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端午節,爸爸打電話讓回家吃飯。本來大家都吃得開開心心,有說有笑的。可是說起他最近幫村裡搬運秸稈的事,大家卻起了爭執。
原因是這次幹活之前,村裡的書記只說不會讓你們吃虧,沒說清工錢多少錢一天,結果乾了二十幾天,現在結算工錢,卻只有60塊錢一天。聽到這個數字,大家都接受不了,太少了,何況還貼了輛三輪電動車,充電錢加上換了個電機的錢,就幾百呢!
我們大家都義憤填膺,七嘴八舌,讓爸爸去跟村裡吵,想辦法溝通,有認為幹活的人一起去吵的,人多力量大;有說一個人去的,大家一起去,反而不好,村裡不會同意。
我們十多個迅速分成兩派,你一言我一語的。
尤其是阿姨,她又說起幹活時候的髒累與辛苦,說爸爸出力費勁,像是幫自己家幹活一樣勤快……
一開始我也認為,應該去跟村書記溝通一下,表示抗議,要求加工錢,靜坐三天,他們應該會鬆口,畢竟這個錢太少了。
我們吵得不亦樂乎,可是爸爸卻始終沉默,看得出爸爸並不想去吵,被我們說煩了,他說以後不去幹就是了,吵沒意思。他說上次他也做過類似的事,但是出頭的是他,得益的是大家,別人也沒感謝他,所以他這次又何必再去「出頭」。
最後我們適時轉移了話題。
我說,今天來吃飯開開心心的,開心最重要,無論今天吃飯,還是幹活掙錢,何必為了這些,把本來開心的事,變成不開心呢?
回家路上與先生討論這件事,我們倒是意見一致,我們理解爸爸,一味爭沒意思。
他們爭,爸爸沉默,旁邊其他人都對爸爸的軟弱感到不理解,可是我們理解。我理解爸爸的忍耐與所謂的「懦弱」,我記得,爸爸年輕時,是一個很有智慧、頭腦活絡、吃苦耐勞、能爭會搶的人,可是歲月的風霜,早已把他的銳氣與稜角磨平。
尤其是自從一場車禍之後,他改變很大。他說,車禍之後,餘生都是撿來的,這樣想,什麼錢財、名利、爭奪,都是假的,每天過得開心,才是真的。
感覺他很多事已經想通想透了,自從去年不再養豬,他每天的日子也無聊,能在自己體力允許下,幹點活掙點錢,他活著還是個有用之人,還是有價值的,也許這比拿到多少錢更有意義。
雖然工資的確有點少,但是他不想去爭,他有他的想法,他的理解,我們又何必一定要讓他接受我們的想法,我們的不解,爸爸甚至懶得解釋,也懶得理。
生活就是這樣,沒有時時稱心,人人如意,沒有一個人,能讓全世界都滿意。心理研究表明,大家在作出某種選擇時,不管表面怎麼想,內心潛意識中,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那個決定,只是這個「利」,是利己、利他、還是都有「利」;是利眼前還是利中期、長期?
誰都想「魚和熊掌兼得」,但是很多時候都沒辦法兩全,每個人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在別人看來,不利於他,那就自然而然會產生衝突。
當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時,都認為是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如果,我們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角度,用對他人有利的想法,重新去考慮問題,會不會有不同的發現呢?
與朋友、與家人、與同事,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關係當中,能遇上三觀相同、意見一致的人,當然很好,但是現實一定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
我們不能一定讓別人接受自己,學會換一個角度,也許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心境就能豁然開朗了。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