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嚴愛雲: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孕育了怎樣的偉大精神?

2021-01-09 騰訊網

【編者按】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是馬克思主義傳播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黨的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開;從1921年至1933年,黨的中央機關在上海指導中國革命運動,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上海工作戰鬥,留下光輝的足跡。這些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蘊涵著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凝聚著黨的優良傳統和革命智慧。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雲認為,偉大的建黨實踐孕育了偉大的建黨精神,成為我們黨取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豐厚政治資源。對建黨精神的提煉和詮釋,有助於我們更好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以下是她在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聯合舉辦的首屆紅色文化研討會上的演講。

2021年,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一百年,在人類發展史上只是短短一個瞬間,但無論對於中國、還是對於上海而言,這一百年卻是一段砥礪奮進的難忘歲月、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站在這樣偉大的歷史節點上,回望黨的百年奮鬥史,總結過去、把握現在、啟迪未來,將是全黨共同的任務,也必將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孕育了偉大的建黨精神,也成為我國紅色文化之源。對建黨精神的提煉和詮釋,有助於我們更好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今天的演講,我將與大家分享一下個人對建黨精神的一些思考。

追求真理、忠誠信仰的奮鬥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生命源泉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中國共產黨誕生於中華民族最苦難、最危險之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代無數仁人志士不懈奮鬥,從洋務運動的「自強、求富」到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奮鬥綱領,資本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等都未能改變國運之衰弱、民眾之苦難。中國需要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中國先進分子苦苦求索,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

一場革命運動的發展,總是要以一場思想的運動為先導。鴉片戰爭後被迫開埠的上海得風氣之先,獨佔鰲頭的工業文明帶來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胸懷,成為西方先進知識和思想在中國登陸及傳播的第一站。人才匯聚、文化發達、交通便捷、信息暢通等種種資源優勢,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最早出現馬克思的名字,是在1898年上海出版的《泰西民法志》上。從1903年起,上海一些愛國報刊開始發表不少介紹社會主義的文章。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後移師北大紅樓。《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號角,也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1920年初,陳獨秀重返上海。在他周圍集聚了包括邵力子、李達、李漢俊、陳望道、俞秀松、沈玄廬、沈雁冰、施存統等在內的一批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他們也是後來建黨的醞釀者、參與者或發起者。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不是坐而論道,而是積極走出去。1919年至1920年,中國掀起一場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一批批滿懷救國救民理想的有志青年從上海黃浦江畔登船遠航。這其中有蔡和森、趙世炎、王若飛、陳延年、向警予、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富春、李維漢、李立三、徐特立、蔡暢、許德珩等。他們中不少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乃至新中國的奠基人。毛澤東曾三次到上海為新民學會赴法勤工儉學人員送行。1920年5月5日至7月初,毛澤東逗留上海期間,多次與陳獨秀探討馬克思主義和湖南改造等問題。他後來在陝北對美國記者斯諾說:「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陳獨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馬克思列寧主義成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理論武裝。在共產國際的幫助、推動下,1920年6月,中共發起組在上海老漁陽裡2號成立。同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勝利三周年之際,黨的第一份理論刊物《共產黨》在滬創刊,陳獨秀在刊首《短言》中宣稱:「我們只有用階級戰爭的手段,打倒一切資本階級」「一切政權歸勞動者執掌」。1920年11月,在陳獨秀主持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起草《中國共產黨宣言》,鮮明提出「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興業路開幕,宣告了黨的正式成立。一大通過黨的第一部綱領明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實行社會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黨的二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宣布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鬥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剷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上海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產床」絕非偶然,而是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中國共產黨孕育、發起、誕生、出徵過程中凝結的建黨精神,是紅色文化的起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之源,也是我們新時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出發的精神家園。

從上海的石庫門到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再到天安門的開國大典,在近百年的奮鬥歷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使自己在複雜環境中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發展規律,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從而制定出正確的路線、綱領、方針和政策。在革命、建設、改革年代,先後產生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理論成果。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新徵程的主心骨、定盤星、度量衡。追求真理、忠誠信仰的奮鬥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充滿蓬勃生機和年輕活力的重要源泉。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的活力之本

現代政黨的先進性集中體現在能夠順應時代進步的潮流,以自己的所作所為,解決民族、國家乃至世界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推動社會和國家的進步。在辛亥革命之後全國各地「政黨群興、黨爭隨起」的紛亂中,中國共產黨順應近代以來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應運而生。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體現在建黨的全過程中。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而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1912年7月,列寧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預言:「由於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1920年,上海工人數有50多萬人,佔全國工人總數的四分之一,是我國工人階級人數最為集中的城市。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階級率先支持愛國學生運動,引領中國工人階級登上國家政治舞臺。

陳獨秀等人成立的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通過寫信、派員指導等方式,推動各地以及旅日、旅法華人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起到了發起組作用。1920年8月出版的由陳望道翻譯的我國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對制定黨的綱領有直接指導意義。中共發起組開創了一系列「第一」,如建立黨領導的第一個工會——上海機器工會,擔任機器工會主席的李中是第一位工人黨員;開辦第一所工人學校——勞工半日學校;領導第一次工人罷工——上海菸草公司工人罷工;創辦工人刊物《勞動者》《上海夥友》等。為培育青年幹部力量,中共發起組指導成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對各地青年團的成立同樣起到了發起組的作用。此外,第一所為黨培養青年幹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在新漁陽裡6號創辦。這些開天闢地的實踐,為中共一大召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體現各種首創實踐中。比如,中共四大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的領導權、第一次明確把支部作為黨的基層組織。黨的統一戰線思想——民主聯合戰線思想和構建民主共和國的藍圖也是在上海第一次提出的。大革命時期,在黨的領導下,上海工人舉行三次武裝起義,其中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勝利,宣告成立的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是中國共產黨在大城市中創造的最早的民主政權形式。

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不斷前行取得新勝利的紅色基因。黨在發展壯大的不同歷史時期,對建黨精神一以貫之維護和弘揚,開拓創新、永不懈怠,從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無私無畏、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贏得民心的根基所在

《共產黨宣言》宣布: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在創建時期就認識到,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1920年陳獨秀到上海後不久,就到碼頭工人中了解罷工情況,向工人們發表演說,高度評價工人階級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稱讚「社會上各項人只有做工的是臺柱子」。俞秀松在《星期評論》社工作之餘,毅然脫下學生裝到鐵廠做工,決心走和工人相結合的道路。李啟漢到滬西小沙渡地區開辦工人半日學校,為解決生員問題,他將學校暫時改為上海工人遊藝會,以便吸引更多的工人,從而使滬西成為上海早期工運的重要孕育地。中共一大通過的第一個決議共6塊內容,其中勞工內容「工人組織」「工人學校」「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佔到一半。黨成立後在上海建立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引導工人階級走向全國團結的道路。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黨要建設成為一個群眾性的黨,首次明確提出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毛澤東更是說出了黨的締造者們的心聲:「為什麼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針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佔人口四分之三以上的國情,黨的四大提出工農聯盟問題,指出農民「天然是工人階級之同盟者」。四大後,黨基本完成從一個政治小團體到全國性的群眾黨的創建。正因為我們黨區別於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從創建伊始,深入工人群眾,團結群眾、發動群眾,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無盡的智慧,從而使自己逐步而又牢固地在中國的大地紮下根來。

偉大夢想召喚偉大鬥爭。中國共產黨吸引、凝聚、鍛造了一大批優秀的先進分子為黨的事業而奮鬥終身。他們聽黨話,跟黨走,以自己的忠貞信仰和無私奉獻精神,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前赴後繼,流血犧牲,成為中華民族理想人格的化身。1920年,陳雲從青浦練塘來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在投身黨領導下的工人運動中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者。大革命失敗後,面對嚴酷的環境迫害,少數信仰動搖分子離黨叛黨而去。被迫離開商務印書館的陳雲深情地向工友告白:「我此去一不做官,二不要錢,三不妥協,只為了要跟反動派堅決鬥爭到底,求工人的解放。」在黨的高級幹部顧順章、向忠發、盧福坦等相繼叛變後,不滿28歲的陳雲在全總會議上提出:「他們的叛變是對於階級的動搖,這一點要使下邊知道,上面叛變我們也要幹,因為我們為的是階級。……我們是為階級犧牲的,要為階級利益而奮鬥。」

在黨的教育下,革命年代無數先烈為有犧牲多壯志,只為日月換新天。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鐫刻著彭湃、羅亦農、林育南、陳延年、陳喬年等英烈們不朽的功勳。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共產黨人始終站在各項事業建設的前列,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梁,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百年歷史證明,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青春活力長存的根基所在。

嚴明綱紀、維護統一的自律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堅如磐石的護身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中國革命是長期艱苦的事業,共產黨及其黨員沒有意志行動的統一,沒有百折不回的堅持性和鐵的紀律,就不能取得勝利。

在黨的一大會議上,經過激烈爭論,大多數人主張建立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有嚴格組織紀律的無產階級政黨,而非鬆散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由結合團體。一大黨綱強調要按列寧的蘇維埃模式來建黨,規定黨自下而上,即從基層支部直至中央,逐級建立嚴密的組織,實行堅強領導,黨員必須在當地支部過組織生活,並擔負實際工作;黨員從一個地區到另一個地區時,必須經原來組織的介紹,才能轉到另一地方組織,並在該地方組織中參加組織生活。

黨章是黨的根本大法,「紀律」是首部黨章最鮮明的特色。中共二大制定的黨章強調黨的內部必須有嚴密的、高度集中的、有紀律的組織和訓練,要求黨員「須犧牲個人的感情意見及利益關係以擁護黨的一致」。規定少數絕對服從多數,黨員個人絕對服從組織,下級機關完全執行上級機關之命令的原則,彰顯「打鐵必須自身硬」的紅色基因。中共四大進一步對黨員和黨的各級組織提出嚴格的組織紀律要求,鍛造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這些組織原則、鐵的紀律是我們黨發展壯大的組織保障。

「維護黨的統一,不靠刀槍,要靠紀律。」遵守黨的紀律成為共產黨人的重要標準,不論職務高低,都必須遵守黨的紀律,誰也不能置身於黨的紀律之外。堅定的革命者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視紀律為自由。正因為我們黨從最初起就有自我批評和思想鬥爭,確定了民主集中制,有嚴格的組織與紀律,才能最終將自身建設成為一個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集中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就連蔣介石也不得不承認,共產黨「常能以少勝多,操縱如意者,其組織之嚴密勝於我,其黨員之尊重紀律亦過於我也」。百年來,黨面臨的形勢越複雜、肩負的任務越艱巨,就越加強紀律建設,越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嚴明綱紀、維護統一的自律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任何敵人所壓倒、徵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徵服的護身法寶。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史,苦難與輝煌交織,光榮與夢想輝映。偉大的建黨實踐孕育了偉大的建黨精神,成為我們黨取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和豐厚政治資源。「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色文化基因的源頭,紅色文化基因的延續發展離不開建黨精神的指引。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感悟建黨精神,我們要賡續紅色血脈,傳承黨的文化基因、精神品格,努力使紅色資源、紅色文化真正成為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力量來源。

【思想者小傳】

嚴愛雲,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市委「四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上海黨史與黨建》雜誌、《黨史信息報》主編。長期從事中共上海地方黨史和黨的建設史等相關研究和宣傳工作。出版專著有《建國後上海地方黨委領導體制研究》《陳雲與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建設》《上海黨的建設四十年》等。主編出版《紅色起點》《環龍群英會》《覺悟漁陽裡》《中國共產黨創立之路》等。(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羅丹創作《思想者》時從混沌到清晰,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文段宏剛當我們站在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旁邊,仰視著那個身材健碩的男人彎腰屈膝,蹲坐在一塊石頭上,用右手背託著下巴,左手搭在膝蓋,目光深沉,默默地注視著大地,正在陷入一種入木三分的思考時,是否會想到,他在思考什麼?代表了怎樣的精神信仰?
  • 思想者,思考者
    不奢求做一個思想者,但卻要做一個思考者,一個凡事總善於思考的人!善於思考,敢於思考。遇事思考,遇人思考,人生中思考無處不在。不管大事小情,遇上就要冷靜下來,認真思考。思考事情的起因,思考自己所能承受的後果。思考一個萬全之策去面對、去處理,儘可能做到損失最小、皆大歡喜。思考周全了,遇事就不再衝動,魔鬼也就敬而遠之!
  • 羅丹的《思想者》到底在想些什麼?
    1904年,《思想者》的展出讓這位久被「正派學院」抨擊的偉大雕塑家羅丹再一次受到了攻擊,「正派學院」的支持者將這個彎腰屈膝,低頭思索又渾身健碩的赤裸雕像形容為「妖怪」,作為對反對者的回應,羅丹的好友花了15萬法郎將這個作品買下,並捐獻給巴黎市,希望能讓這個偉大的作品屹立在先賢祠前,但是市政府廳根本不答應
  •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1.盤古開天闢地
    於是,倏和忽開始了工作,他們每天為帝江鑿通一竅,七天後,七竅通了,可帝江卻也因此一命嗚呼了。帝江死後,它的肚子裡的精髓孕育成了一股氣。一萬八千年後,這股氣幻化成人形——他就是盤古。盤古在帝江的肚子裡不知睡了多久,猛然醒來,睜開眼睛,發現眼前一片黑暗。
  • 羅丹的思想者:你在想啥呢?
    申祁頡/文就算你不知道羅丹,但一定知道「思想者」,因為,這座雕塑實在是太有名了。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劃時代的藝術家,他的雕塑《思想者》被譽為羅丹藝術人生中的裡程碑,也因此使羅丹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之一。
  • 毛澤東為何把這座城市比作「近代中國光明的搖籃」?
    主辦方挑選三百餘幅照片,分成偉大開端、嶄新局面、力量之源三部分對外展示。這樣的設計更能讓觀眾較連貫地了解我黨在上海的早期歷史——一大開天闢地,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二大通過黨的第一部黨章,確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四大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展覽內容遠不止於三次黨代會。
  • 毛澤東怎樣應對「大事變」?強調「準備吃虧」,講了17條困難
    全面提出應對「大事變」的綱領和策略,指明爭取光明前途的途徑和辦法要爭取中國抗戰勝利後光明的前途和命運,就要提出解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國問題的方案。毛澤東早在1940年寫的《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就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主張,並將其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一般綱領。
  • 陶西平是一位傑出的思想者
    當見到陶西平先生( 以下簡稱陶老)手託下頜的照片 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創作的那尊「 思想者」的經典雕塑。儘管陶老與羅丹塑造的思想者所 處的時代不同,經歷各異,思考的問題很不一樣,但他們都是思想者,這一點是相同的。
  • 紀念霍金與牛頓為鄰《思想者霍金》雕塑在中國誕生
    這是兩位人類偉人跨時空的相聚,對於全世界都有著巨大影響,中國已成為世界中心,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此時此刻,中國雕塑家用《思想者霍金》雕塑,發出了中國之聲,表達中國對偉大思想家的敬畏和尊重,傳達中國人民對於人類進步的重大關懷。同時也向世界表達,中國正在全力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為實現「中國夢世界夢」努力奮鬥。
  • 思想者楊小凱|徐瑾
    ,也不禁思考一個問題,於楊小凱而言,他無疑是學術與思想具備,但作為思想者的楊小凱與作為經濟學家的楊小凱,孰輕孰重?如果沒有一眾經濟學家的追憶,作為思想者的楊小凱,價值是否一樣?這一體系已經被不同的學者援引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像貿易、廠商的出現、商業周期、失業、貨幣、城市化、與經濟成長等重要問題都有所分析與啟示」(黃有光語),其成就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 紅船精神價值永恆紅船初心歷久彌新
    原標題:紅船精神價值永恆紅船初心歷久彌新 10月31日,在黨的十九大閉幕一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赴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南湖紅船這兩個標誌中國革命原點的地方,在聆聽歷史迴響中,追尋中國共產黨人的奮鬥歷程,破譯我們黨的精神密碼,汲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竭奮鬥、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 心理探索:思想者是一個虛幻的存在
    一個來訪者向我述說,他總是頻繁地胡思亂想,總覺得有人要害他,同時自己也幻想著怎樣去報復要害他的人,等他稍微冷靜下來,腦海中那些被害和害人的場景讓他感到十分的恐怖——寧可讓腦子空白,也不想再出現這樣的景象了。
  • 年終致敬丨2016年逝去的思想者
    他們終其一生執守知識分子的尊嚴和使命,他們對真理的追求、對學術的熱愛,播撒著自由和理性的火種,塑造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氣質。雖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無法列舉出今年逝去的所有優秀思想者,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每一位終生致力於獨立思考和追求真知的思想者的敬意。我們堅信,他們在風雨如晦的時代裡創造的厚重知識遺產,必將成為一代代學人後輩的前行動力。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先後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一是救國,二是興國,三是強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這三件具有內在必然聯繫的大事,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演進的大邏輯,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人民群眾一道頑強拼搏、接續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譜寫的光輝篇章。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電影《紅船:開天闢地》昨日啟動
    12月14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電影《紅船:開天闢地》啟動儀式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大有書局舉行。圖說:電影《紅船:開天闢地》啟動儀式現場 官方圖 下同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秘密召開,參加會議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代表共13人,代表了全國及海外50多名黨員。會議進行到中途(7月30日),因遭到法租界巡捕的襲擾而被迫停會。
  • 復活盤古,為你開天闢地
    在這個黑暗之中經過了一萬八千年之後,孕育出了一個力大無窮的人,他的名字叫盤古。盤古醒來睜開眼一看,到處是漆黑一片,沒有天也沒有地。於是拿起一把巨斧怒喊著向四周猛劈過去。那些輕而清的東西向上升去,形成了天。那些重而濁的東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為了不讓天地重合在一起,盤古站在天地中間,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深,盤古也隨著長高。
  • 聯播+ | 這些中華民族偉大精神 習近平要求大力弘揚
    聯播+「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託舉偉大的夢想。60年來,幾代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鬥,為建立我國現代石油工業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孕育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央視網《聯播+》帶您一起學習感悟總書記推崇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一起傳遞和傳播中國精神!
  • 偉大的女性之光
    從女媧補天,到孟母(孟子的母親)三遷,從儀姆蘭的家屬麥利彥太太(聖母瑪利亞)到穆斯林聖妻赫蒂徹,從穆斯林最完美的女性法土麥太太到女聖徒拉比爾(蘇菲哲理「神愛論」的體驗思想者)太太……這些偉大女性為世間敬畏蒼天的奮鬥和貢獻,不亞於男性,甚至在堅守上承擔了更多的磨難。
  • 2021國考申論範文:中國精神 中國騰飛
    但是更多的都是默默無聞仍堅持一心做事的好幹部,我們有理由堅信他們用自己的熱忱和拼搏,在每一個幾層的角落助力這國家的發展。正是因為我們黨員幹部中一直在踐行者踏實肯幹的幹字精神,才得以讓基層脫胎換骨。誠然,仍會有一些少數幹部會產生洗碗效應滋生懶政怠政行為。這就需要政府加強約束,建立起更加全面科學的監督體系,自上而下的去改變當前的不作為。同時完善好容錯機制,鼓勵好、引導好廣大幹部敢作為、能作為、想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