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等發達國家逼壓中國以高標準加入《政府採購協議》(GPA),不符合公平對等的WTO原則
繼7月初中國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最新的《政府採購協議》出價清單以後,近期,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第二屆世界投資論壇開幕式上重申,中國政府正在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加入世貿組織《政府採購協議》談判,並表示,「對涉及政府資金的採購和建設項目,中國政府將採取公開透明的辦法,讓內外資企業及其產品享受平等的待遇。」
這是中國針對近期個別國家宣稱的「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論」所作出的最有力回應。
《政府採購協議》,簡稱GPA,生效於1996年1月1日,其宗旨是通過消除針對外國貨物、服務和供應商的歧視,增加透明度,將國際競爭引入傳統上屬於國內公共財政管理的政府採購領域,實現國際貿易更大程度的自由化和世界貿易的擴大。GPA成員主要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成員,目前共有14個締約方,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協議。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曾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工作組報告》中承諾,自加入世貿組織時起即成為GPA觀察員,同時將儘快啟動加入該協議的談判。但受種種原因所限,直至目前,中國仍非GPA成員國。
一位接近決策層的官員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透露,當前,有關部門正積極協調、推進中國加入GPA。此事由財政部牽頭,計23個部門共同參與。10月,中國將在日內瓦與GPA成員再次會談。
在中國加入GPA一事上,有關部門「幾乎每天都面對著歐美一些國家的詢問和壓力」,這位官員表示,「在很多方面已經『政治化』了,並不完全是就GPA談GPA。」基於此,他認為談判的最終完成,仍需一定時日。
加入GPA,一方面,有利於中國進入GPA成員的政府採購市場;另一方面,中國規模巨大且仍有上漲潛力的政府採購市場亦對GPA其他成員國開放。屆時,中國的產業如何應對這一新變化?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利弊分別何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的諸位專家表示,這些均值得深思,並在談判上「謀篇布局」。與此同時,其將對中國政府和企業形成的倒逼壓力,需要國內進一步理順體制,加大政府採購市場的透明度。
「出價清單」難達共識
2007年12月28日,中國向世貿組織遞交了加入GPA的申請和出價清單,正式啟動了加入談判。隨後,中國與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韓國等就出價清單進行了多次交流,但是,直至目前,仍未找到多邊利益的「最大公約數」。
《政府採購法》起草工作參與人之一、清華大學教授於安認為,加入GPA和開放中國的政府採購市場,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再一次「入世」。其中,談判的所有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智慧都集中在出價清單上。哪些政府機構和公共機構受此清單約束,是談判的重中之重。
以2007年的首次出價清單為例,美國等GPA成員認為中國中央政府採購實體的範圍過小,並希望全面納入各級地方政府實體。對此,中國承諾,在第二次出價清單中,將擴大中央政府實體,並實質性地降低門檻價。根據GPA規定,只有門檻價以上的政府採購行為,才納入《政府採購協議》範圍之內。
事實上,根據已披露的新版出價清單細節,中國已在很大程度上兌現了當初的承諾。在中央政府實體上,新增國家糧食局、能源局等15個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為中央一級政府採購實體。另外,就門檻價而言,和2007年的初步清單相比,中央政府實體對貨物、服務和工程項目的門檻價進行了大幅下調。不僅如此,商務部部長陳德銘還於日前表示,中國一旦被接納成為GPA成員國,一定會調整政策,在政府採購市場上對外國公司進一步放開。
然而,美、歐等國對新的清單仍然不甚滿意。前述權威部門官員向本刊透露,以美歐為代表的GPA成員國,要求對清單進一步改進。在改進要求中,「盯得最緊的兩件事」是增加地方政府和央企為採購實體,除此以外,還要求繼續降低門檻價。
事實上,在美國的50個州中,也僅37個州在《政府採購協議》下開放了地方政府採購市場。加拿大在加入《政府採購協議》以後,則一直未開放地方政府採購市場。
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看來,美歐等國對中國加入GPA清單的所有不滿,本質上都是因為對進入中國政府採購市場的渴望,「在當今世界,政府採購市場是最肥的一塊肉」。近年來,相當多國家的政府每年的採購規模約佔國民生產總值(GNP)的10%~15%,這也正是GPA之所以成為WTO復邊貿易協議中最具影響力協定的原因所在。
宋泓指出,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推進期,一些地方在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重化工業,這些都是政府採購市場的主力。加上中國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其已有和潛在的市場均非常巨大。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的採購市場規模約為1000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數字在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