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女孩不許愛美!忽視孩子的合理需求,會產生匱乏心態

2020-11-04 金櫻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雙十一的熱潮可謂是來勢洶洶,很多寶媽都有瘋狂買買買,然後在家裡囤很多東西的習慣。

寶媽小周就是其中之一,曬出的帳單裡,她給自己和孩子買了各種漂亮衣服。雖然很多衣服買了也沒穿幾次,但是她每次購物依然忍不住買很多衣服,常常被婆婆罵「太敗家」

因為小周家裡重男輕女,從小到大父母很少給她買新衣服,幾乎都是撿親戚家姐姐的舊衣服穿,當她看到同齡女孩子都有漂亮的衣服穿時,內心羨慕不已。

若她跟父母說想買衣服,父母的回應永遠都是:「衣服夠穿就行了,不要那麼愛美!」

父母的話對小周的影響很大,其他女孩子穿漂亮衣服、買好看的飾品時,她都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覺得自己根本不像一個女孩子。有一次生日,朋友送小周一隻發卡,她都是回家前就先摘下來。

經濟獨立以後,小周就瘋狂地補償自己,買了很多女孩子喜歡衣服、首飾,雖然已經沒有小時候那麼渴望了,但是她在家裡囤了一堆才覺得心安。而且還把這種補償加在自己女兒身上,因為不希望女兒像自己小時候那樣。

小周的行為不難理解,因為小時候某種合理需求沒能得到滿足,以及父母重男輕女的區別對待,讓她產生匱乏心態,內心自卑又敏感。

事實上,小周並不是個例,大多數中國式家長都持有這樣觀點:女孩不許愛美。他們不僅認為女孩不需要打扮,還經常逗孩子說「你長得不好看」。導致很多女孩缺乏美育教育,自尊心低,甚至價值觀扭曲。

家長「不許女孩愛美」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01影響學習

父母擔心女孩整天想著怎麼打扮自己一定會影響學習。孩子在學校只能穿難看、寬大且臃腫的校服,還有要求女生剪短髮等,都是同樣的道理。女孩子們羨慕像韓式、日式校服那樣有漂亮裙子的校服幾乎是不可能的。

02愛慕虛榮

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認為,女孩子喜歡打扮自己,會容易產生攀比心理、愛慕虛榮以及價值觀扭曲。為了以防女兒走上歪路,很多父母都把女兒打扮得普普通通或偏中性化打扮,甚至希望女孩不要做拋頭露面的工作等。

03擔心早戀

父母不許女兒打扮太美,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早戀問題。一旦發現孩子開始愛美和打扮自己,父母就會懷疑孩子是不是早戀了,不單是會影響學習,還有可能被人傷害,為了保護女兒,父母都會切斷一切早戀的苗頭。

04安全問題

近年來一些女孩子受到侵害的事件,也令父母很擔憂孩子的安全問題。漂亮的女孩子被圖謀不軌之人盯上的可能性大,所以父母會極力要求女兒不要打扮太好看,不要穿過短和暴露的衣服,晚上儘量不單獨出門等。

父母的這些擔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因為過度擔心而剝奪孩子愛美的權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孩子的合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可能就會產生匱乏心理,對她今後的人生會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孩子產生「匱乏心態」的表現和影響:

「匱乏心態」和「富足心態」是相對的

前者:得失心很重,常常用大量的物質來滿足內心的匱乏,喜歡把成敗都歸結於自己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後者:很容易滿足,不過分在乎物質需求和外部原因,對於成敗常常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擁有這兩種心態的孩子,在看問題的視角、為人處事等方面有明顯的區別。

01嫉妒心重

有些女孩子嫉妒心很重,就是「匱乏心態」的一個明顯表現,因為越缺什麼就越在乎什麼。其實孩子自己本身也很優秀,但因為從來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自卑又敏感,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常常以狹隘排斥的心態去對待別人,喜歡跟人作比較,又不願意別人強過自己。

而擁有「富足心態」的人,不僅對自己有清楚的認知,同時也毫不吝嗇地稱讚別人,比如「她確實很優秀,但我也不遜色!」總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更樂意看到雙贏的局面。

02裝腔作勢

有些女孩子因為童年時期的物質匱乏,長大後會瘋狂補償自己,對名牌、奢侈品的渴求會更強烈,更注重包裝自己的外在。因為她們知道自己不夠好,但是希望自己看起來,比真實的自己要好,說白了就是愛慕虛榮、裝腔作勢,喜歡用華麗的偽裝掩蓋內心的貧瘠。

而擁有「富足心態」的人會非常自信,不屑於弄虛作假、裝腔作勢,認為就算沒有華麗的包裝也不會影響她自身的優秀。

所以,父母不應該一味禁止女孩打扮自己,更應該做好孩子的美育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內在美,而不只是注重外表。同時,父母要給予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避免孩子產生匱乏心態。

如果家有女孩,父母怎樣培養她擁有「富足心態」?

01在精神上富養女兒

都說「女孩要富養」,真正的富養應該是從精神層面上進行的。父母要給予孩子道德、素質、涵養、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內在美。只有內心富足了,孩子才不會對物質有過度的追求。

02引導孩子正視外貌

父母要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外貌,不需要跟別人作比較,做自己就好。比如女兒被嘲笑外貌時,陶虹對她說:「你不醜也不美,但你是獨一無二的!」同時,父母也要幫助孩子提高審美意識。

03多鼓勵和誇讚孩子

中國式的父母很少會主動對孩子說愛,稱讚孩子也難為情。父母不說,孩子又怎能明白?培養內心富足的孩子,父母就要多接納和認可孩子。不論孩子優秀與否,請多鼓勵和誇讚她!

說給父母聽:

父母要明白,能否養出一個擁有「富足心態」的孩子,絕不是看給予孩子多少物質,少了不行,多了更不行。父母在滿足孩子合理要求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充實孩子的內在。同時,父母的生活態度對孩子也有很大影響,要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影響孩子。

今日話題:你認為父母「不許女孩愛美」的要求合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女孩不能愛美?孩子的合理需求,家長不可忽視
    文/遠方媽媽女孩愛美是天性,沒有女孩會不喜歡漂亮衣服和可愛精緻的飾品。然而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許多固執的中國家長卻認為女孩不能愛美。因此刻意壓制孩子的合理需求,對孩子進行樸素教育。這種方式反而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壓力,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頻發,甚至會產生不可挽回的後果。
  • 孩子不打扮好看不出門,愛美敏感期,更需要家長的合理引導
    家長如果能正確引導,會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提高審美境界,在當下這個精彩紛呈的社會裡,審美能力已經是每個孩子不可或缺的。關於愛美敏感期孩子的審美能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萌芽的?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提到:孩子的愛美敏感期,開始於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尤其是女孩,會對自己的衣著產生濃厚興趣。
  • 「窮養」的女孩,身上4個特徵一眼就看得出,別因為錢毀了孩子
    生活中過度窮養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家庭經濟還算富裕,但父母卻整天向孩子哭窮,說"我們家條件不允許"之類的話,導致孩子只能壓抑自己的願望。父母"過度窮養",會一味忽視或壓制孩子的物質需求,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匱乏感,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
  • 孩子在青春期會有「三種需求」,若家長不滿足,孩子會更叛逆
    實際上,這並不是因為孩子變成了另一個人,而是因為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會有三種需求,若是家長不滿足的話,那麼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 第二:需要尊重 就如上面所述,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其實已經是個小大人了,那麼在這個年紀他們的心態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 孩子「愛臭美」有沒有錯?當愛美的心受到壓抑,可能會變成自卑
    我們家鄰居的寶寶多多見人就誇自己白,說媽媽告訴他多喝牛奶會變白,他天天喝。」笑媽說:「是啊,現在這個時代的家長都挺能夠理解寶寶愛美需求的,也更懂得適當地滿足和引導他們了。老觀念認為,一個孩子如果開始愛打扮,就不能專心學習,會影響成績,將來也就沒有前途。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系統的不斷更新,家長的心態也隨之不斷成長與變化,多數家長對寶寶愛臭美這件事早已見怪不怪。
  • 《剩下來的孩子》:比起物質匱乏,情感忽視更讓孩子絕望
    面對家庭變故,成人都渴望得到安慰和陪伴,何況是脆弱的孩子。可實際上成人往往沉浸在悲痛中,無暇顧及孩子的情緒。其實,家庭變故中,最不應該忽視的就是孩子。因為比起物質匱乏,情感忽視更讓孩子絕望。本文將分析扎克遭遇情感忽視的原因,看情感忽視給他帶來的傷害,從中學習如何避免對孩子產生情感忽視。
  • 中國的性教育,匱乏到什麼程度?
    中國的性教育,匱乏到什麼程度? 北京市婦聯調查顯示:74%的家長迴避和孩子談性。中國教科院的調查裡:近50%的家長從未和孩子提到過性教育相關內容。
  • 孩子總是買買買?運用「燈式思維」,合理拒絕孩子又不傷自尊心
    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要玩具或者要東西的情況,直接拒絕,孩子就會哭鬧;不拒絕,就要買,一方面經濟能力有限,又擔心孩子養成「見什麼要什麼」的習慣,真的是左右為難。 這也是我們經常跟孩子產生衝突的地方。孩子要買買買,我們不可能全部滿足,但是拒絕不當,又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影響,到底該怎麼做呢?
  • 家長為什麼不能忽視孩子的需求,這是我聽過較好的答案
    想毀掉一個孩子的求知慾,就在他還小的時候,忽視他的需求、無視他的問題,把他推給手機,讓他玩遊戲。這樣會毀掉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家長千萬別這麼做了!轉轉6歲時,轉轉媽媽特別驕傲的和小區媽媽們傳授孩子懂事的育兒經,「我家兒子從來不多事兒,只要一個手機就能自己呆半天。」其他媽媽紛紛羨慕孩子乖巧懂事。
  • 女孩若出現這3個「缺點」,說明長大後更有出息,家長別急著糾正
    女孩子特別愛美,喜歡打扮,喜歡美麗的東西,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學壞了,從而阻止她們這種行為。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過於愛美會影響學習,其實孩子愛美也是對自己和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讓她們變得更自律,注重自己的禮儀形象,這樣的孩子給人一種好印象。
  • 「別看了,家裡沒錢」,哭窮式的教育,慢慢地「毀」了你的孩子
    這句時常迴蕩在耳邊的話語,讓他開始產生了自卑心理,哪怕之後物質水平很高,他的內心中也有一個缺口,一直填補不上,這就是哭窮式教育帶來的陰影。而孩子變成這樣的種種原因,都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產生了偏差,孩子的心靈是否匱乏,跟物質沒有任何關係,一切都是因為父母的哭窮式教育,讓孩子從骨子裡就開始匱乏了起來。
  • 我們的性教育到底有多匱乏
    1. 13歲女孩被引產在知乎有個提問:中國的性教育到底有多匱乏?下面8384個回答,看完讓人脊背發涼: ①13歲女孩被家人帶去醫院引產,源自於家長對她的疏忽,連孩子懷孕了這麼久都不知道。②門診的病人,用棉籤在她陰道口取點分泌物,會大呼小叫害怕把她處女膜弄破了。
  • 孩子哭鬧不止,比起「不許哭」,家長做好情緒管理老師更有效
    當孩子哭泣,家長們會感到心疼,可一旦孩子哭鬧不止,有的家長就會開始覺得煩躁。尤其孩子在公共場合嚎啕大哭時,家長會更加心煩。這時,家長可別只會跟孩子說"不許哭"。恰逢周末,寶媽小煦帶上自家4歲的女兒去附近的商場玩。母女倆在兒童樂園待了一下午,正準備回家,卻發現商場一樓中央似乎是有什麼活動。
  • 孫莉回應多多打耳洞染髮:尊重孩子的選擇,愛美是女孩的天性
    對於多多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其實她的年紀並不大,十幾歲的小女孩染頭髮打耳洞穿著時尚化著精緻的妝容,在很多父母看來,這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該有的樣子。有不少網友在看到多多的樣子之後,紛紛表示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樣子,而不是過分的成熟打扮。
  • 中國家長式的焦慮,正把孩子逼向絕境,別親手「毀掉」孩子
    中國家長式的焦慮形成的原因:1.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很多父母在培養的過程中,曾不斷的幻想孩子以後的未來,對於孩子抱有的未來充滿了很美好的幻想。比如《小歡喜》裡的家長一樣,希望孩子能好好地走自己的人生路,有個好的工作,成績,大學等等,但是這其中卻不斷地在忽視孩子的感受,也無法減輕自身的焦慮感。成年人對於家庭的壓力很大,再加上現如今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每位家長一生的辛勤只為培養好一個孩子,也是許多家長的焦慮所在。
  • 斯坦福院長的忠告:清單式的童年,只會讓孩子遠離成功
    在我們的身邊,同樣存在著相當一部分熱衷於被孩子製造清單的家長。他們堅信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走向人生巔峰,卻忽視了過度插手所帶來的後果和負面影響。但是卻沒有掌握好保護孩子的尺度,反而給予孩子過度的限制。把生活中的一切危險的可能都隔絕在孩子之外,為孩子營造了一個真空的環境。但是孩子總有走出象牙塔的一天,過度真空的環境,反而會讓孩子對於融入集體缺乏良好的適應力,產生種種不當行為。
  •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父母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父母還不改變?
    童年情感忽視領域的開創者,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比如:孩子哭得時候,父母會制止孩子「閉嘴,不許哭!」
  • 《為何家會傷人》——中國式父母的焦慮該如何化解?
    這句話來形容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太貼切不過了,這也是現在中小學生的真實寫照。現在很多家長往往比孩子更加焦慮。孩子們的周末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通通佔據,生怕自己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以前是物質匱乏,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大多體現在物質上面。現在物質充裕,家長們應該更多的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2當今社會,成績似乎成了父母最大的信仰。不少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患上了「嗜考症」。
  • 女孩小時候有這3個「缺點」,根本不是壞事,家長應該慶幸才對
    首先,會養成孩子自戀的性格,其次,孩子長大一點,還可能造成孩子「早戀」,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只要家長引導得好,這個特徵反而會變成優點。 第一,愛美的女孩懂得愛護、心疼自己,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吃虧。第二,這對於孩子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很有好處,現如今是個看重內在也看重外在的時代,優越的外在形象不僅有利於孩子社交,還有利於孩子將來的工作和戀愛。
  • 孩子小小年紀愛打扮?不僅僅是愛美,這些「小九九」家長要明白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論什麼年齡段的人都對美的事物有不同的喜好,小女孩會尤其愛美。小姑娘從小就願意擺弄媽媽的口紅和高跟鞋,總是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的用口紅化妝,也偷穿媽媽的鞋子,一顰一笑模仿著媽媽的動作,每個環節都在詮釋著愛打扮的心。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孩子愛打扮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