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體檢檢出腫瘤標誌物異常是否代表患癌?腫瘤標誌物正常是不是就不會患癌?本周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昨天,溫醫大附二院公布去年體檢數據,去年3萬餘人接受體檢,其中1423人腫瘤標誌物異常,最終102人複查後確診患癌。對此,該院腫瘤專家進行了解讀。
腫瘤標誌物異常不代表患癌
陳先生最近為腫瘤檢測的一項指標而恐慌。年初單位組織體檢,他的體檢報告顯示CA19-9為43U/mL,比正常範圍0~37U/mL高了一點。聽說CA19-9是胰腺癌等消化系統的腫瘤標誌物,再聯想起這段時間身體略有不適,陳先生越想越害怕,遊走各大醫院問診、檢查,甚至加入多個腫瘤標誌物微信群。
「腫瘤標誌物升高不等於已患上腫瘤,單看腫瘤指標並不準確,還要通過影像學和內鏡檢查再作診斷。」溫醫大附二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林穎說,腫瘤標誌物是反映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但是在腫瘤和腫瘤標誌物之間卻不能單純地畫等號。這其中還要注意,如果女性CA125升高,排除婦科腫瘤外,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炎症等有關;但男性出現升高,就要引起警惕。
林穎解釋,腫瘤標誌物結果一般不會是「零」,因為每個人的體內都有「癌細胞」的存在,生長出100多億個新細胞的同時,也會有突變的細胞,如體內常會有幾個甚至幾百個「突變的異形細胞」,都是正常情況,變異細胞會被機體的淋巴細胞「識別」並「清除」、「消滅」。
林穎表示,腫瘤標誌物也存在假陽性可能,如妊娠可致AFP、CA125、HCG升高,月經期可使CA125升高,吸菸可致CEA輕微升高等,因此腫瘤標誌物輕微升高,應重視隨訪和動態監測。一般來說,複查結果若沒出現大變化並且無明顯病症時,臨床意義並不大;如發現有某個或幾個腫瘤標誌物的持續性升高則應提高警惕,需進一步通過超聲、CT、磁共振、內鏡等手段檢查,必要時須通過病理檢查才能明確診斷。
然而,門診中一些患者一看腫瘤標誌物升高就慌了,甚至到崩潰狀態,結果免疫機能失衡紊亂導致身體出問題。
「腫瘤標誌物異常要重視,但心態一定要放平,不然好端端的身體就會被心理搞垮。」林穎介紹,前段時間,其曾接診一名癌症患者,對方曾患早期腸癌,術後恢復得很好。但在3年後體檢中提示腫瘤標誌物升高,對此醫生對其進行了全面仔細檢查,發現並無問題。然而該患者仍每天鬱鬱寡歡,患上抑鬱不說,甚至瞞著醫生偷買抗化療藥物服用,最後導致免疫機能失衡紊亂腸癌復發。
腫瘤標誌物持續異常要引起注意
「最頭痛的是那些『自認為健康』的人,知道指標異常也不當回事。」林穎說,相比陳先生的緊張,臨床有些患者卻毫不在意體檢結果。
據溫醫大附二院體檢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去年有3萬餘人在醫院接受常規體檢,其中發現腫瘤標誌物異常的有1423人,最終102人確診患癌。
林穎介紹,腫瘤標誌物高不代表患癌,腫瘤患者的腫瘤標誌物也不一定會升高。因為實體腫瘤的出現或有滯後性。在其病人中,就有多名在常規體檢中腫瘤指標在正常範圍,卻在幾個月後發現癌症晚期的。
林穎表示,腫瘤標誌物在體檢中可以當作參考值,對腫瘤進行判斷和鑑別;尋找轉移腫瘤的原發腫瘤。但它並不能夠100%準確查出腫瘤。有些患者屬於腫瘤標誌物不敏感人群,這項檢測就沒法反映出體內的腫瘤情況。
「腫瘤標誌物檢測只能發現『犯罪嫌疑人』而不能定罪,它主要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林穎介紹,腫瘤標誌物檢測有助於發現早期無症狀腫瘤,可先於X線、超聲、CT、MRI或PET-CT等物理檢查。同時對於腫瘤患者來說,治療得如何,腫瘤在綜合治療後是否有復發、轉移,醫生可以參考腫瘤標誌物來初步做個判斷,尤其是術前或治療前腫瘤標誌物高的患者,隨訪腫瘤標誌物則更有臨床意義。
據悉,「腫瘤標誌物」更適合高危人群的預防及篩查,以及已確診為惡性腫瘤並密切隨訪的患者,尤其是身體已出現「腫瘤信號」的人;癌症高發區或有腫瘤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嚴重汙染廠礦企業的從業者;長期接觸致癌物質等高危人群;身體已經觸摸到腫塊;近三個月體重減輕明顯,超過5%-10%以上;近期出現咳血、便血的情況。
在此,醫生提醒市民,即使沒有癌症,但腫瘤標誌物持續異常,也可能說明身體在發出警報了——身體環境適宜癌細胞生存、免疫系統不能及時殺滅癌細胞、體內癌細胞偏多等,因此要引起注意。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李楊慈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