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古鑑今故事系列集」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

2020-12-12 我與古人論今朝
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

【原文】

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在三須慎意,第一莫欺心。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譯文】

寧願讓別人辜負我,絕不讓自己辜負別人。做事要三思而後行,首先不要違背自己的良心。活著的老虎尚可以接近,心地惡毒的人千萬不能接近。在你跟前說別人壞話的人,就是製造是非的小人。

【評析】

一個人只有具備高尚的人格,保持坦坦蕩蕩、堂堂正正的做人心態,才會被人所認可、所讚揚,才會被人所景仰,所稱頌。

人可以聰明,不可以奸詐;可以精明,不可以齷蹉。無論是誰,都要講究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誠實守信,與人為善,不做違背良心之事,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這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底線。如果一個人到處欺騙,手腳不乾淨,畢竟為人所拋棄。因此,做人做事一定要名正言順,昭然天下,卻不可存在僥倖心理,做一些給心靈留下汙點的事情。奸詐小人總是讓人感到害怕,無論他們有多麼美麗的外表,太精明,或工於心計的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做事應講究誠信,老老實實做事,快快樂樂掙錢,否則上對不起,頭頂上的藍天,下對不起腳下踏著的土地。

人生的許多恩怨情仇,有時不是來自客觀環境,而是有弄是非愛搬弄是非的是非之人憑空杜撰出來的。人毒不堪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就是要人們警惕那些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人,這種人將大家的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使人心難得一刻安寧。只不過,有時自己也會不自覺的就擔任這種角色。一個原本善良的人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成了罪惡的傳聲筒,這聽起來多麼可悲!所以,莫道是非、守口如瓶,不僅是個人的一種道德修養,更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

【故事連接】

搬弄是非的獅子

如果你相信了小人的花言巧語,而疏遠了自己的親密夥伴,那麼最終的結果可能是給小人可乘之機,為其所害。

從前,在靠近原始森林的一個牧場上生活著三頭肥壯的公牛。他們形影不離,總是在一起吃草,一起到河邊喝水,一起睡在牧場。附近森林的獅子早就對這三頭牛垂涎三尺了,但他始終沒有下手的機會,因為三頭牛從不分離,最後,獅子想了一個主意,離間三頭公牛之間的感情,然後再一個個地對付。

一天,一頭公牛遠離了他的兩個夥伴,獨自在森林邊吃草。獅子慢慢的走向前,主動跟他打招呼說,朋友聽著!你要留心你的兩個夥伴,因為我聽說他倆為了霸佔草原而想幹掉你。你瞧,他們在那種竊竊私語,而且還不時瞅你一眼,生怕你聽見了。愚蠢的公牛轉過他那笨重的大腦袋,果然看見他的兩個夥伴在咬耳朵,便輕信了獅子的話。到那以後,這頭公牛和自己的夥伴離得越來越遠。

幾天以後,獅子用用同樣的詭計,在第二頭公牛面前搬弄是非。結果,大頭公牛也相信了獅子的挑撥,漸漸的也離開了自己的夥伴。就這樣,曾經親密無間的三頭公牛,現在卻視同陌路,不在一起吃草了,也不一起喝水、一起睡覺了,相互離得遠遠的。看到計謀終於得逞,獅子高興極了。一天,獅子突然從密林中奔出來,撲向一頭公牛,咬斷了他的脖子。而另外兩頭,在遠處分散吃草的公牛眼睜睜的望著獅子吞食了自己的同伴,心裡卻想著那是他應得的報應。不久,獅子又吃掉了另一頭公牛。後來,最後一頭公牛也成了獅子口中的美食。

相關焦點

  • 俗語說「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精華在下半句,讀懂受益終身
    俗語說「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精華在下半句,讀懂受益終身在我們生活中,總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事物的真實面目和我們所看到的模樣不一樣,所以就有人說世間很多事物並不能光用眼睛就可以看清楚的,也許我們眼睛看到的是一種情況,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 俗語「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下半句是經典,道盡人情冷暖
    從古至今,人心都是最難鑽研明白的東西,人與人的相處也總是充滿防備,話裡行間都要試探一二。名將李懷光救唐德宗於涇原兵變,可是只換來唐德宗以丹書鐵券來考驗忠心,從古至今,得到免死金牌或丹書鐵券的臣下,就沒誰有好下場,李懷光自然清楚,於是選擇了起兵謀逆。古人的事情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心經不起試探。虎身猶可近,人毒不堪親。
  • 老話:「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什麼意思?謹記處世準則長點心
    裡面記載的句句俗語是古人在生活中總結的經驗,濃縮成大智慧,句句箴言,在人情世故方面,就有這樣一句老話:"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老話:"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什麼意思?謹記處世準則長點心這句話完整說是「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 俗語:「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啥意思?人過中年需謹記
    就像咱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人過中年不妨多看看。虎生猶可近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看的意思就是:老虎雖然可怕,但是有的時候還是可以接近的。
  • 俗語「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啥意思?古人說的有道理嗎
    賀紹傑國畫虎《步步高升》作品選自:聚藝上品今天要講的俗語,就是來自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這一句話乍一聽讓人感覺很奇怪,兇猛的老虎都可以靠近,為什麼相熟的人卻不能太親近呢?賀紹傑國畫虎《英雄醉》作品選自:聚藝上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刺蝟效應」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刺蝟都喜歡擁在一起取暖,但因為他們身上都有尖銳的刺,每當他們靠的很近的時候,就會被刺傷,這時候它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這個距離讓它們之間既不會被刺到,也不會因為離得太遠被凍死。
  • 古人講:「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啥意思?老祖宗道盡世間百態
    古人講:「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啥意思?老祖宗道盡世間百態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老話,這些話乍一聽會讓人覺得很好笑,認為這只是無稽之談。其實,你若是細細品味這些話,又會發現這其中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老一輩人的生活條件遠不如我們,他們把自己多年來的生活經驗總結起來,創造出一句句的農村俗語。或許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農村俗語只有老年人才會說,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價值。接下來,筆者就來跟大家講一句,說的是「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大家知道這是在說什麼嗎?
  • 農村有句老話,虎生猶可近,人毒不堪親,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從小的時候大人就教育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呢,並且讓我們要經常和善良的人相處,但是人心是最不穩定的一種東西,人心百變,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一種東西。農村老人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虎生猶可近,人毒不堪親,說的就是人心狠毒起來了是比老虎還要厲害的,老虎固然非常兇猛但是人類還是可以馴服的,但是人心就不一樣了人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東西,時刻都可能會發生變化,人心一旦變毒那可是比老虎還要危險的,即使是自己的至親之人也都會傷害的,所以這類人還是要時刻防備著才好。
  • 「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你都懂了嗎,讀懂的人情商都很高
    厚黑學在古代的民間有許多的體現,而"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便是其中最為普遍的一句。這一句俗語在當代人看來頗有深奧之感,想要參透其中的道理有些許難度,然而,當大家真正看透了就會發現,其實在這句話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法則也不過如此,斯以為還能將自己的情商提升不少。二、只有了解弱點,才會出言不遜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
  • 俗語「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什麼意思?能懂的情商都不低
    所謂「厚黑」 其實指的就是人性的陰暗面,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住著兩個人。一個是天使另一個則是惡魔,當惡魔戰勝天使的時候,很多人甚至會變得禽獸不如。 這在民間很多俗語中都有所體現,「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就是其中一句。 看起來有一點深奧,但如果大家能夠繼續分析其中的道理。就會發現這其實講述的,就是人性中的善惡以及人際交往中的法則。
  • 增廣賢文(上集):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知己知彼,將心比心。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饒人不是痴漢,痴漢不會饒人。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 「每日一習話」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2016年6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重要演講指出,「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才能更好把握當下,以史為鑑、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走向未來。
  • 多聞多見,借古鑑今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用先前聖賢們的言論,耐心地對你們進行啟發和開導。收集一些經典的句子並彙編成書,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使得自己見多識廣。觀察今天的世界應該學會借鑑古人的經驗教訓,歷史時連續的,沒有古代就沒有現代。
  • 借古鑑今 以文化人 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借古鑑今 以文化人 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市內外紀檢監察幹部和專家學者齊聚榮昌探討喻茂堅廉政文化
  • 《增廣賢文》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最近不知為何在許多文章、視頻中好多人經常提到《增廣賢文》一書,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強的書,今天就此句(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來聊聊,它是出自於《增廣賢文》中開篇句:「昔時賢文,誨汝諄諄。 集韻增廣,多見多聞。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 《說苑》:旨在以古鑑今的一部「諫書」
    鍾嶽文 中華書局1912《說苑》的編纂目的《說苑》是西漢劉向主持校理皇家圖書期間編成的一部歷史故事集。「言得失,陳法戒」「助觀覽,補遺闕」「非無為而作」「冀以感悟時君」等語,說明劉向編撰《說苑》旨在以古鑑今,是把它作為「諫書」來看待和使用的。《序奏》中「臣向昧死」一句,雖是古代大臣著書時為了表達對帝王的忠心和忠誠而經常使用的套話,但就其精神實質而言,這四個字頗能表達劉向編撰《說苑》一書時的心態,即「冒死進諫」。
  • 唐朝奇案「惡母誣子」離奇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毒不堪親
    當時,孝義之風流行,李傑受理了這個控告,命人將她兒子押至堂前。李傑問她兒子為何不孝順,她的兒子也只是哭哭啼啼並不替自己辯解,只說:「惹得母親生氣,情願去死,只為母親眼不見心不煩。」  李傑仔細觀察他的長相,覺得並不像奸惡不孝之人。於是就代他向那婦人求情,但那婦人卻不同意,還一定要李傑將她兒子殺死。
  • 揚州講壇預告|閻崇年:明清的士人(03/16)
    作為中國傳統「四民」(士農工商)之首的「士人」,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學術上循道,他們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士人」作為傳統社會中的一種特殊身份,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精英社會群體。代代傳至明清之際,身處在激蕩世局中的士人,有著特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明清文化繁榮的心理基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 「文倀」是個什麼鬼
    「倀」字在《說文解字》裡還是「猖狂」的意思,大概到了唐朝,就變成了鬼了。比如《北夢瑣言》說的「江河多倀鬼,往往呼人姓名,應之者必溺,乃死魂者誘之也」,是淹死鬼;《廣異記》裡有個故事:「天寶末,宣州有小兒,其居近山。每至夜,恆見一鬼引虎逐己,如是已十數度。小兒謂父母云:『鬼引虎來則必死。世人云:為虎所食,其鬼為倀。我死,為倀必矣。若虎使我,則引來村中,屯中宜設阱於要路以待,虎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