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23日北京訊 (記者 王鑫)2020年12月22日,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出席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的「共同應對新形勢下的恐怖主義」國際研討會並發表主旨講話。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瑟羅莫洛託夫、巴基斯坦外交部輔秘納比爾·穆尼爾、埃及外交部部長助理穆罕默德·福阿德·艾哈邁德、阿聯首國際反暴力極端主義示範中心主席阿里·努伊米出席並致辭。俄羅斯、法國、埃及、巴基斯坦、阿聯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敘利亞等12國政府官員、反恐研究機構負責人和學者視頻參會並發言。
羅照輝表示,明年是冷戰結束30周年,也是「9·11」事件發生20周年。回首30年國際社會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結論。
第一,非傳統安全威脅呈現多發、頻發態勢,越來越成為人類面臨的主要威脅。從「9·11」,到非典,再到印度洋大海嘯、金融危機,直至今日世紀疫情大流行,均一再印證了這一點;第二,非傳統安全威脅需要跨國應對。世界是地球村,人類是命運共同體,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同舟共濟,攜手應對,才是解決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正途;第三,應對非傳統安全問題,應當是連貫的,可持續的,立足長遠,不應是應激反應式。危機管控是必要的,但要持續應對,否則威脅就會捲土重來,努力就會前功盡棄。2003年的非典,2014年的伊波拉,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表明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應當常抓不懈;第四,應當反思國際反恐合作。全球反恐取得重要進展,但恐怖活動持續倡厥,滋生恐怖主義土壤依然存在。反恐共識不牢固,未能形成可持續戰略。個別國家奉行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將反恐政治化、工具化,嚴重幹擾國際反恐合作。值得我們高度警覺。
羅照輝說,世界各地仍在頻繁發生的恐襲事件警醒我們,恐怖主義並未遠去,國際反恐合作任重道遠,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反恐應當堅持多邊主義,堅持綜合施策,堅持統一標準,堅持開放包容。
中國是國際反恐陣線重要成員,是國際反恐合作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中方同各國開展卓有成效的反恐和去極端化政策交流,同時通過自身努力為國際反恐進程提供中國方案。新疆採取的反恐和去極端化舉措卓有成效,為去極端化全球努力積累了有益經驗,是中國對國際反恐的重要貢獻。
「東伊運」是聯合國安理會列名的恐怖組織。打擊「東伊運」是中國反恐核心關切,也是全球反恐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令人遺憾的是,個別國家在反恐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公然撤銷對「東伊運」恐怖組織認定,洗白和縱容「東伊運」。此舉明顯違背國際共識,破壞反恐合作。我們相信並期待,各方會認清「東伊運」暴恐本質和嚴重危害,反對撤銷對其恐怖組織認定,繼續攜手打擊,直至剷除這一安全毒瘤。
羅照輝就推進國際反恐合作強調四點政策主張:
一要堅定捍衛國際共識。團結合作是應對恐怖主義最有力武器,應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奕」思維,始終站在國際正義一邊,旗幟鮮明反對損害和侵蝕國際反恐共識的單邊、利己和霸凌行徑。
二要積極採取有效行動。支持聯合國發揮中心協調作用,支持各方深入溝通立場,強化行動協調,創新應對手段,綜合施策,著力解決突出難題。高度重視疫情對反恐影響,防止恐怖組織利用疫情煽動和實施恐怖活動。
三要堅持統一標準。採取零容忍、無差別態度,不論恐怖分子身在何地、打著什麼旗號,都必須堅決予以打擊。應屏棄意識形態偏見,堅決反對「雙重標準」。不能將恐怖主義與特定國家、民族和宗教掛鈎。
四要堅決剷除恐怖土壤。標本兼治,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切實減輕和消除貧困。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反恐和去極端化能力,加大交流互鑑,為國際反恐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羅照輝表示,建議今後機制化舉行反恐國際研討會,以凝聚反恐共識,保持反恐勢頭。可考慮下次會議發表聯合新聞稿,並邀請更多國家出席。
與會各方圍繞「疫情下國際地區反恐安全新形勢及新挑戰」、「各國反恐關切和經驗做法」、「深化反恐國際合作的正確路徑」進行了深入討論。各方一致認為,舉辦此次反恐國際研討會恰逢其時。當前疫情使國際反恐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共同應對包括恐怖主義在內的非傳統安全挑戰。應始終秉持多邊主義,堅持統一標準,堅持綜合施策,反對「雙重標準」和將反恐政治化,凝聚更大合力。中方學者在會上介紹了中國反恐和去極端化經驗做法,與會各方予以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