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乾州蕞娃: 向鄉幫文化的傳承者致敬——地方志書《涇陽》讀後感

2021-02-15 行走在乾縣


內容提要通過對《涇陽》一書的閱讀可以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涇陽,同時在對歷史回眸的過程中實現呵護山川、傳承文化、敬畏先賢、崇尚美德,提高讀者思想認識的目的,所以我要為他們點讚。

向鄉幫文化的傳承者致敬

——地方志書《涇陽》讀後感

《涇陽》一書是雒長安先生策劃、程善學主編的一部反映涇陽人文歷史風貌的同名鄉幫文化書籍。

該書裝幀設計古樸典雅,內容廣博、文圖並茂,除前序後記外,按照研究領域分為建置沿革、自然景觀、文物古蹟、寺觀廟宇、鄭白春秋、古鎮今昔、書院學校、秦商食貨、縣城街巷、歷代英傑、書畫藝術、戲曲藝術、風物民俗、百工巧匠、逸聞趣事、雲陽風雲、影像故事、古詩選萃、賦文等19個專題,共10萬餘字,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地方史志類書籍。

各章節為不同作者編撰,除雒長安、程善學外,撰稿人還包括庫小剛(副主編)、王冰、仇峻峰、樊哲、袁忠惠、宋彥毅、吳藝和樊田歌。

之所以關注《涇陽》這本書,是因為涇陽縣有多位同窗苦讀的乾師同學;同時,這本書和我的《行走與乾縣》(暫定名)有些相似之處,屬於鄉幫文化(鄉土文化)推廣,其編排體例對於我有一定的啟示。當然,能夠結緣這本書,多虧我的鄉黨宋彥毅老先生,是他為我郵送該書的。宋先生是乾縣周城鎮人,西農大畢業,一直在涇陽縣從事農業和農林科技推廣工作。

也是因為這本書的緣故,我和宋叔有緣相識。承蒙宋叔不棄,我們結成微信好友。宋叔的每日分享讓我受益匪淺。


最喜歡這本書中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寺觀廟宇、鄭白春秋、古鎮今昔、書院學校、秦商食貨、縣城街巷、歷代英傑、書畫藝術、戲曲藝術、風物民俗、百工巧匠、逸聞趣事等部分的內容,因為這其中有很多是鮮為人知的、或者以前為碎片化的的內容,通過編者的搜集整理實現了系統化、全面化、條理化,通過這些內容的可以讓我們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涇陽,同時在對歷史回眸的過程中實現呵護山川、傳承文化、敬畏先賢、崇尚美德,提高讀者思想認識的目的。所以我要為該書的編著者點讚。

在閱讀過程中,我有以下點滴認識和大家分享,不妥之處敬請諒解。

(一)《自然景觀》部分「龍陂叢綠」中柳毅傳書的傳說。記憶中長武縣也有關於柳毅傳書的記載,在長武縣相公鎮芋園社區柳泉村(柳泉村由此得名),設有柳毅廟。該村龍泉寺有聯「氣象玄妙龍泉寺;神人共話柳毅泉」(清代進士陳五典)。也有人說,這柳毅傳書的故事發生地在甘肅涇川(作家張懷群)。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不同理解,就在於對於「涇陽」一詞的理解。

歷史上的涇陽有二:一在甘肅,古縣名,治所在今甘肅平涼西北(涇川與平涼相鄰),西漢置,東漢廢,北魏(公元386年)復置,北周(公元581年)廢。一在陝西。縣名,在陝西省中部,漢置池陽縣,前秦(公元394年)置涇陽縣。

「柳毅傳書」最早記錄見於唐朝李朝威的傳奇小說《柳毅傳》。「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念鄉人有客於涇陽者,遂往告別。……妾,洞庭龍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涇川次子,而夫婿樂逸,為婢僕所惑,日以厭薄。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迨訴頻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毀黜以至此……」

李朝威(766年?-820年?),唐代著名傳奇作家,隴西人。生平事跡無考。其創作活動大約在德宗貞元年間(785年-805年)至憲宗元和年間(806年-820年)。他的作品僅存《柳毅傳》和《柳參軍傳》兩篇。其中《柳毅傳》是他的代表作,被魯迅先生與元稹的《鶯鶯傳》相提並論。他本人也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譽之為傳奇小說的開山鼻祖。

按照360百科關於「涇川」的解釋:西漢時期,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而設安定郡,安定郡屬涼州刺史部管轄。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管轄今甘、寧、陝交匯的關隴廣大地區。下轄21縣:高平、復累、安俾(bǐ)、撫夷、朝那、涇陽、臨涇、滷、烏氏、陰密、安定、參、三水、陰盤、安武、祖厲、爰(yuán)得、眴(xuàn)卷、彭陽、鶉陰、月氏(zhī)道。

據統計,原文中6次提到涇川、涇水地名。柳毅在京城考試後是去了陝西涇陽還是甘肅涇陽,一時很難說清楚。不過,《柳毅傳》作者李朝威是甘肅隴西人,隴西離甘肅涇陽較近,他熟悉甘肅涇川一帶的自然人文,把故事背景設在涇河中遊的涇川一帶的可能性非常大。且甘肅涇陽廢縣時間(公元581年)距李朝威所在的時代(公元678年)不足百年,時人沿用地方故名是很常見的。境轄甘肅涇陽的安定郡、涇州治所均在涇川境內。《古今圖書集成》曾載:「涇陽故縣,在州境,漢時與朝那並置。」

(二)《文物古蹟》部分「唐德宗崇陵」中因為「李适之母沈氏在『安史之亂』中失散」而觸發的點滴記憶。在我的記憶中,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珍珠傳奇》(由俞珍珠、章君毅執導的古裝劇,施思、寇世勳等參加演出。該劇講述了大唐國母沈珍珠一生的傳奇。上映時間為1987年。),當時可真是為這位命運多舛的大唐妃子操碎了心。現在還記得其中的主題曲「天姿蒙珍寵,明眸轉珠輝,蘭心惠質出名門,吳興才女沈珍珠,達理又知書,備位東宮主,多彩多姿蝶飛舞,紅袖碧竹人羨慕。風雲起波瀾急,珍珠淚悲泣,玉潔又冰清那堪流言襲,望斷西京留傳奇。風雲起波瀾急,珍珠淚悲泣,玉潔又冰清那堪流言襲,望斷西京留傳奇。」

(三)《文物古蹟》部分「大唐戒德律師碑」讓我對韓愈家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因為這塊碑石是韓雲卿撰文,韓擇木書。韓雲卿,字文淵,號子房,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韓愈的二叔,工文章,工文辭,李白稱之為「文章冠世」。韓擇木,昌黎(今屬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不詳。唐代書法家。活動於開元年間(713—740)。韓愈叔父。唐玄宗開元時,官至工部尚書、右散騎常侍,故人稱「韓常侍」。擇木善八分,雖無唐玄宗八分那樣渾厚,可是很秀勁。韓愈家族自北魏以來,一直是以武將功勳名顯於世,自唐代以降,卻轉向文吏方向發展。

還知道了八分書是隸書的一種,人們把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稱為「八分書」。亦稱「分書」或「分隸」。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才在典籍中出現。其中晉衛恆《四體書勢》曰:「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法也。」

(四)《寺觀廟宇》所記載的文廟、李敏肅公祠、魏恭襄公祠、朱衣樓、太壼(kun)寺、寶峰寺、清涼寺、鐵佛崇文塔寺等8處文物古蹟都毀於清同治元年(1861),讓我更加感受到民族團結、國家安定的重要性。

(五)《鄭白春秋》部分記載的朱子橋(朱慶瀾),讓我想起來在乾縣趙秦波老師的乾州人文歷史博物館中收藏的朱慶瀾將軍題寫書名的《新編宣講拾遺》。該書為西安克興印字館於民國二十七年七月初版。

朱子橋(1874-1941)名慶瀾,字子橋。浙江山陰人,生於山東省長清縣。因在北方長大,故有北人慷慨剛直的氣質。曾任督軍,人稱朱將軍。為人爽直,居官清正,兩袖清風。平時對地方公益善舉,無不勉力捐輸,玉成其美。

(六)《古鎮今昔》部分「王橋鎮」中呂涇野、「魯橋鎮」中關於賀復齋《書院學校》部分中「嵯峨書院」馬理,《歷代英傑》中「王徵」中張鑑,《書畫藝術》中「李念慈」等內容,讓我對「關學」有了更多的認識。現將本書中涉及到的關學人物根據時間順序整理如下:

(1)呂涇野,名呂柟(楠),字仲木,號涇野,明代著名理學家、關學代表人物之一,西安府高陵(今陝西省高陵區)人。呂涇野一生株守程、朱理學不變,主張「窮理」,提倡以立志為先,慎獨為要,忠信為本,格致為功,著述甚豐,是享有盛譽的理學大家、關學大師,當時許多篤實好學之士都出自呂涇野門下。

(2)馬理(1474~1556)明代官吏。明陝西三原人,字伯原,號溪田。正德九年進士。弘治年間就學三原宏道書院,其學識和文章聞名全國,當時學者都將他與宋代著名哲學家、關中學派代表人物張載相提並論。少從王恕遊,尚篤實,與呂柟並為關中學者所宗。1556年陝西地震,馬理卒,時年八十二歲。

(3)張鑑(1546-1605),字孔昭,號湛川,鄉諡貞惠。明陝西涇陽管村裡(今陝西省涇陽縣安吳鎮窩子張)人。以清介廉潔,愛民如子,政聲四起。又善制器、通兵法、學識淵博。其事跡被記入《關學續編》,為關中理學名儒。其外甥、著名機械學家王徵就是他的出名弟子之一。

(4)李念慈(1628—1699),一名念茲,字屺瞻,號劬庵,陝西涇陽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景陵知縣。詩畫皆擅時名。善山水。與富平李因篤、戶縣李二曲稱「關中三李」。

(5)李顒(1627--1705), 明清之際思想家、哲學家。字中孚,號二曲。陝西盩厔(今周至)人。因為「周至」的古字在《漢書》中解釋為山曲和水曲。所以人們便稱他為二曲先生。家貧, 借書苦學,遍讀經史諸子以及釋道之書。曾講學江南,門徒甚眾,後主講關中書院。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清廷屢以博學鴻詞徵召,以絕食堅拒得免。為學主張兼採朱(熹)、陸(九淵)兩派,以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中最為儆切」(《二曲集》卷四)。

(6)賀瑞麟(1824-1893) 原名賀均,榜名瑞麟,字角生,號復齋、中阿山人、清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道光21年中秀才,後授業於關學大儒李桐閣,與山西芮城薛於瑛(仁齋)、朝邑楊樹椿(損齋)並稱「關中三學正」。

(7)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夢周,號藍川。西安市藍田縣人,清末民初名滿三秦的理學家和關學派的代表人物,傑出的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因其故居和講學的芸閣學舍皆在藍田灞水河川地帶,故取號藍川,被尊為「關中大儒」和「橫渠以後關中一人」,也是關中民間廣泛傳誦的「牛才子」。1893年赴三原拜賀復齋(瑞麟)為師,言:「慈親之命但願濂學為好人,他非所望焉!」賀以先生孝義誠懇,收為門下。

(8)孫迺琨 (1861—1940) 字仲玉、號靈泉。淄川縣董家村(今淄博市淄川區楊寨鎮董家村)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光緒十六年(1890)赴陝西三原正誼書院,拜理學正宗賀瑞麟為師求學。他孜孜不倦,晝夜苦讀;三度春秋,未曾離開書院,打下堅實的學業基礎。1893年賀師去世,他返回故鄉。爾後,因不忘賀師教誨之恩,再次徒步至陝西拜祭師墓。正誼書院師生慕其勤學之名,挽留他在正誼書院主講年許。1915年,因母病逝,停學三年。1924年,應陝西正誼書院電請,再次入陝為該院主講。期間,常會晤陝、甘、豫等省的著名學者,共同探討經術、治道,聲望甚高,各地競相刊印其易經講稿。他治學50餘年, 曾先後6次入陝,深得學界敬仰。

(9)劉光賁(1843-1903),字煥唐,號古愚,陝西鹹陽天閣村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陝西維新派領袖,與康有為並稱「南康北劉」。劉古愚秉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和擔當,興教育,弘揚發展關學,培養了于右任、張季鸞、李儀祉等一大批棟梁之材。

于右任先生的《我的青年時代》一文中提出「所授弟子多為清末民初以及影響現代的大家:清末陝西著名大學者藍田牛兆廉(牛才子)、興平張元勳、馬鑑源、蒲城米巖、山東淄川大學者孫乃琨(靈泉)等等都皆出其門,其創辦的正誼書院在當時名聲遠揚、外來求學者絡繹不絕,省內外所教弟子數以萬計,當之無愧的堪稱一代理學之大師。關中學者有兩大系,一為三原賀復齋先生賀瑞麟,為理學之領袖;一為鹹陽劉古愚先生光蕡,為經學之領袖。」這對於我理清關學脈絡非常重要。

之所以關注賀復齋,不僅僅是因為他是關學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乾州知州周銘旗撰修光緒甲申開雕版藏乾陽書院的《乾州志稿》為賀瑞麟檢署。

美中不足的是文中多處前後名稱不一(人物姓名中雖是同一人但有用其字的,有用其名的,或者繁體字和簡體字混用,或古今地名混用,這樣加大了讀者閱讀的難度),如第三章《文物古蹟》中30頁「王徵」和31頁插圖中「王徵」,第六章《古鎮今昔》中「橋底鎮」「石橋」,第七章《書院學校》中82頁「賀復齋」和91頁「賀瑞麟」,87頁「呂柟」和29頁「呂涇野」,91頁「劉光蕡」和90頁「劉古愚」,97頁「永樂店」和81頁「永樂鎮」,第八章《秦商食貨》中111頁「鄧鑑堂」和112頁「鄧鑑堂」,第十一章《歷代英傑》中135頁「崔懷道」和P136頁「崔貫一」等。

至於文中的錯別字和誤用的標點符號,就不一一列舉,只列舉個別做以說明。比如第二章《自然景觀》中幾乎所有的小數點「.」都被寫作「。」。第三章《文物古蹟》中「唐宣宗貞陵」「李忱」誤做「李枕」,「城寨遺址」中「苻堅」誤做「苻健」。

還有,書中部分文物遺址不是很具體,比如說47頁「鐵佛崇文塔寺」中只說「縣東鄉」,87頁嵯峨書院更是直接就沒有介紹其具體地址。

(七)《秦商食貨》部分「安吳周瑩」中關於周家的介紹中「吳蔚文」、「裕隆全」「吳聘」「吳懷先」「吳少懷」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

(八)第十三章《風物民俗》中「穰餄」(P190寫作「釀合」)讓我對涇陽同學贈送的美味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美中不足的的是書頁右上角印的卻是「第十三章《戲曲藝術》第十二章《戲曲藝術》,這部分應該是「第十三章《風物民俗》)。

囉裡囉嗦,說了這麼多,尤其是缺點說了不少(沒有別的目的,只是為了再版時加以改進,盡善盡美),希望宋叔和涇陽縣的朋友諒解。

原創不易,轉載分享請標明出處,敬請合作。

平臺編輯:劉立軍,筆名乾州蕞娃,又名終南魯人,初中語文教師,性木訥,愛文學。俯仰天地間 ,自知無所愧。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記錄生命歷程的每一次真實,每一份感動,這裡是「行走在乾縣」,歡迎您的參與,歡迎您的關注,點讚留言,批評指正。

所有文稿要求原創首發,文責自負。稿件須註明作者姓名、聯繫方式電話、電子郵箱和微信號碼。文中配圖有特殊要求者,可以將圖片打包一併發送至投稿郵箱。作者簡介不超過100字。作品發表後所得讚賞低於5元的,留作平臺運營;超過5元的,30%留作平臺運營,70%返還作者。投稿郵箱為:1147267625@qq.com。請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審稿期限為一周,一經採用。主編會給您通知,作品發布後會給向您發送網頁連結,便於您轉發分享。所有讚賞結算時間為作品發布一月之內。預留作者微信號碼是為了便於發放讚賞。

相關焦點

  • 「隨筆」《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
    《梁實秋散文》第二集讀後感乾州蕞娃最初知道梁實秋,是在上初一那會。這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名人文庫出版的書目之一。這套書目包括:魯迅、梁實秋、徐志摩、林語堂、周作人、胡適、梁啓超、沈從文、鬱達夫、鍾敬文、廬隱、謝冰瑩、朱湘、張申府、梁遇春、朱自清、蕭紅、艾青、臧克家、李廣田、錢歌川等。
  • 「隨筆」乾州蕞娃:為精神貴族構建家園
    為精神貴族構建家園乾州蕞娃 客觀的說,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當今社會教師還沒有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但我們身邊不乏傳道受業解惑的楷模,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我堅信這是一種必然,因為這是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心願,因為它根植於歷史文化深厚的黃天厚土。
  • 美時美刻|好吃到舔碗的乾州美食魅力何在?
    在陝西,有一個地方因為生產優質小麥和製作花樣麵食,成為陝西麵食中的「佼佼者」,那就是乾州。 本期美時美刻探探店乾州食府,尋找乾州風味美食,讓你分分鐘愛上「吃麵」~
  • 「隨筆」教師節感言
    教師節感言乾州蕞娃本來昨天自己收到第一份教師節禮物後,已經發了一篇文章,原本以為這個教師節就這樣結束了,實際我發現那只是一個序幕,所以就有了今天這篇文章袁老師是本縣著名的文化人,這句話說得太好了,首先點出了老師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其次還有祝福,說得人心裡暖暖的。老同學的祝福簡單了一些「老同學,節日快樂。開心每一天!」曾經的同桌,多年的感情放在哪裡,是不需要過多的客套和寒暄。
  • 乾州古城,湘西古四鎮之首,三門開獨步天下,4200年歷史
    明清時期,因為苗疆邊牆和乾州古城的修建,這裡成為苗疆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成為歷史上湘西古四鎮之首,另外三鎮是浦市鎮、裡耶鎮和茶峒鎮。當然我們現在所說的湘西四大古鎮不包括乾州古城,四大古鎮的地位被王村,也就是芙蓉鎮所取代。
  • 【家門口的圖書館】白描:我的故鄉在大地原點——涇陽
    翻過塬去是鹹陽,鐵路通到西安,那是另一個世界,是我們農村人嚮往的地方,心想有一天我能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工作多好。這個願望後來終於實現,我接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涇陽是國家體委命名的田徑之鄉、武術之鄉,上個世紀70年代初,城裡建起了體育場,1971年舉辦涇陽首屆全民運動會,那年我十九歲,讀高中,我向來熱愛體育,在學校拿過跳高、1500米、標槍等幾個項目的冠軍,為了準備這屆運動會,我的體育老師張世俊特意加強了對我的訓練
  • 「文化涇陽」精闢洞見!文學界再掀《天下第一渠》評議熱潮
    本期推出涇陽籍作家王永傑和曾經就讀儀祉農校的周至作家張興海書評《一條大渠一本大書》《標本的意義》編者按:涇陽籍著名作家白描的《天下第一渠》解讀這條大渠,也是為一處天地立心,為一片水土纂志,為一方百姓作傳。這是一部中國水利史的縮影,也是一個地方乃至華夏民族的農耕文明史,並且成為一個農耕文明史的標本。另一方面,作為一部紀實文學,這本書具有開創性的文本意義,是一個紀實文學的標本——確實是一部具有典型意義的寫作範本。我以一般人難以體會的情感,領會了這本書的意味。
  • 品文庫 愛貴州薦書臺|《大定府志》:林則徐唯一作序的地方志書
    該志共60卷,約0餘萬言,內容宏富,體例完整,保存了不少彌足珍貴的地方史料、民族資料、地理風俗資料,是研究黔西北地區歷史、文化、民族、政治、經濟等的珍貴文獻。該書刊行後,以其史料價值獲得當世及後世學者的高度讚揚,林則徐、梁啓超對此志都讚譽有加。
  • 品文庫 愛貴州 薦書臺|《大定府志》:林則徐唯一作序的地方志書
    該志共60卷,約0餘萬言,內容宏富,體例完整,保存了不少彌足珍貴的地方史料、民族資料、地理風俗資料,是研究黔西北地區歷史、文化、民族、政治、經濟等的珍貴文獻。該書刊行後,以其史料價值獲得當世及後世學者的高度讚揚,林則徐、梁啓超對此志都讚譽有加。
  • 傳承與保護: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涇陽茯磚茶簡說
    //涇陽茯茶與「金花」//陝西省涇陽縣,堪稱是茯茶之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成就了茯茶的誕生。這裡一直流傳著「三不離」之說,即【離了涇陽水不能制,離了涇陽氣候不能制,離了涇陽人不能制】。這是因為涇陽的南邊是南原,隔著涇河,北邊矗立著嵯峨山,形成了一個小溼地環境,有利於「金花」的生長。涇陽茯磚茶採用湖南安化黑毛茶製成,在制茶的發酵過程中,其表面會生出一種金黃色星狀斑點物質,這種物質被茶馬古道上的茶商們稱為「金花」。
  • 【隨筆】屈軍生:「自取其辱」
    (2)《素月樓聯語》是一本匯集古今對聯諧語趣事的小書,選博取精,意趣高雅,言簡意骸,通俗易懂。作者在原書自序中曾稱其編纂主旨為:「其道雖屬雕蟲小技,然存其梗概,以便後學,不使成絕響可耳。」屈軍生,男,漢族,1968年生於陝西省乾縣。好文史,喜書法。曾在法門寺佛學院任四書老師,系佛門居士。
  • 【家住涇陽】觀賞谷口晚煙
    觀賞谷口晚煙谷口晚煙是涇陽八景之一,我一直想去看看,但卻忙於採訪,總沒時間。為了事先對谷口晚煙有個理性的認識,我在縣檔案館翻閱了《涇陽縣誌》。地理志載:「谷口西連九峻而成峽者曰:瓠中,曰:洪門,亦曰:谷口,所謂池陽穀口是也。」谷口就在我縣王橋鎮的涇河出山處。每當夕陽臨山之際,透過渺渺水霧,陽光反射成五光十色的縷縷的霞霧,如輕紗飄拂,像飲煙蕩逸,遊移在谷川村間,活脫脫一幅朦朧的寫意畫。
  • 【劉老師話教育】乾州蕞娃:痛並快樂著 ——我的錄播故事
    除此之外,就是技術,團隊的老師經過多次反覆研究對比,他們向我推薦了camtasia studio (漢化版)這款錄屏軟體。這款軟體的使用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在錄製的過程中,我還是經常會弄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說一節課都錄完了,卻發現自己一不小心把錄音給關了。再比如說,課程錄了一半,卻發現課件上出現了一個錯別字。這些都讓我有種抓狂的感覺。
  • 學術爭鳴 | 地方志書英文目錄常用術語翻譯述評
    歡迎大家留言提出辦刊建議,期待大家向《上海地方志》投稿,投稿郵箱shdfz@shtong.gov.cn。地方志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展示載體,是對外傳遞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於翻譯整本志書的情況並不多見,英文目錄就顯得尤為重要,體現了志書的水平,更關係到對外交流的效果。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上海推進二輪修志任務 全力打響地方志文化...
    原標題:全面完成二輪修志任務 全力打響方志文化品牌  上海地方志按照十九大對於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力求體現地方志工作的時代性、創新性和實效性,力爭建設成為黨和政府想得起、用得上、靠得住的存史「志庫」、育人「知庫」和資政「智庫」,打造具有時代特徵、上海特點和全國影響的地方志事業,努力成為全國地方志戰線的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 安徽省現代地方志書974種,1949年以後出版簡體中文圖書
    >安徽省_《黃山市黃山第一中學校志(1941-2011)》內容時限:1941-2011安徽省_《黃山市林業志》安徽省_《黃山市文化志》安徽省_《黃山市郵電志》安徽省_《黃山志》出版單位:黃山書社安徽省_《黃山中學志(1988-1998)》內容時限:1988-1998安徽省_《黃陂區志》安徽省_《徽州文化古村江灣
  • 傳承中華文化 唱響中華聲音——傳統文化傳承者駱高山
    在他的回憶中常常會想到他當時在工地上幹活時的場景,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想到古人不是常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從那意識到就這樣一直在外打拼肯定是不行的,這樣即累又掙不到錢,也無法去改變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狀況,唯一的出路只有掌握知識才能改變這樣的命運。
  • 陸敏珍 | 宋代地方志編纂中的「地方」書寫
    (12)黃葦:《論宋元地方志書》,《歷史研究》1983年第3期。(13)除了數據外,現代研究者亦從內容、體例等方面來證明地方書寫模式由圖經向方志的轉變。黃葦:《論宋元地方志書》,《歷史研究》1983年第3期。從形式上看,這一轉變最簡單的表現是:在整個宋代地方志書的實際書寫中,地圖越來越少,文字越來越多。上述資料中,圖與志的比例即說明了這一點。
  • 第九屆志交會向全體志願者致敬
    第九屆志交會向全體志願者致敬 2020-12-15 1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都江堰市檔案館向西華大學捐贈一批地方志圖書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2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蜀蘇)6月18日,都江堰市檔案館(地方志辦、黨史辦)館長鍾理、信息服務中心主任王克明、地方志科科長賀澤勇到訪西華大學圖書館參觀交流、捐贈圖書。鍾理一行首先參觀了西華大學圖書館地方志文庫。在隨後的座談交流中,潘殊閒館長首先對都江堰市檔案館來校捐贈圖書表示感謝,他簡要介紹了地方志文庫建設的背景,以及圍繞地方文化傳播所做的工作和成果。鍾理對西華大學在傳承地方文化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讚賞,並表示都江堰市檔案工作將推陳出新,吸取大學的智慧,促進地方志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傳播,進而拓展都江堰文化在全國的輻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