延長壽命和延緩衰老的作用以外,少吃還有很多好處——
少吃還有很多好處
控制體重:適當少吃的首要好處顯然就是有助於控制體重,幫助人們保持良好的體型。畢竟肥胖可以導致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而控制體重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一點。
保護心腦血管: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的一項血管衰老的研究發現,在食物攝入量較低時,人體可以產生一種名叫β-羥丁酸的分子,有助於延緩血管系統的細胞老化,保護血管。
如果食物攝入過多,會影響葡萄糖通道的運動,還容易造成血脂升高,增加患冠心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減輕腸胃負擔:長期吃得過飽,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胃腸黏膜被破壞,引發胃潰瘍等疾病,增加罹患腸癌腸梗阻的風險。適當的少吃,可以有利於腸道蠕動,加速食物的消化吸收,減少代謝廢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
預防老年痴呆:有數據顯示,約30%~4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壯年時期都有長期飽食的習慣。減少攝入食物,可以保障大腦供血,降低疲勞感,防止腦細胞老化和衰退,預防老年痴呆。
晚餐怎麼吃才正確?
1. 不宜吃得過飽
通常人在晚上的時候不像白天那麼忙碌,晚餐時間也相對充裕,所以會吃得很多,還很容易吃撐。其實,健康的晚餐不宜吃得過多,應儘量少吃,吃得過飽、過多,攝入的能量超標易引發肥胖,從而引起其他相關病症。
2. 不宜吃得過晚
因為工作繁忙,許多人經常餓著肚子加班,晚餐會吃得很晚,並且吃完直接就睡覺了。
當人在睡眠狀態下時,血液流速會變慢,小便排洩也隨之減少,而飲食中的鈣鹽除被人體吸收外,餘下的須經尿液排出,處於睡眠中的人無法及時將其排出,很容易患尿道結石。
3. 應以清淡為主
晚餐應該少吃,但不能不吃,並且應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如果晚餐吃得太油膩,熱量過高,多餘的油脂攝入會引起血脂升高,進而導致動脈硬化和冠心病,對肝腎疾病的人也非常有害。
4. 應當吃主食
有些人覺得主食含有大量的澱粉和碳水化合物,因此晚餐只吃蔬菜和水果。但是,蔬菜和水果中的營養畢竟較單一,為了滿足飽腹感反而會吃得更多,最終導致營養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