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保險成為萬能王的代名詞?是保險公司銷售代理常年的宣傳還是大家腦補的情形?
前段時間我一個朋友,給我回復了一大段關於金融、保險相關的理解,最後總結了一句話:保險並不是萬能的!
我說:是的啊,保險就不是萬能的,連「money」都不是萬能的,更何況保險乎?
後來我反思了下,雖然從來沒有這麼給人講過保險,但是想想我還是消費者的時候,就有人這樣給我講過:哥,不是我說,保險這東西,既能保病又能保錢,還能生錢,是最好的增值工具,你打算一年花多少錢買保險(沒有問過我的收入)。
我說:我已經買的挺齊全的了。
他說:只要你還能拿出來多少錢,我肯定給你做一份最好的保險。
我們給人配置保險,必須要懂家庭理財規劃,不能說客戶有多少錢,就通過各種話術和銷售技巧去讓客戶都買保險。
那麼應該怎樣配置家庭資產呢?這就不得不說家庭配置四象限圖:標準普爾四帳戶圖譜!
通過標準普爾圖能很直觀的讓我們理解資產配置,這個圖不是收入也不是資產,而是每年可支配的錢應該如何打理。
第一個帳戶是要花的錢,隨時可能要用,那我們就得使用隨用隨取的工具,例如銀行存款、餘額寶、微信的零錢通、貨幣基金等。
稍微懂點理財的都知道貨幣基金支取方便,利率收益是銀行活期存款10倍,而且基本沒有風險,要知道餘額寶其實就是貨幣基金。
自律的人還可以通過信用卡的協助提高收益,例如,把這部分錢買進貨幣基金,先使用信用卡消費,在帳期到之前還款,信用卡最長有50多天的免費帳期,這樣就多出一些收益。
這個帳戶放置大約10%就可以了,屬於日常花銷,太少了不夠用,放多了收益率太低不合算。
第二帳戶是保命的錢,就是一個風險管理的帳戶,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意外或者重大疾病等突發事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出,怎麼解決?
就是用保障性的保險: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壽險!通過保險的高槓桿率解決突發性的大開支。
有多少家庭因為這些突發情況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個部分是個保障是個後盾,使用家庭課支配資產20%即可。
第三帳戶是投資的錢,投資的特點是高收益高風險,一般是股票、基金、房產、期貨等。
很多人為什麼會在理財時陷入困境,就是他把投資當理財,家庭所有的錢放在股票上,結果虧得很慘,只看到了高收益,但對高風險選擇性忽視,總是覺得別人能靠這個賺錢我為什麼就不能?
所以,可能大賺也可能賠錢,一般佔用30%就可以了。
第四帳戶是保本升值的錢,一般是儲蓄型保險、信託、基金定投、債券等方式,特點是長期安全穩健。
儲蓄型保險可以確定性的把錢轉移到某一個需要的階段,而且是長期複利增長,對於不夠自律的人來說是最好的方式。
基金定投,一般投資指數基金,我們買基金股票就是想在低點買入高點賣出,但誰也不知道低點在哪?通過定時定額長期投資平均買入降低,時間拉長了風險也大大降低,適合投資自律的人。
投資,有三個點非常重要:1、何時進入?2、選擇投資什麼品種?3、持有時間的多長?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10年前持有一個優良資產,那麼到現在能賺多少錢?
買個房子翻多少倍了?買阿里、騰訊、甚至美團、拼多多股票賺多少錢了?
另外,單利和複利,在5年內沒有的什麼區別,但是20年甚至更長以後就是幾百倍上千倍的區別,
所以,長期持有一個優良資產並持續複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資產配置是一個統籌規劃,並不是某一個工具就能完成所有功能的,也不必談險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