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山東省泰安市肥城王瓜店42歲的張衛查出肺腺癌,輾轉前往山東省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現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療。
(健康時報記者 徐婷婷 王艾冰)張衛(化名)家中,原本用來擺放食物的餐桌、晾曬衣物的陽臺,堆滿了各種檢查單、藥瓶。
2018年1月,山東省泰安市肥城王瓜店42歲的張衛查出肺腺癌,輾轉前往山東省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現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療。
「胸外科醫生讓做基因檢測,還在博奧檢驗的基因檢測報告上圈出了適合的藥,可使用了半年,不僅沒有療效還出現多處轉移」。讓張衛意想不到的是,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回復根本沒有出具過關於靶向藥的基因檢則報告。
2019年12月18日,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現為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下不一一註明)投訴辦的人員回復健康時報記者,「已對涉事醫生進行了約談、通報批評的處分,屬於醫生的個人行為,我們沒有理由補償受害患者」。
張衛(化名)家中檢查單和藥瓶
不被承認的報告
「不知道這個病是什麼,也不知道有多嚴重,更不知道該怎麼治療,只知道是得了癌症,醫院讓怎麼做就怎麼做」。回憶起當時的治療情況,張衛的哥哥張招(化名)向健康時報記者表示。
張招回憶,當時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醫生讓抽血,隨後讓交了8100元的費用。「當時沒有告訴我們是幹什麼,就說是化驗。」張招說,直到收到一份印著「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的蓋章報告出來,醫生說8100元就是用在了這裡,才知道是做了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報告是幹什麼的?有什麼作用?帶著這些疑問,張招找到弟弟的主治醫生。「醫生在報告上畫了個圈,圈出了弟弟適合吃的藥,說就拿這個藥吃吧」。
基因檢測報告
這份基因檢測報告中的檢測結果及用藥提示,「EGFR檢測出突變,關聯性藥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提示療效較好」。
隨後近半年的時間,張衛根據這份基因檢測報告以及醫生的建議一直用藥。「兩個療程之後,一位醫生告訴我說不能再吃那個藥了,那個藥沒用」。
此時,張衛一家想的是,醫院給出的基因檢測報告推薦用的靶向藥,怎麼會沒有用呢?在醫生的建議和基因檢測報告結果之間,張衛一家選擇相信了後者,依然繼續使用基因檢測報告中「提示療效較好」的藥物,花了數萬元。
直到使用了半年之後,依然不見效果,「每天疼得已經站都站不起來了」,甚至出現了多處轉移。
看到弟弟備受煎熬,張招不禁對基因檢測報告產生了懷疑。在一位病友的建議下,按照報告上提供的信息,張招聯繫了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
「我一直向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打電話,打了不下五次,對方一直告訴我正在查詢。」張招回憶,直到最後,博奧醫學檢驗所回復稱,這個報告分為兩部分,他們只做了化療用藥的報告,並沒有做靶向用藥的基因檢測報告。
此時,張招才意識到,這個靶向用藥的報告是假的。而根據這個假報告吃了很長時間的靶向藥,當然也就沒有任何用。得病之後的張衛,依靠各個親戚借錢維持醫藥費用,幾乎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用一份假基因檢測報告,維持長達半年的用藥,對張衛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艱難的投訴之路
根據張招提供的印著「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的基因檢測報告的原件顯示,無論是化療用藥部分,還是靶向用藥部分,都印有「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的公章和相關人員的籤字。
在張招不斷向博奧醫學檢驗所電話諮詢後,突然一天收到了來自泰安的一條簡訊:「您好,請轉達我對張衛(化名)深深的歉意,在此向其本人及家人深深的懺悔道歉,在此事件上我是有過錯的,由於我個人的行為,公司已經對我進行了非常嚴厲的處分,我已辭職,將登門道歉,並給予力所能及的補償,請求諒解。」2018年8月,一位自稱是北京博奧檢驗研究所駐泰安的代理,給張招發來一則道歉簡訊。
但是自從收到這個簡訊之後,張招就再也沒有收到來自這個號碼的簡訊,也無法撥通這個號碼,更沒有人像簡訊中承諾的那樣登門道歉。
按照張招提供的簡訊號碼,健康時報記者從2019年10月16日至12月24日多次致電「道歉簡訊」顯示的號碼,一直處於關機狀態。
在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治療,在一個檢驗公司不承認的基因檢測報告下,長期使用靶向藥治療,花了大把的錢,耽誤了治療,張招一家憤恨難平,一直在向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等反映,但是得到的回應均是,「這個事不歸我們管」。
更蹊蹺的事件又出現了。患者是在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並做了這個所謂的基因檢測,然而健康時報記者發現,這份基因檢測報告中的「送檢單位」一欄卻是「泰安市中心醫院」;而自稱是「博奧檢驗研究所駐泰安的代理」的那條道歉簡訊的電話號碼,卻是泰安市中心醫院一位叫李力(化名)的醫生的電話。
2019年12月18日、12月23日,健康時報記者再次致電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和報告送檢單位泰安市中心醫院。
「這個事件屬於涉事醫生的個人行為,醫院並不知情,事情發生後醫院才得知此事,並已對涉事醫生進行了約談、通報批評的處分。」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投訴辦的一位負責人告訴健康時報記者,至於醫院是否承擔相應責任,對方回答「這件事屬於醫生的個人行為,我們沒有理由補償受害患者」。
魚龍混雜的基因檢測
這份基因檢測報告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事件發生後,為何是顯示泰安市中心醫院的李力(化名)大夫給張招發道歉簡訊?
泰安市中心醫院投訴辦一位負責人稱,「他們已經對相關醫生進行了調查,結果是李力並不知道此事,那個號碼是借給他的一位朋友趙慶(化名)使用」。記者再次詢問,為何基因檢測報告的送檢單位是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該名負責人也未給出明確回復。
「假報告是我做的」,12月24日,健康時報記者輾轉聯繫上了李醫生的「朋友」趙慶(化名),趙慶透露,因和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醫生有「業務往來」,就來到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找」患者做基因檢測,並通過「中間人」將張衛的血樣寄到北京博奧檢驗所。
至於為什麼報告的送檢單位是泰安市中心醫院,趙慶表示,只是為了說明這個報告是泰安市寄出去的。當記者詢問其為什麼要做虛假的報告等問題時,趙慶均避而不答。
健康時報記者以有家人需要做靶向用藥基因檢測為由,致電博奧檢驗總部,一位相關負責人也承認,「我們確實有一些加盟商和代理商,但代理商我們沒有辦法核實,可靠性也不敢保證」。
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是否要承擔責任?
京衡律師上海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鄧學平指出,「博奧檢驗可能存在未對代理商盡到嚴格審核、篩選以及管理監督責任的問題。博奧檢驗基於其與相關代理商之間的合同關係可能要承擔監督、管理不當的責任。」
近年來,基因檢測序非常熱門,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目前國內基因檢測機構魚龍混雜,患者也不知道醫務人員推薦的基因檢測機構是否具有資質。誰在做、怎麼收費?現在都是一筆糊塗帳。」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腫瘤科、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陸舜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分子診斷科主任邵建永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目前,國內基因檢測機構魚龍混雜,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能力參差不齊,一些機構甚至超資質範圍開展相關檢測。只有少數大型公立醫院具有獨立開展相應基因檢測的設備,但總體來看,具備這一檢測功能的醫院並不多。
鄧學平律師向健康時報記者表示,國家以及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並明確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明晰不同主體間的法律責任,整治市場亂象。
陸舜也建議,國家雖然已經制定了一些有關基因檢測的審核標準,但哪些檢測項目、公司具有相應的資質,還需要國家層面的認證。應該像藥品一樣,嚴查基因檢測。
慶幸的是,張衛在發現假報告問題之後,如今已經接受了其他的正規藥物治療方案。
「現在讓我心安的是換藥後弟弟病情慢慢穩定,至少可以自己吃飯了」,張招表示,「癌症病人本來就很不幸了,希望不要有患者再受到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