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冬天磷酸鐵鋰版的Model 3續航「崩了」?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不少關於磷酸鐵鋰版Model 3的消息,但基本上都是「吐槽」為主。都知道如今Model 3國產了,而且電芯採用國產磷酸鐵鋰電芯。當然整車價格也下來很多。
國產「超值版」特斯拉
被曝出續航嚴重縮水BUG
但是最近「超值版Model 3」的車主們(北方車主)卻……發現自己的愛車無法充滿電,而且續航縮水嚴重。甚至還有些車主,愛車扔外面停一夜,第二天續航居然直接掉幾十公裡……然後網上爆出了特斯拉官方客服的解釋:「由於電池是國產的,所以美國那邊的晶片不匹配。晶片目前對於磷酸鐵鋰電池的匹配度還不是特別到位。」
之前特斯拉官方就強調過「磷酸鐵鋰版Model 3」需要定期充滿電量,來矯正電池的數據信息,否則會對SOC計算續航裡程造成影響。簡單來說就是誤差在不斷的積累,如果不放完或充滿,誤差的累計會越來越大,SOC偏差和電芯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大,最終造成續航裡程的大幅縮減。
好,這基本上我們可以判斷出一個結論:特斯拉拿著以往「三元鋰電版Model 3」的電池SOC系統來檢測如今「磷酸鐵鋰版Model 3」的國產電池,因此導致了誤差問題。——那麼這種做法究竟合不合適(還是企業在偷懶)呢?或許我們要從「SOC是啥」說起!
廠家說法:SOC檢測誤差
可能是導致問題的元兇
我們平時生活中最常遇見的一個問題「你手機還剩下多少電」?低頭一看原來手機顯示說還剩下「56%的電」。這個「剩餘電量」就叫做電池的SOC。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你的手機是如何知道電池還剩下多少電力,甚至還能精確到56%?
萬一你電池的實際剩餘電力只有46%,而屏幕卻顯示還剩下56%,這不就要闖禍了?Emmmm……也許是個好問題!其實這就是電池SOC檢測技術。用最最通俗的話說就是:實時檢測電池還剩餘多少電力。——那麼問題來了: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鋰鐵電池,物理特性完全不同,同一套SOC檢測系統真的能做到「生搬硬套」麼?從從「如何檢測SOC」說起:
SOC檢測的主要方法:
安時法,誤差不小
最早的SOC檢測法叫做「安時法」,基本原理也非常簡單:電池在供電的時候,用高精密的電壓表和電流表來檢測電池往外輸出的電流和電壓,接下來,電腦就能計算「從電池裡往外走出去多少電能」。假設說我們知道一塊電池充滿後可以儲存10度電,那麼用「安時法」實時的計算「電池輸出的電能」,然後就能立刻知道電池裡還剩下多少電力了。
這種方法原理很簡單直白,但是誤差卻不小: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精密度能有多高?就算精密度完美,但電池在不同溫度,不同電流下,容量都會不停變化的(比如低溫下,電池容量會「縮水」,大電流輸出時也會如此,電池本身還會老化…)…誤差是必然的。
SOC檢測的主要方法:
開路電壓法,配合使用
誤差累積越來越大,最後電池的實際剩餘電量,就和顯示出來的數字天差地別了。這就需要用到其他辦法,來「糾錯」。這裡就必然會提到另一種SOC檢測方法:「開路電壓測量法」。
把電池放在恆溫的實驗室裡徹底靜止N個小時,然後用高精密的電壓表測量電池正負極的電壓,就能瞬間精確判斷出電池的實際剩餘電量!這個方法幾乎沒誤差,但卻幾乎不能實際用在汽車上:光是恆溫條件就做不到(溫度一變,電池容量跟著就變了)……
有個辦法就是:電池廠家給出電池在不同溫度下的實際容量參數。然後我們再事實精確測量電池溫度。根據實際測得的電壓和溫度信息「查表」算出電池的精確實際容量。——現在的電動汽車很多都是「開路電壓+時安法」一起用。
不同電芯,不同物理特點
SOC檢測系統不能「生搬硬套」
請注意:不同的電池種類(比如三元和磷酸鐵鋰)的開路電壓值都是不同的,甚至不同溫度下,兩者之間的表現差異之大也超乎我們想像。——因此汽車廠家只有完全「吃透」電池的所有物理性能,才能準確的檢測電池的SOC。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特斯拉為了成本控制轉而採購國產電芯,卻沒能在第一時間「吃透」新電池的物理特性,把「老款電池」的檢測系統生搬硬套到新的國產電芯身上,這到底是國產電芯該背鍋呢,還是特斯拉該背鍋?
事實上我不想去批評特斯拉什麼,因為環顧其他品牌新能源車輛,續航縮水問題導致使用體驗糟糕的案例也不在少數。而可以說這一切大部分都是SOC檢測技術落後粗糙導致的。不解決這個難題,那麼電動汽車的普及就會一直受約束。
最後說個有趣的事情:每星期大虎悠都會在奉賢海邊的「無人內部道路」測試不同的輪胎,然而從上個月開始,我們幾乎每次都能在測試場地遭遇特斯拉的「偽裝車」。幾臺特斯拉就那樣來來回回的跑圈……也沒機會問一下他們 在測試啥,會不會和「SOC匹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