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跟同事一起下班,她在樓下買了很多指甲油,無奈地說:我家閨女最近可臭美了,喜歡塗指甲油,還要好多不同顏色的,平時不打扮好看都不出門。
想到這裡,突然想寫篇關於「愛美敏感期」的文章,確實這類現象雖常見,卻沒有被父母們正確對待。
黃多多這個優秀的女孩,之前就沒少因為打扮被網友吐槽,比如打耳洞,染頭髮,被說這個年齡段這種過分打扮不太妥當,甚至還扯上了教育觀念的問題。
其實說實話,多多有自己的審美追求不是什麼壞事,在她的圈子裡接觸些時尚,是很正常的事,何況這也不影響她優秀。
孩子愛打扮,從愛美敏感期就開始了,這是一種本能,也是逐漸建立起審美觀的成長過程。
家長如果能正確引導,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提高審美境界,在當下這個精彩紛呈的社會裡,審美能力已經是每個孩子不可或缺的。
孩子的審美能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萌芽的?家長如果足夠細心,會發現孩子2歲左右,就到了秩序敏感期,身邊任何一樣事物都必須是完整的,鞋子要擺整齊,就連送他上幼兒園時家長穿的衣服也要是固定的。
這時其實孩子就已經開始有自己的審美了,他認為完整的、經常出現的、不被打亂的就是美。有的孩子還會自己挑選衣服,不是帶圖案的不要,甚至有些衣服在家長看來醜得不得了。
比如我家孩子小時候,有段時間天特別熱,卻非要在裙子外面再加件馬甲……
這些都是孩子的審美能力在發展,通過不斷練習、調試,找到和自己內在秩序吻合併且符合情緒審美的體驗,這也是獨立成長的開始。
到了5、6歲,這種「愛美」就會發揮到極致,就像同事女兒一樣,不打扮好看甚至不願意出門,這就是愛美敏感期。
相比說孩子「臭美」,這個階段,孩子更需要家長的合理引導,對將來的審美觀有很大影響。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提到:孩子的愛美敏感期,開始於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尤其是女孩,會對自己的衣著產生濃厚興趣。
此時孩子對美的事物都會有好奇,喜歡好看的老師、漂亮的阿姨、帥氣的叔叔,家長簡單跟他討論一下美的認識,會讓孩子受到鼓勵。
1、阻止孩子嘗試
想起以前帶孩子上興趣班的經歷,看到有位著急地抱著孩子趕來,在外等待時聊天,她說早上本來醒得很早,結果在出門穿鞋的環節上出了問題,剛入秋孩子居然拎出雙棉鞋樂滋滋地穿上了。
她覺得這麼搭配不好,肯定會熱,於是和孩子爭執不下,最後以自己妥協結局。於是,孩子穿著棉鞋,她帶著雙旅遊鞋,一路小跑著才趕上。
其實是因為旅遊鞋顏色太暗了,棉鞋的顏色正好和衛衣顏色很搭,孩子才會如此執著。
2、敷衍了事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執意要戴哪個髮夾、穿哪雙鞋,是種幼稚的表現,不會太重視,但敷衍孩子是能敏感察覺到的。
知乎上看到一位答主說,小時候愛往頭上戴很多髮夾,有次好像戴了8個,很認真地對奶奶說這些髮夾的位置、名字、顏色,但得到的全是敷衍。
後來出去玩丟了兩個,讓奶奶幫著找,結果奶奶說:誰讓你戴那麼多髮夾,丟了吧?找也找不到了,下次再給你買一樣的吧。
這件小事,她到現在都沒忘記。
審美是需要分享的,孩子也想跟大人分享「打扮整齊」時的喜悅,這就像設計師在介紹自己的作品,家長如果不能積極回應、給予鼓勵,會讓孩子很灰心。
家長應該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愛美的背後實際上是思維能力、語言能力、觀察能力的綜合發展,可別小看了它。
1、培養審美,從讓孩子自己選衣服開始
這個從孩子1歲半左右就可以開始執行了,小寶寶可以選擇自己的襪子,兩雙襪子選一雙,衣服款式也一樣。
只要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儘管並不是很好看或者很搭配,家長也要尊重,給出鼓勵,允許他大膽嘗試。
在這之前可以簡單讓孩子知道衣服的顏色、名稱等,做到細緻化,引導孩子觀察,慢慢他就進步了。
曾經看到一位別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會設計衣服,但這種能力,實則是在父母支持下培養起來的。每次爸爸都會買布料、選材質給女兒做衣服,還讓孩子自己用手摸材質。
2、奇妙的化妝舞會
如果孩子對媽媽的化妝品感興趣,不妨試試馬伊琍的方法,把簡單的化妝品交給孩子,讓孩子在自己臉上體驗化妝的過程。
馬伊琍還發微博調侃:孩子到了打扮我的年紀。
她很享受孩子給她化妝的過程,家長保護孩子愛美的心,做一次孩子的模特,是種很寶貴的體驗。
3、家庭中的美感,影響孩子一生
家庭中物品的擺放,各種雜物的歸置,也是一種審美。要讓孩子知道,每個物品都是被珍惜的,細節和美感就藏在家裡更在心裡。
你可以帶著孩子定期整理房間,從顏色、質感、大小等方面把物品分類。
想起一位空間規劃師所說:一個漂亮的衣櫃不在外表,而是打開時的氣味和視覺衝擊,衣服掛是否同一材質、顏色,不同暗色掛鈎上的衣服質感是否相同等等。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沒有規則,搭配得亂糟糟,就要反思生活中自己有沒有留意到各種細節。
4、把孩子交給自然
孩子是有靈性的,在自然中尋找美感最為純粹。
比如趁著初秋,帶孩子找到漸變顏色的樹葉,質感不同石子,粗細不同的樹枝……甚至是觀察小昆蟲身上的花紋,葉子上紋路,大樹根的年輪……
這些都是自然賦予孩子最美的畫作,也可以把在大自然中找到的物品帶回家清洗乾淨,再進行二次創作,孩子自然就會萌發很多創新的想法,激發審美能力。
5、美也要大聲說出來
家長要找到一些形容詞,比如獨特的、可愛的、多彩的、五彩斑斕的……形容孩子發現的美,形容詞會讓孩子更感興趣發現美,願意表達,樂於分享。
美來自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帶孩子一起體驗健康的美、真實的美,這個「愛美敏感期」,會讓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