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詩經·七月》,為啥辛苦為誰忙,詩中主人公是悲慘的奴隸們

2020-12-20 要從半年前

本文乃「要從半年前」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讀了《詩經·幽風·七月》這首詩,我們頭一個突出的印象就是:辛苦,忙碌。詩中抒情與敘事的主人公——那些悲慘的奴隸們,他們時時忙,事事忙。他們時時忙。全詩採用了「十二月歌」的形式,正好體現出這種無休無盡的忙碌。由於這首詩大約產生於般、周之際,正是改朝換代的當兒,新的曆法已經實行,舊的曆法習慣上尚仍沿用,故作者於抒情敘事中,時而用夏曆,如「七月」、「九月」等等;時而用周曆,如「一之日」(十一月)、「二之日」(十二月)等等。

當然,這樣寫也可以收到錯落有致、變化不板、「變文取新」的效果。夏曆、周曆,統而言之,一年到頭,春夏秋冬,從正月到十二月,月月都講到了,月月都沒個休閒的時候。總之,他們是日復一日地忙,月復一月地忙,當然也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地忙。他們的整個一生,就是在永無止息的辛苦忙碌中度過的;這永恆的辛苦忙碌也吞噬了一代復一代的奴隸。

他們事事忙。耕種、收穫、養蠶、紡織、染布、釀酒、打獵、鑿冰、祭祀……作為奴隸,他們承擔了所有的、無窮無盡的勞動。不堪忍受的重負,壓彎了他們一代又一代人的脊梁,摧毀了他們的筋力。而這無數的勞動,大致又可歸為兩類:衣、食。他們為衣食而不停息地辛苦忙碌。以上所說的時時忙、事事忙,構成了這首詩的經線與緯線。誠如明代孫月峰所說,此詩以「衣食為經,月令為緯,草木禽獸為色」。

它像一幀巨大的歷史畫卷,圍繞著衣食這個畫軸,按季節、月份的次第,展現出一幅又一幅遠古時代社會生活的形象畫面。這些畫面在全詩的八章中逐次向我們展開。第一章是全詩的總冒、引子,簡要、概括地提出衣.食兩大問題。這一章以及以下兩章都以「七月流火」起興,這一方面可用星宿、天象的巨大空間,創造出一種廣闊,浩茫的意境與氛圍,籠蓋全詩,即古人所津津樂道的「善於發端」;另一方面,舊曆七月,火星西沉,炎暑將消,天氣將肅,又十分自然地引發出下句的「九月授衣」。

古諺有云:「促織鳴,懶婦驚。」何況那「黯發」的冷風,.「慄烈」的寒氣,怎能不使勤勞而赤貧的人們「觸物興感」,哀嘆著「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呢?以上是說「衣」。剛進正月(「三之日」)、二月(「四之日」),春節一過,新年伊始,他們便又忙著修整鋤呀,犁呀,開始上坡耕田種地了。這就又講到了「食」。以下七章,就是對衣、食這兩個方面的具體、詳細展開。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講為「衣」而辛苦忙碌。

你看:「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回地暖,草木復甦,鶯歌宛轉,正是陽春三月即「蠶月」的辰光,但姑娘們並顧不上觀賞這大好的春色,她們一個個手提深筐,沿著曲折細長的出間小徑匆匆地走著,忙著,去採摘那柔嫩的桑葉。採桑為養蠶,養蠶為蝶絲,媒絲為做衣,這是雖不言而自明的(第。章)。到了八月,在伯勞鳥的聲聲鳴唱中,她們又忙於「載績」即紡麻了(第三章)。男人也自有男人的營生,他們之日(十一月)於貉,取彼狐狸」。

他們獵取那些靠呀、狐呀,當然不是為得吃肉,而是要用來作皮衣(第四章)。比較奇特的是第五章。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它們的嘿曜叫聲向人們警告嚴冬即將來臨的時候,奴隸們家家便忙著堵好牆洞,寨緊北窗,擋住寒風,並用泥土封住那簡陋的柴門,一家妻兒老小便鑽進這破舊的窩兒。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說這些描寫、這些行動「與衣若相關,若不相關」,這是不無道理的。正因為「無衣無褐」,就不如蜷縮到那釋;不透風的土屋裡聊以抵擋風寒吧。

另外,「日為改歲」一句,又恰與首章「何以卒歲」彼此呼應,從而結束了有關「衣」的敘述。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講為「食」而辛苦忙碌。你看:六月的棠梨、酸李,七月的芹菜、大豆、甜瓜,八月的紅棗、葫蘆…,哪一樣不與「食」有關(第六章)?收穫的季節到了:九月,奴隸們修好場圍;十月,他們把莊稼搬進場園,又把曬乾打好的黍、稷、谷、米、豆、麥收藏到糧倉裡(第七章)。

第八章主要講用羊蓋、嫩韭、美酒祭祀祖廟,並為奴隸主祝壽,當然也與「食」相關,這裡先姑置不論。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曾在一首詩中寫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意思是說:人生總歸有一個千古不移的規律,穿衣、吃飯是最首要的事情,誰可以什麼活兒都不幹,而卻能夠安身立命呢?從這種意義上說,《七月》一詩中的主人公即奴隸們為衣食而辛苦忙碌,維持自己最起碼的溫飽,同時也創造著巨大的物質財富,積累著豐富的農事經驗,原也是正常的事情。

如果這首詩所表現的僅此而已,如果僅僅敘述奴隸們的忙衣忙食,那麼它的意義將減色不少,它將只不過是一首平淡和平的遠古時代的風習畫而已。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關鍵的問題是,奴隸們到底是為誰辛苦忙碌呢?無疑是為那些不勞而獲的奴隸主!正是在這裡,揭示出奴隸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與衝突,描繪出奴隸們苦難深重的生活;也正是在這裡,體現出這首詩深刻的主題思想。

這種尖銳的對立表現在每一章中。全詩正面寫的是奴隸們一年到頭無休無止的勞動,而奴隸主——那些可惡的「公子」們,卻像罪惡的幽靈處處都隱在背後。第一章:奴隸們的妻子兒女到「南畝」送飯,供給「田酸」即奴隸主的走狗大吃大喝。第二章:奴隸的女兒們不但要採桑、採寨,還要擔心著公子哥兒的踩躪與凌。第三章:女奴們紡線、織布、染色,卻是「為公子裳」。

第四章:男奴們獵取貉、狐狸、卻是「為公子裘」;而那肥美的野豬呢,則要「獻於公。第六章:奴隸們釀造「春酒」供王公大人暢飲取樂,而自己吃的卻是苦菜。第七章:奴隸們剛忙完農活兒,就要到宮庭中修繕房屋。第八章:奴隸們要為奴隸主祭祀祖先,並且要舉杯祝福奴隸主「萬壽無疆」。有人說《七月》描繪的是一幅「農家樂圖」,其實「樂」的只是那些「公」、「公子」之流,對於奴隸們來說卻是一幅斑斑的血淚圖!

姚際恆《詩經通論》說這首詩有「正筆」,有「閒筆」,這就涉及到它的藝術表現特色了。在我們看來,所謂「正筆」,應是指篇中對奴隸們辛苦忙碌和奴隸主們不勞而獲的描寫;所謂「閒筆」,則應是指點綴於詩中的景物描寫。《詩經》中的景物描寫,按傳統的說法,有賦、比、興三種方法與作用。本詩的景物描寫,則都是用的「賦」法,是直接描寫而非用作譬況。但是,「閒筆」不「閒」,「閒筆」正是為的襯託「正筆」,描寫景物也正是為了更深刻地渲染與突出主題思想。

如第一章中描寫寒風的「繁發」、「慄烈」不正有力地襯託了奴隸們「無衣無褐」的苦況嗎?第二章「遲遲春日」的美好風光,不正強烈地反襯出年青的女奴們擔心「殆及公子同歸」的「傷悲」之情嗎?第五章描寫五月的蚱蜢,六月的莎雞,七、八、九、十月蟋蜂的由遠而近,不正是生動地表現出令人難熬的寒冬越來越近的威脅嗎?所謂以「草木禽獸為色」,應當說,在這裡,景物描寫所渲染的是濃厚的悲劇色彩。

至於全詩對奴隸們辛苦忙碌的敘述,對奴隸主驕橫恣肆的揭露,都是當時活生生的事實,自然更屬「賦」法了。這首詩還有一個顯著的藝術特色,就是細節描寫的真實、生動。如第三章描寫姑娘們採桑時「取彼斧析,以伐遠揚」,那靈巧地揮動斧子的身姿,那細長桑枝輕輕落地的情景,真是歷歷如在目前,被評為「如畫」之筆。至於第五章敘述堵洞燻鼠、塞窗封門,第六章敘述各種應時的瓜果梨棗,其細緻真切,就更不待言了。

《七月》是《詩經·國風》最早的作品之一,距今已有三千餘年了。天地悠悠,歲月茫茫,「今人不見古時月」。但憑藉著它生動、真實、傳神的藝術描寫,使我們在百代之後,仍然能夠洞見遙遠年代的先民們的艱苦勞作、偉大智慧與辛酸生活,洞見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與對立,從而受到教育、啟示與感動。優秀藝術作品的永恆價值與魅力,就在於此。

相關焦點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古人的智慧都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比如二十四節氣等。這首詩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寫盡其艱辛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寫的也是當時百姓的生活和勞作的場景,這首詩從從七月寫起,按照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生活畫面,涉及到了古代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這首最長的詩,就是收錄與《國風·豳風》中的《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 《詩經》--現實主義精神--反映社會現象
    今天和大家聊聊《詩經》中的所想傳達的精神。《詩經》中的雅、頌部分,有些作品反映了周部落發展的過程,有些作品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以十五「國風」為主的大量民歌之中。
  • 五首詩,帶你領略《詩經》中的五種勞動心情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之中,關於勞動的詩數不可數,而《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作為我國詩歌的生命起點,自然也收錄了不少關於勞動的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先輩們勞動之時的心情吧。在這首詩中,詩人用了四十八個字,描繪出了婦女們採集車前子的景象。全詩共三章,四十二個字始終不變。只有「採、有、掇、捋、袺、襭」六個字發生了變化。
  • 《詩經》中一首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最早記載,卻和愛情沒有關係
    不過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要追溯到《詩經》裡的一首詩《小雅·大東》,雖然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但卻和愛情沒有關係。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西周中晚期,東方各個諸侯國的百姓,對西周統治者的不滿情緒,諷刺西周王室誅求無已,勞役不息的狀況。
  • 勞動節,讓我們尋覓勞動中的詩意
    勞動有詩意,開什麼玩笑,誰不知道勞動最辛苦,勞動人民生活在社會底層,苦不堪言,哪兒來的詩意?且慢,讓我們翻開古詩,從古詩中找尋勞動的詩意吧。而每一節後兩句不但揭示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公平,同時也暗示著奴隸們不但要伐木造車,而且還要種地,狩獵,不停忙碌,而統治者不稼穡,不打獵,不織布,但家裡卻是糧食堆滿,庭院裡懸掛著大小野獸,這都是奴隸們的辛勤勞動得來的。第五、《詩經 豳風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東師高教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還記得她嗎?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材推介第4期:《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下)沉靜淡泊、氣定神閒、飽腹詩書,娓娓道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你想到這是誰了嗎?對,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武亦姝,曾在節目「飛花令」環節中以「月」字吟詩,被評委指出詩句重複時,立即脫口而出《詩經·七月》中的詩句。
  • 部編八下語文詩經《式微》《子衿》知識點+圖文解讀指導+圖文解讀+同步練習
    昏昏的暮色與役夫們昏暗的心緒交織在一起,更能表現勞役的繁重和役夫們的怨苦。《詩經.邶風.式微》複習要點第一部分 詩經概述   《詩經》,也稱為《詩》或《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六世紀)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
  • 《詩經》中生僻字最多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剛柔並濟,不可不讀
    提起《詩經》,大家在讚嘆其言語精煉,意境優美,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卓越非凡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一絲感嘆——《詩經》中的生僻字太多了,讓我們這些現代人往往很難順順噹噹的讀下去,隨便哪首詩中,都難免有幾個生僻字,這些生僻字就像攔路虎,阻擋了很多小夥伴讀《詩經》的興致。
  • 詩經中這首詩,告訴你「美人」不是貌美女子的專屬名詞
    在《詩經》對於相貌英俊的男子的別稱,我目前所知有:子都或子允。兩個名詞都是出自於詩經中的《鄭風·山有扶蘇》。其中「子都」即公孫子都,是鄭國貴族子弟,他不僅是春秋時期第一美男,也是中國古代十大美男之一。所以稱一個男子為子都,應該是對他相貌的最高肯定吧!而對貌美的女子的別稱,有「碩人」、「佼人」,分別是出自於詩經中的《碩人》、《月出》。至於為什麼不把「美人」也包括其中呢?因為在先秦時期,叫一個人為「美人」,不一定指的是面容美麗的女子,亦有可能指的是英俊的男子。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先來品讀詩經中這首詩,告訴你「美人」不是貌美女子的專屬名詞。
  • 詩經裡最值得背誦的詩,記住這些詩句就抓住了詩的靈魂(終章)
    作為開啟人類去往純美文學殿堂的守門人,《詩經》,帶給我們無數開心的,憂傷的,深情的,沉重的,或是五味雜陳的詩篇的那一部典籍,無數年來都有著像你我這般痴迷於其中的人們,想要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心靈的滿足。無疑,她能夠做到。也正是因為她能夠做到,所以,她呈現給我們無數令人心折的詩篇。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一般認為,《詩經》的產生及流傳與周代的禮樂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謂「核心」必然與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關聯。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
  • 《詩經》| 碩鼠碩鼠
    王引之《經義述聞》說:「當讀為職,職亦所也。」⑾勞:慰勞。⑿誰之:一說即唯以。於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誰,同「唯」。之,其,表示詰問語氣。一說以。永號(háo):長嘆,長歌呼號,永遠叫苦。號,呼喊。[
  • 奴隸社會裡奴隸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的悲慘遭遇和真實的生活狀況
    奴隸制是一個非常野蠻和落後的統治方式,可人類社會又確實是從奴隸社會中一路走到今天的,那麼在奴隸社會裡奴隸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的悲慘遭遇和真實的生活狀況會是什麼呢?至於人殉制度那就更離譜,奴隸主門死後他們會要求別人給他們殉葬,而這些殉葬的人又是以奴隸為主。因此我們知道了奴隸的一生中會遇到的第一個悲慘現實,那就是他們沒有生命安全,他們的主人隨時都可能會把他們殺掉,關鍵是這還是當時的制度。
  • 【為誰辛苦為誰忙】新疆雙語幼兒園,種下愛與希望
    為誰辛苦為誰忙,我們帶您走進伽師縣最大的一所雙語幼兒園。2017年,他們有啥期待?戳視頻↑向每位默默付出的勞動者致敬!  9:30 開園前半小時  距離開園還有半個小時,家長們已經陸續把孩子送到了這裡。
  • 【詩經】《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
    點擊標題下的詩經情話一鍵快速關注❤美文怡心,美圖怡情,詩經情話,不見不散  《詩經》戰爭詩所表現的思想情感:(1)周民族作為核心文明  《詩經》戰爭詩代表作品:《小雅•六月》、《採薇》、《秦風•無衣》、《豳風•東山》  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詩經》徭役詩所表現的情感內容。《詩經》中反映徭役的詩很多,這些詩的內容紛繁複雜,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現的感情卻有共同性,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深切的思鄉、念親之情。
  • 中秋最早起源於詩經?詩經中的月亮,把相思寫到極致
    後世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 《詩經》中的一首母愛詩,被朱熹評為「惡母詩」,哪一種理解對?
    在詩歌中,「凱風」常被理解為「和風」,也有人說是「南風」;「棘」是指「酸棗樹」,「棘心」意為酸棗樹嫩芽,而「棘薪」則是指「能當柴燒的酸棗樹」;「夭夭」常被理解成「樹木茁壯成長的樣子」;「劬勞」是形容母親「操勞辛苦」;「令」有「善、好」之意;「爰」意為「哪裡,何處」;「浚」是衛國地名;「睍(xiàn)睆(huǎn)」用作鳥兒叫聲的擬聲詞;「載」有「載送」之意;
  • 人為歌聲以助哀:《詩經》中的悼亡詩,體現周代的喪葬禮俗
    故此,誕生於周禮的《詩經》中的悼亡詩就很好的展現了周代的喪葬禮俗,並且,周禮中重視親情、注重孝禮的掛念,對中國文化有巨大的影響。《詩經》中的悼亡詩,有對"喪禮"的體現《詩經》中的悼亡詩,有對"喪禮"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