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恐怖主義發展態勢複雜多變,反恐合作如何開展?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中國軍網記者 王旭 王超

10月21日下午,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第五分組會議「國際反恐合作」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來自中國、阿富汗、印度等國家的幾位嘉賓代表聚焦「複雜多變的國際恐怖主義發展態勢」這一議題分別發言。

△10月21日下午,第九屆北京香山論壇第五分組會議「國際反恐合作」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當前,恐怖主義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安全挑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近年來,國際恐怖勢力組織形態由集團化、規模化向多中心、擴散化轉變。據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42個國家共發生639起恐怖襲擊。

對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京武少將在發言中表示,「恐怖襲擊在向全球蔓延」,「策源地不斷增多,全球化特徵愈加明顯」。 印度三軍協會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退役少將拉克什·普拉塔普·辛格·巴達烏裡亞在發言中也表示:「現在的恐怖活動已不局限於某一個地域,跨境發展讓當前的反恐形勢變得越來越複雜。」

隨著網絡全球化的發展,恐怖主義利用新科學技術正在向網絡空間不斷蔓延。阿富汗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穆罕默德·亞森·澤亞上將在發言中提到,「當前很多恐怖組織,都是通過網絡等進行意識形態極端化擴張」。恐怖分子積極利用推特、facebook等社交媒體進行策劃、宣傳,現實生活中的恐怖主義正在向網絡空間不斷滲透。

△會議現場,阿富汗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穆罕默德•亞森•澤亞上將發言。

王京武少將在發言中提到,國際司法合作機制不健全,也是導致當前國際反恐形勢愈加複雜的原因。「相關國家籤署的反恐條約、協議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已經籤署的反恐方面的法律協議在實際執行中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他在發言中還講到,一些國家把打擊恐怖主義作為政策工具,謀求利益,使當前一段時間的國際反恐合作前景更加艱難,「反恐作為國家間戰略博弈工具的色彩愈加濃烈」。

△會議現場,參會專家學者認真聆聽發言。

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恐怖主義發展態勢,多位發言人都表示,正確看待、認清恐怖主義的本質十分必要。

來自印度的拉克什·普拉塔普·辛格·巴達烏裡亞研究員認為,當下,「國際間就如何定義恐怖分子還沒有達成共識」,只有把握恐怖分子的本質,才能夠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才能開展合作,共同打擊國際恐怖活動。

另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恐也愈加重要。王京武少將在發言中表示,國際反恐力量需要「著重加強情報、網絡、司法等領域的機制建設」,「摒棄以暴制暴的思維,倡導各族文明、宗教等之間的平等對話」。

在會議中,阿富汗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穆罕默德·亞森·澤亞上將還分享了阿富汗在反恐方面的一些經驗。他表示:「根據阿富汗十幾年的反恐經驗,恐怖組織並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他建議,國際反恐需要「建立兄弟般的合作關係」,「只有當前世界對恐怖主義達成一致的態度、定義和立場,反對恐怖主義才會有意義」。

對此,軍網記者採訪了本屆論壇的觀察員羅新芹,對此次會議進行了更深刻的解讀。

北京香山論壇觀察員羅新芹接受中國軍網記者採訪。

羅新芹:在這場分組會議中,與會的中外代表就國際恐怖主義發展態勢、如何加強反恐國際合作等進行了廣泛深刻的探討。綜合各位代表的發言,我個人覺得大家主要聚焦的要點有兩個:

一是當前恐怖主義通過網絡等新技術正逐步在全球擴張,但反恐的世界統一戰線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而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對恐怖主義的認定不夠明確,甚至有的國家出於一己之私把反恐作為戰略博弈的工具。所以在這次會議交流中,幾位發言人共同呼籲,要凝聚共識,在反恐情報交流、司法合作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攜手打造出可持續的安全環境。

其次,根據多年的反恐實踐經驗,各國已經感覺到單純依靠軍事手段消滅恐怖主義是不可持續的、不安全的,反而會導致地區貧困、社會動蕩甚至是政權混亂。所以幾位發言人共同呼籲,要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思想、經濟等根源,尤其是要致力於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意識形態。軍事打擊要與意識形態的綜合治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恐怖主義,實現人類的共同安全、普遍安全和可持續安全。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羅照輝:國際反恐合作任重道遠,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2003年的非典,2014年的伊波拉,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表明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應當常抓不懈;第四,應當反思國際反恐合作。全球反恐取得重要進展,但恐怖活動持續倡厥,滋生恐怖主義土壤依然存在。反恐共識不牢固,未能形成可持續戰略。個別國家奉行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將反恐政治化、工具化,嚴重幹擾國際反恐合作。值得我們高度警覺。
  • 非傳統安全威脅與國際反恐合作 ——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在「共同...
    第四,應當反思國際反恐合作。全球反恐取得重要進展,但恐怖活動持續猖獗,滋生恐怖主義土壤依然存在。反恐共識不牢固,未能形成可持續戰略。個別國家奉行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將反恐政治化、工具化,嚴重幹擾國際反恐合作,值得我們高度警覺。朋友們,黑格爾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從未從歷史中汲取任何教訓。
  • 外交部將再次舉辦研討會推進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國際合作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孫辰茜)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0日表示,外交部將於21日在京主辦「全球反恐論壇」框架下第二次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研討會,希望藉此進一步凝聚共識,推進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國際合作。在當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華春瑩介紹,此次研討會將邀請「全球反恐論壇」成員及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官員、專家學者、網際網路企業代表與會。
  • 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關於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聲明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關於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聲明我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對國際恐怖主義持續對全球和平、安全和國家主權構成嚴重威脅深表不安。我們強烈譴責一切形式和表現的恐怖主義,並強調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開展國際反恐合作應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核心協調作用,嚴格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準則。我們呼籲所有國家全面執行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相關決議和《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
    總臺央廣記者:我們注意到,昨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來自12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反恐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者與會。你能否介紹更多情況?趙立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昨天舉辦了「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出席並發表主旨講話。中國學者在會上介紹了中國反恐和去極端化經驗做法。各方坦誠深入交流,達到了凝聚共識、增進互信、借鑑經驗、促進合作的目的。中方在會上指出,非傳統安全威脅需要跨國應對。
  • 當前恐怖主義發展的特點及新趨向
    而且歐美國家作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民族國家,已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融合發展,國民認同普遍較高,使得民族分離主義類型的恐怖暴力活動較於發展中國家要少許多。但近年來從發達國家遭受的恐怖襲擊事件來看,發展趨勢不容樂觀。進入21世紀,蓋達組織和所謂「全球反恐戰爭」興起後,歐洲就成為恐怖分子的目標。2015年1月,法國巴黎《查理周刊》雜誌社總部遭遇恐怖襲擊,造成主編在內的10多人喪生。
  • ...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舉行 趙立堅:要反對「雙重標準」
    本文轉自【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Q「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消息,在12月23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我們注意到,昨天,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辦「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來自12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反恐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者與會。
  • 國際恐怖主義新特徵
    隨著國際恐怖活動規模和頻度的增加,恐怖活動也表現出一些新特徵,突出表現在「伊斯蘭國」的相關作為上,引起了人們諸多的關注。恐怖活動從跨國發展到跨文化地域。隨著「伊斯蘭國」的出現,特別是它提出的建國和遷徙聖戰的號召,使一些穆斯林(主要是青年)來到「伊斯蘭國」,而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並不是來自穆斯林國家。
  • 恐怖主義及反恐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恐怖主義及反恐詞彙 2011-05-11 11:25 來源:新東方 作者:編輯整理
  • 西方在新疆反恐問題上大搞「雙標」,是典型的「政治恐怖主義」
    為了消除滋生極端主義、暴恐主義的思想的土壤,中國政府預防性反恐,設立教培中心。教培中心還注重了扶貧就業和國民素質的結合。今天(12月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雪克來提·扎克爾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基於新疆暴恐活動多發頻發的嚴峻形勢,中國新疆依法設立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參加職業技能教育培訓的人數是動態的,有進有出。
  • 反恐立法應妥善處理四種關係
    從「治本」的角度來看,應當在改進教育方式、謀求社會公正、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針對極端思想實施「去極端化」,方能一勞永逸地遏制恐怖主義的滋生和蔓延,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標本兼治」的目標。     反恐法與其他法律之間的關係。我國反恐立法經歷了一個粗放到精細、單一到層次的演進過程。
  • 西北政法大學反恐怖主義法學院揭牌
    此舉意在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反恐怖主義人才培養體系,以滿足不同領域對反恐怖主義法治人才的需求。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任海泉出席反恐怖主義法學院揭牌儀式。   近年來,受國際恐怖活動高發、境內外「東突」勢力滲透煽動的影響,中國國內面臨的暴恐活動威脅越發突出,恐怖活動對中國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 「9-11」事件十周年:美國難與恐怖主義說再見
    10年後,我們紀念那些逝去的生命,反思反恐應如何進行。  薛洪濤  「我是11號航班的3號乘務員鄧月薇。您能聽清楚嗎?」  「能。」  「我想我們被劫持了。駕駛艙已被控制,商務艙也有劫匪,他們手持利器,已經刺傷了乘客。」  「能否描述一下你所稱的劫匪?」
  • ...研討會召開 多國嘉賓呼籲採取零容忍、無差別態度對待恐怖主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朱宛玲):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的「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22號在北京召開。與會多國嘉賓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國際反恐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共同應對包括恐怖主義在內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反對雙重標準和將反恐政治化,凝聚更大合力。
  • 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鬥爭與人權保障
    >七、積極參與反恐國際交流與合作結束語前言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公敵,是國際社會共同打擊的對象。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已成為當今世界一大公害,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嚴重危害世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嚴厲打擊恐怖主義,深入開展去極端化工作,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保障人權的必然選擇。
  • 許釗穎:重視拉登後恐怖主義的新特點
    擊斃拉丹一方面有助於轉移民眾對經濟復甦緩慢的注意力,扭轉民主黨給人的反恐不力的印象。另一方面,這也暗示著美國戰略調整空間的出現,這為歐巴馬接下來順勢而為逐步調整在中亞和中東的策略贏得了主動。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需要這樣一個勝利。但目前仍難預測的是,拉丹之後的反恐時代將會呈現怎樣的景象,未來恐怖主義勢力將如何發展。
  • 《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鬥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
    >七、積極參與反恐國際交流與合作結束語前言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公敵,是國際社會共同打擊的對象。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已成為當今世界一大公害,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嚴重危害世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嚴厲打擊恐怖主義,深入開展去極端化工作,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保障人權的必然選擇。
  • 桃源九中開展反恐、防恐宣傳活動
    12月23日,為認真貫徹落實《反恐怖主義法》,進一步提高師生反恐、防恐意識,共同維護號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營造全社會參與反恐怖活動良好氛圍,桃源九中通過召開主題班會、聽取知識講座、播放宣傳標語等形式開展反恐怖宣傳教育活動。
  • 「新月形沙丘」:法軍非洲反恐的一把彎刀
    這是法軍在非洲薩赫勒地區開展「新月形沙丘」行動的一部分,目的是打擊薩赫勒地區的恐怖主義,防止該地區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新庇護所。「新月形沙丘」行動是法國建立的地區反恐機制,折射出法國通過反恐行動贏得非洲乃至世界影響力的戰略思維,其未來發展值得關注。
  • 英國公布反恐新措施 將收繳恐怖主義嫌疑人護照
    英國首相卡梅倫9月1日向議會公布反恐新措施,授予反恐部門新的權力,可以收繳恐怖主義嫌疑人的護照,阻止成為「聖戰」組織成員的英國公民回國。 卡梅倫向議員們表示,過去幾個月的中東局勢對英國的安全產生了重大影響,估計有大約500名英國公民前往伊拉克和敘利亞加入「伊斯蘭國」和其他激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