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9號)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強國號的百人誦讀《魏特琳日記》音頻產品上線儀式,114段音頻產品、共計34個小時,誦讀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
一篇篇日記雖短卻凝重,南京大屠殺期間,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庇護了無數婦女兒童,身後留下了一部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她親身經歷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
活動現場,年逾九旬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老人敲響和平鍾,並按下《魏特琳日記》誦讀作品強國號上線按鈕。當年,葛道榮曾帶著弟弟妹妹前往學院難民收容所避難,在魏特琳的保護下,躲過屠戮,「當時魏特琳女士是教導主任,也是我們難民區的主任,所以我們喊魏主任,有二十幾萬難民,都是包括魏特琳女士,還有拉貝先生、馬吉,成立安全區救回來了,這個我們感恩一輩子,從內心一輩子感謝。」
為了在朗誦日記時既情緒飽滿,又不失客觀冷靜,朗讀志願者們事先閱讀大量歷史資料,了解魏特琳寫作時的心境。朗誦志願者喬薇在錄製之前,把每頁文稿分開排列,用鉛筆密密麻麻做了標記,其中有一個片段令她印象深刻,「每一篇都讓我很受感動,特別是其中有一篇,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避難的婦女們不願意回家,是因為她們深深地受到侵略者的凌辱,魏特琳在談到這些婦女的時候,既同情又想幫助她們,又有她的無奈,非常的痛苦。」
參與誦讀的都是紀念館社會志願者,有大學老師、播音主持專業老師,也有電臺電視臺主持人。志願朗誦團的團員每人錄製《魏特琳日記》中的5頁,每人朗讀的日記時長約18分鐘。喬薇說,朗誦日記是銘記歷史,也是展望未來,「我們的後代他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要了解歷史,並且通過歷史來感知我們國家的偉大,感知我們現在社會的強盛,而且要用他們的努力來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世界和平。」
更多詳細報導,歡迎收聽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地區FM93.7,蘇南地區FM95.3)的各檔節目。《江蘇新聞聯播》07:00-07:30《新聞早高峰》07:30-09:00《新聞晚高峰》18:00-19:00。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編輯/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