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這一輪的事業單位改革已經接近尾聲,差不多的事業單位已經改革完畢並按照新的體制開始運行。既然是改革,那肯定就是機遇與風險並存,好處與壞處同時存在。有的單位可能在改革後權力縮水,發展受到限制。而有的單位可能是打破了體制機制的藩籬,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有這樣兩個單位,幹部職工都會被取消編制和身份,但大家公認他們在改革後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具體是哪兩個單位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第一個:公立醫院。
這裡的公立醫院是指縣級以上的公立醫院,不包括鄉鎮的衛生院衛生所。縣級公以上公立醫院在這次改革中變動還是比較大的。看似單位的整體性質沒有發生改變,比如以前屬於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在其他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幾乎都轉換成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情況下,公立醫院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體制和性質。但針對幹部職工來說,改革是非常大的。改革之後的醫護人員,他們將失去事業單位的編制和身份,醫院對於醫護人員的管理不再靠編制來進行管理,而是依靠合同來進行管理,這樣一來就打破了編制和身份對醫護人員的約束和限制,醫護人員可以迎來更大的流動,也可以給自己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有技術、有能力,隨時可以流動到更好待遇、更高水平的醫院,而不再因為編制和身份被限制在一個地方。
同時,由於醫院繼續保留差額撥款性質,在有關工資的標準制定上可以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可以更好地實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在醫院,只要你幹得多,技術水平過硬,你的工資待遇就可能比其他醫生高很多。所以改革之後,公立醫院保持了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性質,但人員打破了身份和編制的限制。一方面,由於還屬於事業單位,國家有關重大的保障依然存在,而不是把醫院全部推向市場。另一方面,醫護人員打破身份編制的約束之後,迎來更充分的競爭,迎來人才更自由的流動,可以刺激醫護人員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利於他們獲得更好的待遇。所以綜合來看,公立醫院改革之後必將獲得新的發展。
第二個:設計機構。
另外一個單位就是各地住建部門下屬的設計機構。大家知道,各地的住建部門都有自己的設計機構,一般屬於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主要負責當地相關建設項目設計的審查,同時也可以對外承接項目的設計,可以說是集運動員裁判員於一身。按照改革的設定,設計機構由於帶有經營性質,所以必須全面推向市場,成為企業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原有的正式的人員如果願意繼續留在事業單位的,可以調動到其他事業單位。不願意留下來的,可以留在新組建的公司裡變成企業員工,也可以自己出來單幹。
從各地改革的情況來看,很多人都不願意留在事業單位中。因為這一部分人往往都是技術人員。由於之前一直在官方的設計機構做工作,不管是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還是人脈關係都是非常熟悉的。而各地對於設計人員屬於硬需求,這些設計機構在很多地方其實處於壟斷和主導地位。改革之後,他們變成了公司員工,不再受到以前身份和編制的限制,可以大膽的對外承接相應的項目設計,完全按照市場化進行收費和經營。以他們之前積累的經驗人脈,完全可以迎來更好的發展,獲得更高的待遇。
所以綜上來看,這兩個單位在事業單位改革中,雖然被取消了事業編制和身份,但可能會迎來新的、更好的發展。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