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發育遲緩是腦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識別 採取措施
小瑩(化名)1歲7個月大,女孩,湖南邵陽人,腦發育遲緩,言語,運動障礙1年餘。
據母親回憶患兒為足月,分娩前因胎兒「胎心過快」行剖宮產,有宮內缺氧症狀,曾住院行保溫箱治療,各項指標正常後便回家了。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2個月大時母親發現孩子不會追聲追物,不會抬頭,表情呆滯,擔心是腦癱,意識到孩子有問題就去醫院看診,醫生說發育落後。
後面斷斷續續有做康復,一直到1歲才能獨坐,翻身,1歲7個月還不會獨立行走,獨站,飲水容易嗆咳,父母擔心再這樣下去孩子就毀了,想尋求進一步治療。
康復遇到瓶頸,手術介入
在病友的介紹下,小瑩母親得知廣州小兒腦癱醫學研究院在治療兒童認知、語言和發育遲緩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今年5月,帶著孩子來到我院就診。
入院後翟向京主任接診,發現患兒能牽手站立、行走,但左腿不靈活,徒步走,不能獨站,獨立行走。認知、智力發育落後,只會說「爸爸、媽媽」等簡單詞語,與人眼神交流較少,不回應,最終患兒被診斷為「腦發育遲緩」。
針對患兒的情況,我院專家團隊為其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徵得家屬同意後,並為患兒施行「頸動脈外膜剝脫術」。
術後康復效果明顯,患兒能獨立行走
術後配合強化康復,經過一段時間住院治療後母親說,「寶寶現在能頻繁交流了,也能叫應,以前是叫不應,當做沒有聽見。現在走路也好了一些,左腿能抬腳走不拖步。」
出院回家一個月後,小瑩媽媽分享了一個好消息,欣喜的發來孩子走路視頻,孩子已經能獨立行走,身行平穩。家裡人都特別高興,我們也為小瑩一家感到開心。
對於腦發育障礙的患兒
傳統的治療方式是
通過語言訓練、肢體運動訓練等
康復手段來改善症狀
但這樣的治療手段所需時間長、治療效果慢
所以很多患兒和家屬難以堅持
往往得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這時候應儘快尋找更適合孩子的治療方案
孩子年紀越小效果更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