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誦讀 用聲音銘記歷史 《魏特琳日記》音頻產品上線

2020-12-19 荔枝網新聞

  今天(11月19號)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強國號的百人誦讀《魏特琳日記》音頻產品上線儀式,114段音頻產品、共計34個小時,誦讀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

  一篇篇日記雖短卻凝重,南京大屠殺期間,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庇護了無數婦女兒童,身後留下了一部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她親身經歷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

  活動現場,年逾九旬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老人敲響和平鍾,並按下《魏特琳日記》誦讀作品強國號上線按鈕。當年,葛道榮曾帶著弟弟妹妹前往學院難民收容所避難,在魏特琳的保護下,躲過屠戮,「當時魏特琳女士是教導主任,也是我們難民區的主任,所以我們喊魏主任,有二十幾萬難民,都是包括魏特琳女士,還有拉貝先生、馬吉,成立安全區救回來了,這個我們感恩一輩子,從內心一輩子感謝。」

  為了在朗誦日記時既情緒飽滿,又不失客觀冷靜,朗讀志願者們事先閱讀大量歷史資料,了解魏特琳寫作時的心境。朗誦志願者喬薇在錄製之前,把每頁文稿分開排列,用鉛筆密密麻麻做了標記,其中有一個片段令她印象深刻,「每一篇都讓我很受感動,特別是其中有一篇,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避難的婦女們不願意回家,是因為她們深深地受到侵略者的凌辱,魏特琳在談到這些婦女的時候,既同情又想幫助她們,又有她的無奈,非常的痛苦。」

  參與誦讀的都是紀念館社會志願者,有大學老師、播音主持專業老師,也有電臺電視臺主持人。志願朗誦團的團員每人錄製《魏特琳日記》中的5頁,每人朗讀的日記時長約18分鐘。喬薇說,朗誦日記是銘記歷史,也是展望未來,「我們的後代他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要了解歷史,並且通過歷史來感知我們國家的偉大,感知我們現在社會的強盛,而且要用他們的努力來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世界和平。」

  更多詳細報導,歡迎收聽江蘇新聞廣播(南京地區FM93.7,蘇南地區FM95.3)的各檔節目。《江蘇新聞聯播》07:00-07:30《新聞早高峰》07:30-09:00《新聞晚高峰》18:00-19:00。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編輯/汪澤)

相關焦點

  • 百人誦讀 用聲音銘記歷史《魏特琳日記》音頻產品上線
    今天(11月19號)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強國號的百人誦讀《魏特琳日記》音頻產品上線儀式,114段音頻產品、共計34個小時,誦讀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一篇篇日記雖短卻凝重,南京大屠殺期間,魏特琳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庇護了無數婦女兒童,身後留下了一部日記,其中詳細記載了她親身經歷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活動現場,年逾九旬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老人敲響和平鍾,並按下《魏特琳日記》誦讀作品強國號上線按鈕。
  • 「和平之聲 雲上共讀」,我們一起用聲音守護這座城
    >1937年12月,格外的冷 日寇鐵蹄踏破金陵山河碎,30萬同胞泣血家園毀 2020年12月,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前夕難忘 83年前的苦與痛,我們為逝者哀,為和平祈 雲上相邀,共讀和平 用聲音守護一座城,用聲音表達一個心願 由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周末報社聯合中國南京紅色在線,在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下,以「和平之夜」為主題,以「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思路,以「金陵城殤」「不屈抗爭」「銘記歷史」「警醒後人」「祈願和平」「發奮圖強」「圓夢中華」7個部分為線索片段,通過線上「和平之聲 雲上共讀」活動,匯聚和平之聲,宣告守護和平的責任義務和民族復興的時代理想
  • 永生金陵|魏特琳與金陵女子大學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聆聽魏特琳的故事,以銘記一段歷史。——編者魏特琳像清晨的隨園,陽光和煦,書聲琅琅。校園內明妮·魏特琳女士銅像前,又被不知名的愛心人士堆滿了鮮花。正因為如此,魏特琳被眾人親切地稱作「活菩薩」。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樣一段血雨腥風黑暗無光的日子裡,魏特琳白天為難民忙碌奔波,夜晚以筆為書,冒著生命危險,留下了五十多萬字的《魏特琳日記》。
  • 南京大屠殺見證者魏特琳:如果有10次生命,我將全部獻給中國
    在這危難時刻,竟有27名西方人留守在南京,其中一位是來自美國的傳教士明妮·魏特琳(Wilhelmina「Minnie」Vautrin,1886–1941)。她不顧自身安危,全心全力收容了一萬多名婦女兒童倖免於難,成為南京民眾心目中的女英雄。她所留下的日記手稿,忠實記錄了日本軍隊在南京的暴行,成為這場慘絕人寰大屠殺最有力的歷史見證。
  • 「最好聽的語文」 全國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即將上線
    專家委員會審聽「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作品「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建設,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語文課文標準的普通話誦讀示範,將有助於改變各地語文教師用「南腔北調」教授語文課文的局面,使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聽到標準的中國聲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此工程將惠及1.5億中小學生和幾億家長。
  • 誦讀經典,銘記歷史 山河永固抗戰詩詞誦讀會舉行
    「江抗戰士的故事一直影響著我,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我寫了這首詩。」在寫作這首詩時,施立群腦海裡總是會浮現出29歲就犧牲的江抗英雄吳尡用棉被擋子彈的畫面,「吳尡和多名江抗戰士英勇拼搏的精神是我創作的靈感。」施立群也是軍人,當了18年的衛生兵,退休後出於對文學和歷史的熱愛,寫過和江抗有關的評彈,也寫過抗日劇本,談到今天的活動,她覺得「很有意義」。
  • 獻給魏特琳最好的生日禮物!南京民間收藏家發現她填寫的報銷單
    魏特琳雕像當時,魏特琳白天為難民忙碌奔波,夜晚,用日記的形式記錄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暴行。他比對了一下魏特琳的筆跡和籤名:「當年翻譯魏特琳日記的時候,她的籤名看得比較多,(單據)籤名應該就是魏特琳的籤名。」嚴海建介紹說,民國時期,金陵女子大學的招生規模不大,在校生不多,所以當時的教師都是身兼數職,一方面參與學校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有教學任務。而魏特琳除了校內工作外,還參與很多校外的社會服務工作。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國家公祭日12.13國家公祭日,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緬懷逝者,讓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國家存在的目的和價值,體會到國家統一強大的重要,使民族精神提升。殘酷的戰爭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 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用事實書寫歷史,用歷史捍衛...
    雲端會議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喻婷 童棹凡 徐春暉)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北京時間12月12日上午9點,在由加拿大和楓會主辦的「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兼院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張生做了題為
  • 《記憶深處》南京上演:用無聲的舞蹈,回望和銘記「南京記憶」_新華...
    12月13日晚,追溯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舞劇《記憶深處》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在國家公祭日這一天,與南京的觀眾一起回望和銘記那段歷史。,救護者(以拉貝和魏特琳為代表)、倖存者(以李秀英等人為原型)、日本兵(以東史郎等人為原型)等主要人物齊頭並進,彼此獨立又相互印證,最後共同指向一個真相。
  • 銀川市興慶區唐徠小學舉辦「銘記歷史 奮勇前行」秋季開學典禮
    本次開學典禮以「銘記歷史,奮勇前行」為主題,分為「百人迎新」、「榜樣表彰」、「經典誦讀」、「千人唱紅歌」等四個篇章進行。開學典禮上,銀川市興慶區唐徠小學校長閆梅女士用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激勵孩子們迎難而上、努力進取、勇於攀登、感受無限風光,登上自己心中的那座山。閆梅校長鼓勵孩子們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成長一點點,成為更好的自己。
  • 「初心 出發 赴徵途」 | 誦讀華章,銘記那一段崢嶸歲月
    「初心 出發 赴徵途」 | 誦讀華章
  • 酷我音樂推出「酷我暢聽」長音頻新品牌
    4月23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以下簡稱TME)召開戰略發布會,首次正式發布集團長音頻戰略,同時重磅推出長音頻新產品「酷我暢聽」。騰訊音樂娛樂集團CEO彭迦信寄語:「長音頻將是未來TME持續發力的戰略領域。」並表示「TME將通過在線音樂和社交娛樂服務的協同,助力長音頻業務發展,並加速推動音樂與音頻的融合發展,為用戶提供更豐富和優質的視聽內容與產品體驗。」
  • 「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簡介
    「中小學語文示範誦讀庫」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教育部合作的一項公益項目,該項目已被列入《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該項目發揮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員主持人的專業優勢,再加上頂尖的音頻製作團隊,在創作上精益求精、在聲音品質和呈現方式上努力創新,使每件作品達到最佳傳播效果。該項目使中央廣電總臺的播音主持實力和教育部教材的權威性相結合,試圖更好地詮釋中華傳統文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祖國少年兒童的基因裡、血脈中。
  • 荔枝產品分析——用聲音在一起
    圖2.1.1 荔枝的發展趨勢2013年荔枝FM正式上線,用手機就能註冊播客和錄製並上傳節目,並提出了「人人都是播客」的slogan,產品上線半年就俘獲了大量聽眾。這個時候它的產品定位是音頻移動電臺,它和傳統的移動電臺是有差別的,主要是想通過技術來降低播客的門檻,讓人人都能成為主播。2015年,荔枝FM獲得小米科技、順為資本、經緯創投、晨興資本四家機構的2000萬美元C輪融資。拿了融資之後的荔枝並加大對功能進行擴充迭代,在2016年10月上線了語音直播功能。
  • 孫大勝:從蔣介石日記到圓圓日記 ——評某些人在日記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從1937年8月12日開始,到1940年4月,魏特琳幾乎每天都堅持寫日記,並每月定期將其郵寄給美國好友,以便她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時事。當時在美國的好友認為魏特琳的日記很有價值,於是將它寄給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學》刊物發表。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在整理傳教士檔案資料時,發現了魏特琳日記原稿。
  • 國家公祭日,這幾件事一定請孩子銘記!
    他們一生背負血淚記憶,深藏著中國那段最屈辱的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輝煌。歲月流逝,他們逐漸凋零,但歷史不容忘卻。每一個中國人都該銘記!1996年10月28日,《拉貝日記》發表。1997年,拉貝墓碑運抵南京,碑上僅書:「一個好人,一個不屈的人」。1937年,丹麥青年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勇敢站出來與德國同事卡爾·京特等一起設立難民營,庇護了成千上萬的難民和中國傷兵。他不顧危險,為難民營採購食品和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