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現黃疸後死亡,你還敢掉以輕心嗎?

2020-12-22 騰訊網

來源丨醫學界兒科頻道

作者丨魯辰

慘痛教訓:

一產婦,孕期定期產檢,常規檢查未見異常。妊娠36+6周,新生兒順產娩出,產婦分娩過程中發熱,體溫波動在37.8-38.4℃,給予抗感染治療後好轉。

新生兒出生後膽紅素TCB(12-36-60-84小時分別為5.6-10.6-15.6-18.9 mg/dl),未遵醫囑堅持出院,且未按照醫囑要求門診複查監測黃疸;出生後3+天出院,出院後7天因新生兒核黃疸入院,經治療無效,最後死亡。

1.新生兒黃疸為「何方妖怪」?

新生兒黃疸多由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引起。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症狀之一,它可以是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症狀,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嚴重者可致腦損傷。

新生兒血中膽紅素>5-7 mg/dl可出現肉眼可見黃疸;50%-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可出現所謂「生理性」黃疸。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需要及時評估和處理的臨床問題。

美國每年因新生兒黃疸再住院人數較10年前增加了160%。在我國,引起新生兒入院第一位的疾病也是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儼然已經成為公共衛生問題,應引起醫療部門和普通民眾的高度關注。

2.「生理性黃疸」是咋回事?

☆人類出生時膽紅素產量大於膽紅素排洩量,我國絕大部分新生兒都會出現「暫時性總膽紅素增高」,傳統稱「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傳統生理性黃疸診斷標準是血清膽紅素增加在一定範圍即膽紅素足月兒≤220.6 mol/L(12.9 mg/dL),早產兒≤255 mol/L(15.0 mg/dL)。

☆健康足月兒進行常規餵養時,有接近2/3的新生兒血清膽紅素高峰出現在生後第4-5天,此後血清膽紅素水平快速下降,在生後1-2周時達正常成人水平;早產兒可延遲3-4周。

3.「病理性黃疸」又是咋回事?

☆黃疸出現過早(24小時以內);

☆重症黃疸,血清膽紅素足月兒>221 mol/L(12.9 mg/dl),早產兒>257(15 mg/dl);

☆進展快,每日上升超過85 mol/L(>5 mg/dl);

☆黃疸持續過久(足月)2周,早產兒≥4周);

☆黃疸退而復現;

☆結合膽紅素超過34 mol/L(>2 mg/dl)。

具備以上任何一項就應考慮為病理性黃疸。

4.寶寶母乳性黃疸,是不是就安全?可以一勞永逸?

☆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的預防和處理

1. 鼓勵頻繁餵奶,避免添加糖水;餵奶最好在每日8-12次以上;

2. 監測膽紅素濃度;

3. 血清膽紅素達到光療指徵時可光療。

☆晚髮型母乳性黃疸處理

1. 血清膽紅素

2. 血清膽紅素>257 mol/L(>15 mg/dl)時暫停母乳 3 d,在停母乳期間,母親需定時吸奶;

3. 血清膽紅素>342 mol(>20 mg/dl)時則加光療,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漿治療。

當寶寶出現母乳性黃疸時,考慮家長們不太能掌握寶寶具體的黃染程度,建議及時新生兒科或兒保門診就診,密切監測寶寶黃染情況。

5.新生兒黃疸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嗎?

NO!!!

除了生理性黃疸,也有非生理性黃疸,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因素有很多:

母乳性黃疸

早產

宮內感染

新生兒敗血症

紅細胞增多症

血液外滲如頭顱血腫

ABO溶血、蠶豆病

內分泌代謝障礙

消化道及膽道疾病

6.同一黃疸值對於不同新生兒個體的損害水平是不一樣滴!!!

新生兒黃疸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水平對個體的危害性受機體狀態和環境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早產,感染等加重新生兒黃染程度;

在某些情況下,低於現行生理性黃疸標準,也有形成膽紅素腦病的可能, 而超過生理性黃疸水平的健康足月兒不一定會造成病理性損害;

新生兒出生後的膽紅素水平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在診斷高膽紅素血症時需考慮其胎齡、日齡和高危因素;

對於胎齡≥35周的新生兒,目前多採用美國學者製作的新生兒小時膽紅素列線圖或美國醫學會推薦的光療參考曲線作為診斷或幹預標準參考。當膽紅素水平超過95百分位時定義為高膽紅素血症,應予以幹預。

根據不同的膽紅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齡35周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還可以分為:

重度高膽紅素血症:TSB峰值超過342 mol/L(20 mg/dl);

極重度高膽紅素血症:TSB峰值超過427 mol/L (25 mg/dl);

危險性高膽紅素血症:TSB峰值超過510 mol/L (30 mg/dl)。

7.哪些高危因素提示需要密切監測黃疸?

8.出院後新生兒黃疸隨訪很重要

根據出院時齡和危險因素評估而有所不同;可參考以下隨訪宣教,具體務必遵醫囑。

出生24 h內出院,應在生後72 h門診隨訪;

出生24-48 h出院,應在生後96 h門診隨訪;

出生48-72 h出院,應在生後120 h門診隨訪。

9.病理性黃疸不及時治療的危害

☆膽紅素腦病:膽紅素神經毒性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

☆核黃疸:膽紅素毒性引起的慢性和永久性損害,包括錐體外系運動障礙、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眼球運動障礙和牙釉質發育異常;

除了對神經系統產生損害,還會對新生兒心肌組織、肝腎功能、凝血機制等有不同程度的損害。

我國在新生兒黃疸的隨訪方面 ,缺乏足夠的重視 。即使在少數大城市的醫院 ,也未形成正規有效的新生兒黃疸隨訪制度 ,更何況廣大農村和落後地區,這是導致我國目前膽紅素腦病高發的最重要的因素。

總結

新生兒黃疸要針對個體具體評估其風險,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別人家娃TCB 15 mg/dl沒風險,不代表對你家娃沒風險,所以一定不能一刀切。

家長們要加強對黃疸的認識,新生兒黃疸本身不可怕,但是要密切監測、及時辨識引起黃疸的原因,積極對因對症治療,才可避免我們不期望看到的後果。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全國新生兒黃疸與感染學術研討會紀要(附新生兒黃疸幹預推薦方案). 中華兒科雜誌. 2001;3(39).

2.《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 中華兒科雜誌. 2010;9(48).

3.黃瑛.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對機體的損害及其防治研究進展. 實用兒科臨床雜誌. 2011;2(26).

4.黃德珉.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防治. 實用兒科臨床雜誌. 2004;6(19).

5. 李秋平.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新生兒黃疸診療指南. 實用兒科臨床雜誌. 2006;14(21).

相關焦點

  • 新生兒幾天出現黃疸 新生兒幾天出現黃疸正常
    新生兒幾天出現黃疸新生兒發生黃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儘管都表現為黃疸,但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通過以下的特點可以識別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一般不深,且有以下這些特點:1、黃疸一般在生後2—3天開始出現。
  • 新生兒黃疸,跟孕期飲食有關嗎?或許你需要這5個關於黃疸的誤區
    閨蜜生完孩子後,我每天都去醫院看望她,前兩天她跟寶寶出院了,我也已經好幾天沒有去她家看她跟寶寶了,所以今天想去她家看看她,到她家之後才發現家裡只有她自己在家,寶寶沒在家,原來是閨蜜的寶寶長了新生兒黃疸,去醫院照藍光了。
  • 黃疸會影響智力嗎?專家揭秘新生兒黃疸的7個問題.會了,你能幫不少人
    黃疸會導致寶寶死亡嗎?很多家長認為,每個寶寶生後都會出現黃疸,黃疸對寶寶而言是件最常見的事,是件小事,不可能導致寶寶死亡。確實,絕大多數寶寶由於新生兒期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會在生後早期出現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對寶寶的不良影響很少,不會導致寶寶死亡。
  • 新生兒黃疸如何護理,為什麼新生兒大部分都會得黃疸
    哎呀小橘子一被抱走,橘子媽媽想起來就哭,醫生來查房的時候對著自己的產檢醫生哭,現在想想還挺好笑的,但是當時什麼都不懂呀,小橘子不在身邊心裡好慌呀。黃疸不是很多寶寶都會出現嗎?為什麼把小橘子就給送進NICU了呀?
  • 關於新生兒黃疸,這些知識家長要知道
    我看群裡響應的人不少,但是我家大寶那時候並沒有什麼黃疸,新生兒得黃疸的機率這麼大的嗎?表妹告訴我,剛生下來的孩子因為黃疸去照藍光真的太正常不過了。十個新生兒大概有八個或多或少都會有黃疸,還有大多數的早產兒也會出現黃疸。
  • 新生兒黃疸護理
    ,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 新生兒出現黃疸,新手爸媽先別慌!兒科醫生教你詳細「黃疸攻略」
    新生兒黃疸,是我們兒科臨床中很常見的情況,也是很多新手爸媽所擔心的問題。黃疸的生成主要與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的代謝有關係,由於新生兒的一些生理特點,其攝取、結合、排洩膽紅素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2%,因此極易出現黃疸。
  •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不必驚慌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不必驚慌     ●講述人:谷女士(27歲)    ●石家莊新樂人    前兩天,同學剛生完孩子,打電話問我這個「過來人」,孩子出現黃疸了該怎麼辦?
  • 新生兒黃疸,黃從何來?
    新生兒科醫生表示,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代謝異常所致的一種症狀,大多數黃疸可在5~7天消退,但如果新生兒黃疸的顏色格外黃,或者持續時間長,就應該及時就醫。  原因之一: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過剩的紅細胞被破壞後產生的大量膽紅素,使新生兒眼睛鞏膜、皮膚、黏膜和其他組織染成黃色。
  • 新生兒黃疸 黃從何來?
    新生兒科醫生表示,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代謝異常所致的一種症狀,大多數黃疸可在5~7天消退,但如果新生兒黃疸的顏色格外黃,或者持續時間長,就應該及時就醫。  原因之一: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過剩的紅細胞被破壞後產生的大量膽紅素,使新生兒眼睛鞏膜、皮膚、黏膜和其他組織染成黃色。
  • 新生兒黃疸重 為何要換血?
    「您的孩子因為嚴重的新生兒黃疸需要立即換血治療」,當醫生與黃疸患兒家長談起換血治療時,大部分家長都心裡發怵:孩子病得很嚴重嗎,為何要換血?新生兒黃疸是指未滿月(出生28天內)的寶寶,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導致其周身皮膚、雙眼、小便都發黃為特徵的疾病。
  • 面對新生兒黃疸,你也這樣坑過娃嗎?
    不過,冬天出生的寶寶最常面臨的問題便是新生兒黃疸。 冬天的太陽光照時間明顯縮短,而太陽中的藍光和綠光能使寶寶體內的膽紅素值有所下降。其中,新生兒輕度黃疸可通過積極曬太陽來減輕黃疸症狀,但曬太陽時一定要記得保護眼睛和生殖器。同時,曬太陽還可以補充維生素D,降低新生兒低鈣的發生率。
  • 出生僅8天,因黃疸死亡?娃出現這些症狀,別輕視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估計不少新手爸媽們也猜到是「新生兒黃疸」在搗亂!還是拿出「祖傳」的秘方,開始「治」黃疸?想知道這些做法對不對,接著往下看��今天,科大大(ID:kexueyuer2012)將傾囊相授,把你想知道的「新生兒黃疸」所有知識,全部告訴你!讓你成為媽媽圈裡的「小紅人」!1生理性 or 病理性?一張圖辯別!
  • 新生兒黃疸、溼疹很常見,你真的會護理嗎?
    黃疸和溼疹都是寶寶的常見病,你知道應該怎麼護理嗎? 今天我給大家整理了寶寶黃疸和溼疹的護理方法,一起來學習吧!
  • 新生兒出現了黃疸,媽媽們應該怎麼做
    親貝網小編了解到,很多新生兒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會出現黃疸。因為大部分黃疸的出現,都僅限於新生兒剛出生的那段時間,所以也稱「新生兒黃疸」。大多數情況下,出現黃疸是不用擔心的。通常寶寶出生後第2~3天起出現黃疸並逐漸加深,第4~6天為高峰,第2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足月兒10~14天黃疸消退,早產兒2~3周黃疸消退。
  • 新生兒黃疸能接種疫苗嗎?
    新生兒時期血清膽紅素升高時出現肉眼所見的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稱為新生兒黃疸,這是由於新生兒的肝臟還未成熟,不能快速代謝膽紅素,導致膽紅素積累過多。這是新生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約60%的新生兒可出現暫時性總膽紅素增高。
  • 新生兒黃疸這個坎如何跨過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大約有85%的足月寶寶和絕大多數早產寶寶,都會出現黃疸。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因為寶寶還在胎兒期的時候,為了滿足對氧的需求,會產生大量的紅細胞。寶寶出生以後,建立了肺呼吸,血氧濃度會迅速上升,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因此大量的紅細胞被破壞,在此過程中會產生非常多的膽紅素。但是新生兒的肝臟功能發育尚不成熟,不能及時處理和排洩出這些膽紅素,結果就會導致寶寶出現黃疸。
  • 新手媽媽第一課:新生兒黃疸知識,你get到了嗎?
    而寶寶出生後,開始靠呼吸來獲得氧氣,血液中大量紅細胞變得多餘,衰敗產生引起寶寶黃疸的物質——膽紅素,然而寶寶自身的肝臟功能還不夠完善,腸道微環境尚未成熟,就會使得膽紅素的正常代謝受到阻礙,重吸收增加,在體內聚積起來的膽紅素就會導致寶的皮膚、黏膜和鞏膜變黃。(二)新生兒黃疸為什麼要積極應對黃疸是新生寶寶非常常見的現象,也是爸爸媽媽們需要面對的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 【中州醫學】新生兒黃疸是病嗎?新生兒黃疸常見問題解答
    它主要是由於膽紅素在體內的一些積聚引起的皮膚黏膜的黃染,一般新生兒血中膽紅素超過5mg/dl就能察覺到皮膚的黃染,足月兒大概有50%,早產兒大概有80%都可以看到黃疸。  問題二:新生兒黃疸是病嗎?早髮型的黃疸,一般它是鑑於足月兒母乳餵養,一般生後2到3天出現,4、5天它就達到高峰了,寶寶一般情況是比較好的,也沒有溶血,沒有貧血的一些表現,這時候如果要查,血裡面的膽紅素它是在正常範圍的。它主要是由於母親缺乏餵養的一些知識、技巧,還有一些寶寶比如說一些無效的吸吮,生後短時間母乳量不足等等這些因素,就導致新生兒的餵養的不足,使胎糞排出比較延遲,肝腸循環的增加,從而引起寶寶膽紅素的升高。
  • 高膽紅素血症嚴重嗎?新生兒皮膚發黃,病理性黃疸可致腦癱
    生理性黃疸無憂,病理性黃疸不可不防新生兒如果得了生理黃疸是可以通過自身自動消除的。高膽紅素血症嚴重嗎?新生兒皮膚發黃,病理性黃疸可致腦癱。如果是病理性的黃疸會因諸多因素引導起一系列疾病,需要早發現,早就醫治療。如遇新生兒嚴重的黃疸,父母應警惕發生核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