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深處》南京上演:用無聲的舞蹈,回望和銘記「南京記憶」_新華...

2020-12-17 新華報業網

  12月13日晚,追溯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舞劇《記憶深處》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在國家公祭日這一天,與南京的觀眾一起回望和銘記那段歷史。

  這是《記憶深處》第二次亮相國家公祭日,作為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歷史背景的原創舞劇,由江蘇省演藝集團等出品的《記憶深處》不以「美」為前提,而是以「真」為前提,全劇從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探尋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角度切入,並以此為線索貫穿始終,救護者(以拉貝和魏特琳為代表)、倖存者(以李秀英等人為原型)、日本兵(以東史郎等人為原型)等主要人物齊頭並進,彼此獨立又相互印證,最後共同指向一個真相。

  「我們在和平年代生長,但歷史不能忘卻,那是我們民族最苦難的記憶,是不可承受之重,這個題材必須要回到舞臺上。」《記憶深處》編劇、導演佟睿睿說,創作這樣的舞劇,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舞臺上,作為敘述者的張純如,一襲白衣白裙,自由地穿梭在整個事件當中。她旋轉、跳躍、奔跑、倒地、掙扎、奮起,瘦小的身體爆發出巨大能量,將內心的感受激發出來,牽引出跟南京大屠殺事件相關的親歷者、見證者、揭露者那些埋藏在深處的記憶,真實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拯救上萬人生命、寫下《拉貝日記》的拉貝;

  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收留女子難民達萬人、寫下《魏特琳日記》的魏特琳;

  懷孕期間對日軍拼死反抗、身中37刀依然頑強存活下來的李秀英;

  曾經參與過南京大屠殺、最後深刻懺悔並寫下《東史郎日記的》的東史郎......

  快速、猛烈近乎咆哮的滴滴答答打字聲在劇場響起。舞臺上,張純如手指上下翻飛,她在憤怒和痛苦中記錄下一切。她或許孤立無援、或許心力憔悴,但只要想起1937年南京的那個冬天,她又重新聚滿了能量,不懈地探索,直至揭開歷史的真相,將一幕幕醜惡罪行暴露於白日之下。「58年過去了,皺紋已經掩蓋了刀痕。在我年輕的時候,我臉上的這些刀痕是明顯而可怕的……」倖存者李秀英儘管已經離世,但她的控訴不會停止,張純如在《南京大屠殺》中寫下的這一對話通過畫外音的方式在現場反覆迴響。

  儘管這部作品並沒有刻意渲染和煽情,而是非常克制、冷靜地藝術再現了那段慘痛的歷史,但在極度震撼的90分鐘裡不少觀眾淚奔,現場不時響起抽泣聲。劇中扮演張純如的是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舞者、90後舞蹈演員唐詩逸,她的表演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演到高潮處多次汗水與淚水同時滴落,情緒與人物命運融為一體。完成高難度舞蹈動作的同時,表達的情緒亦相當飽滿鋒利,直刺人心最深處。

  作為一部舞劇,《記憶深處》放棄了實景,只保留了一塊極簡的白色梯形頂懸掛在舞臺上方。但就是這麼一塊簡單的懸頂,經過簡單的開合轉換和影像投射後,瞬間形成如在虎口的視角效果,給人一種吞噬感,也給觀眾更多的感受空間。

  「我們認為舞美的設計絕不能僅停留在視覺血腥的層面,那不僅直白並且膚淺,對於這個命題來說它顯然不夠準確。因此我們設置了有一點傾斜的白色,它有點像一本書,但又不是很具體,仿佛跟主角張純如的寫作有著某種關係。同時白色的主結構也便於影像附著,總之我們呈現出的是一種肅穆的紀念碑式的視覺印象。」《記憶深處》的舞美燈光總設計任冬生說。

  除了舞臺的極簡外,《記憶深處》的舞蹈本身也擯棄了「裝飾感」,不管是張純如的獨舞,還是三十萬冤魂的群舞,都是採用了更有力量的現當代風格,做最直接的表達。無聲的舞蹈,藝術地展現那些埋藏深處觸及靈魂的記憶,將歷史的真相呈現於舞臺之上。在滿目瘡痍地獄般的日子裡,依然有守望相助、捨身忘已、堅韌勇敢中的愛……

  這是每一個中國人記憶深處都無法忘卻也不能忘卻的一滴晶瑩的淚珠。記住黑暗,是為了看到光明。

  交匯點記者 陳潔

  郜煒磊/攝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明晚,南京城將再一次跟這部舞劇一起,沉浸在「記憶深處」
    二戰、南京大屠殺、戰爭、歷史、人性、張純如、拉貝、魏特琳、李秀英、東史郎……一部舞劇,90分鐘,全程沒有一句人物對話,也沒有任何的藝術虛構,卻讓觀眾隨著悲傷、落淚、沉浸、思考。12月13日晚,江蘇省演藝集團的原創舞劇《記憶深處》將再次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在國家公祭日這一天,與南京的觀眾一起回望和銘記那段歷史。《記憶深處》以張純如為線索,串聯起歷史中的受難者、救助者、懺悔者和否認者的各個維度和視角,多角度直面南京大屠殺,突出對歷史事實的記錄性呈現,以此銘記那段不可忘懷的沉痛歷史。
  • 老南京人的時代記憶都在這了
    但我們的對於時代的記憶卻一代代流傳著只有生活在南京城才能真切體會到日新月異的變化搭上小攻的時光機去看看南京的百年變化吧~樸實無華的十字路口罷了德基、金鷹、中山像,這些都不存在只有大三元、同慶樓、勝利影院等一些老字號,開得密密麻麻現在如今的新街口和「
  • 新華網評: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一年年,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數字不斷遞減,但他們背負了一生的血淚經歷,並沒有隨著生命的逝去乾涸、模糊,而是與數十萬死難同胞的悲慘遭遇一起,匯聚成了一頁令人不忍卒讀的歷史篇章,一段刻骨銘心、不能忘卻的民族記憶、世界記憶。  今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銘記歷史、祈願和平——黨日活動走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開展了以「銘記歷史、祈願和平」為主題的黨日活動。本次黨日活動通過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展館,讓黨員同學們重溫民族苦難歷史,在無聲肅穆當中緬懷革命先烈、悼念遇難同胞、堅定守護和平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南京大屠殺慘案是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犯下的無數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歷史上黑暗的一頁。
  • 回望南京:迴旋70年屠城夢魘 傷痛該如何記憶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一個屠城的夢魘,迴旋在我們腦際70年;一段數十萬人的血淚和屈辱,我們訴說了70年。70年前的夢魘時刻,到底發生了什麼?傷痛又該如何記憶?  2年前,張純如英文寫作的紀實文學登上《紐約時報》書評排行榜,今年,好萊塢紀錄電影《南京》在東西方院線放映;去年年底,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接待了8個西方背景的攝製組。那段被忽略的歷史,突然進入了全球視野的歷史講述中。  2007年,中國對南京大屠殺記憶和講述的接力棒也傳到了更年輕的導演手中。  南京,成為2007年藝術關注的一個焦點。
  • 南京曉莊學院舉行銘記歷史主題教育活動
    通訊員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毛慶 通訊員 馬雯瑄 高韓)2019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82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六個國家公祭日。近日,南京曉莊學院黨委學工部、人武部組織校大學生退役士兵協會、國旗護衛隊等部分學生代表在行知園、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舉辦了一場以「銘記歷史守初心,面向未來擔使命」的主題教育活動。旨在通過本次活動激發廣大青年學子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把愛國主義精神根植靈魂深處。上午9時,活動正式開始。
  • 南藝學生用舞蹈詩銘記歷史
    原創舞蹈詩《仰望蒼穹》演出現場。通訊員 宋健攝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邢虹)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8日晚,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2021屆編導專業(現代舞方向)的學生原創舞蹈詩《仰望蒼穹》在南藝紅椅劇場上演。  《仰望蒼穹》以抗美援朝為創作背景,通過舞蹈詩的表現方式來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
  • 舞劇《記憶深處》回望「南京記憶」
    > 縮小- 默認o 閱讀付費版面提示 尊敬的讀者:        感謝各位一如既往的信任和關愛
  • 國內21家「抗戰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_新華報業網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記者12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包括該館在內的國內21家抗戰類紀念館成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 「不可忘卻的記憶」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故居 銘記暴行中的善舉...
    龍虎網訊 (記者 吳威 單俊哲 攝影 馬義超)「在人類戰爭史上,總有一些人,像燈塔一樣,為身處黑暗恐怖裡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和平的曙光……」今天(12月5日)上午,在廣州路小粉橋1號的拉貝故居前,充滿深情的朗誦聲響起,「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第二場活動在這裡舉行。
  • 開票推薦|南京逆行舞蹈劇場現代舞口碑佳作舞劇《十三月》
    六朝古都淚啼殤 陰霾未散祈和平現代舞口碑佳作舞劇《十三月》由南京逆行舞蹈劇場傾力呈現2020年12月8日 震撼來襲!舞劇《十三月》創作主題舞劇《十三月》選擇用現代舞的方式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歷史進行解構和重塑表達。
  • ...記憶」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故居 銘記暴行中的善舉,呼喚世界和平
    本文轉自【新華網】;「在人類戰爭史上,總有一些人,像燈塔一樣,為身處黑暗恐怖裡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和平的曙光……」12月5日上午,在南京廣州路小粉橋1號的拉貝故居前,充滿深情的朗誦聲響起,「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第二場活動在這裡舉行
  • 你好,和平之花——傳承記憶,南京地鐵建設公司開展「紫金草」主題...
    為深入推進南京地鐵建設公司「黨建在線 軌道向前」黨建品牌培育工作,建設公司黨委以黨建引領團建,凝聚青年力量,打造特色主題活動。12月6日,在第六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地鐵建設公司團總支開展了「紫金草」主題課分享會活動,深切緬懷歷史,傳遞維護和平的信念。  分享會上,活動志願者為公司青年團員們講述紫金草的背景和知識,並觀看相關專題片,回顧那段傷痕累累的歷史,讓大家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教訓所在。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早在2001年,王銀泉就受江蘇省委宣傳部委託,主持翻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美國洛杉磯展覽的電視片《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南京大屠殺》。2016年之後,他再次接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翻譯工作,之後再沒中斷。  2016年暑假,王銀泉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的英譯校對和翻譯審定任務。
  • 【公祭日】南京不會忘記,我們時刻銘記!
    ▼ 12·13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在此後一個多月時間裡,血腥屠殺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
  • 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早在2001年,王銀泉就受江蘇省委宣傳部委託,主持翻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美國洛杉磯展覽的電視片《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南京大屠殺》。2016年之後,他再次接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翻譯工作,之後再沒中斷。  2016年暑假,王銀泉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的英譯校對和翻譯審定任務。
  • 銘·祭:讓不滅的記憶與我們同行! ——蘇大師生同上一堂「特別思政...
    他們以大無畏精神,戰鬥於無形硝煙,不負家國眾望,用生命和尊嚴捍衛使命,在國際法庭上發出中國的正義之聲,最終懲戒了侵華戰犯,取得了中華民族在外族侵略史上的第一次勝利審判。 「代表中國政府參加東京審判的中國代表團17人中有10位來自東吳大學法學院。」聽著講解員的生動解說,同學們久久駐足於展板前,對東吳校友不畏艱難、維護正義的精神欽佩不已。
  • 打開這本書,傾聽25位老兵講述南京保衛戰歷史
    交匯點訊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25位南京保衛戰倖存老兵對那段歷史的講述與回望,他們的記憶是國家記憶的特殊篇章。7月5日下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一卷不該被忘卻的歷史,凝重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