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追溯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舞劇《記憶深處》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在國家公祭日這一天,與南京的觀眾一起回望和銘記那段歷史。
這是《記憶深處》第二次亮相國家公祭日,作為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的原創舞劇,由江蘇省演藝集團等出品的《記憶深處》不以「美」為前提,而是以「真」為前提,全劇從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探尋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角度切入,並以此為線索貫穿始終,救護者(以拉貝和魏特琳為代表)、倖存者(以李秀英等人為原型)、日本兵(以東史郎等人為原型)等主要人物齊頭並進,彼此獨立又相互印證,最後共同指向一個真相。
「我們在和平年代生長,但歷史不能忘卻,那是我們民族最苦難的記憶,是不可承受之重,這個題材必須要回到舞臺上。」《記憶深處》編劇、導演佟睿睿說,創作這樣的舞劇,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舞臺上,作為敘述者的張純如,一襲白衣白裙,自由地穿梭在整個事件當中。她旋轉、跳躍、奔跑、倒地、掙扎、奮起,瘦小的身體爆發出巨大能量,將內心的感受激發出來,牽引出跟南京大屠殺事件相關的親歷者、見證者、揭露者那些埋藏在深處的記憶,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拯救上萬人生命、寫下《拉貝日記》的拉貝;
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收留女子難民達萬人、寫下《魏特琳日記》的魏特琳;
懷孕期間對日軍拼死反抗、身中37刀依然頑強存活下來的李秀英;
曾經參與過南京大屠殺、最後深刻懺悔並寫下《東史郎日記的》的東史郎......
快速、猛烈近乎咆哮的滴滴答答打字聲在劇場響起。舞臺上,張純如手指上下翻飛,她在憤怒和痛苦中記錄下一切。她或許孤立無援、或許心力憔悴,但只要想起1937年南京的那個冬天,她又重新聚滿了能量,不懈地探索,直至揭開歷史的真相,將一幕幕醜惡罪行暴露於白日之下。「58年過去了,皺紋已經掩蓋了刀痕。在我年輕的時候,我臉上的這些刀痕是明顯而可怕的……」倖存者李秀英儘管已經離世,但她的控訴不會停止,張純如在《南京大屠殺》中寫下的這一對話通過畫外音的方式在現場反覆迴響。
儘管這部作品並沒有刻意渲染和煽情,而是非常克制、冷靜地藝術再現了那段慘痛的歷史,但在極度震撼的90分鐘裡不少觀眾淚奔,現場不時響起抽泣聲。劇中扮演張純如的是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舞者、90後舞蹈演員唐詩逸,她的表演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演到高潮處多次汗水與淚水同時滴落,情緒與人物命運融為一體。完成高難度舞蹈動作的同時,表達的情緒亦相當飽滿鋒利,直刺人心最深處。
作為一部舞劇,《記憶深處》放棄了實景,只保留了一塊極簡的白色梯形頂懸掛在舞臺上方。但就是這麼一塊簡單的懸頂,經過簡單的開合轉換和影像投射後,瞬間形成如在虎口的視角效果,給人一種吞噬感,也給觀眾更多的感受空間。
「我們認為舞美的設計絕不能僅停留在視覺血腥的層面,那不僅直白並且膚淺,對於這個命題來說它顯然不夠準確。因此我們設置了有一點傾斜的白色,它有點像一本書,但又不是很具體,仿佛跟主角張純如的寫作有著某種關係。同時白色的主結構也便於影像附著,總之我們呈現出的是一種肅穆的紀念碑式的視覺印象。」《記憶深處》的舞美燈光總設計任冬生說。
除了舞臺的極簡外,《記憶深處》的舞蹈本身也擯棄了「裝飾感」,不管是張純如的獨舞,還是三十萬冤魂的群舞,都是採用了更有力量的現當代風格,做最直接的表達。無聲的舞蹈,藝術地展現那些埋藏深處觸及靈魂的記憶,將歷史的真相呈現於舞臺之上。在滿目瘡痍地獄般的日子裡,依然有守望相助、捨身忘已、堅韌勇敢中的愛……
這是每一個中國人記憶深處都無法忘卻也不能忘卻的一滴晶瑩的淚珠。記住黑暗,是為了看到光明。
交匯點記者 陳潔
郜煒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