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觀的全集《淮海集箋注》中,秦觀今存的《踏莎行》一共四首,分別是:《踏莎行·郴州旅舍》、《踏莎行·曉樹啼鶯》、《踏莎行·昨日清明》和《踏莎行·冰解芳塘》
在這四首《踏莎行》中,蜚聲詞壇千年,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就是《踏莎行·郴州旅舍》這首詞了。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原詞如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在鑑賞這首詩歌的時候,還是按照「知人論詩(詞)」的方法進行,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後再進行詞作鑑賞。
秦觀其人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淮海居士」,高郵(在今江蘇省高郵市)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由於蘇軾的推薦,做過太學博士兼國史編修官一類的文職官員。
北宋後期,由於元祐、熙豐黨爭的延續,新舊兩黨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作為舊黨成員秦觀屢遭貶謫。宋哲宗紹聖元年,新黨再起,作為舊黨的蘇軾被貶滴嶺南,身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也未能倖免,受牽連也被貶官流放。
秦觀先是被貶到處州(今浙江麗水),1096年年底,秦觀因黨爭再次被貶謫,這一次從處州貶謫到了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1097年三月,也就是宋哲宗紹聖四年的三月,秦觀沿湘江水路到達郴州旅舍,這首《踏莎行》就是秦觀作於郴州貶所的。
秦觀的詞作抒情委婉,情景交融,語言精巧,含意深遠。《宋史》評價秦觀的詩詞時,用了一句「文麗而思深」,這首詞雖然是在寫貶謫的悽苦與悲涼,但整體上詞調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李清照《詞論》認為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秦觀善於在詞中用典,對仗工整精巧,甚至這貶謫的詞都是帶著悽傷和美麗的,但精麗而感傷,這又是一層境界。
《踏莎行》賞析
(一)「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作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的是一個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樓臺在茫茫的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東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
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秦觀此處寫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呢?首先這在寫法上屬於典故的運用;其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正好在秦觀貶所郴州以北的地方。
不管從寫法上來看還是從時空上來說,秦觀詞中的這三句都有象徵性的表現手法。
因為「樓臺」、「津渡」都是因情所創設的情景,可能現實中並不存在。是由詞人內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懷,無處宣洩所生出無人問津之感。
「桃花源」三字又讓人聯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詩人也正是想表達出一種逃避現實的情感。常常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後的第一反應大多數也是出世,出離。浸淫於佛道的太虛,更是如此。
秦觀稍晚的作品《寧浦書事》中就有「我豈更求榮達」的話語,甚至在秦觀從郴州貶到雷州半島的時候,秦觀的詞中「桃花源」之語更是多次出現,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觀對陶淵明式的田園隱居生活的嚮往。
由此可見,開篇三句中的「樓臺」、「津渡」、「桃源」這三個意象在秦觀筆下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寫詞人閉居郴州孤館,者也進一步印證了開篇三句是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因為詞人閉居郴州孤館,他是看不到「津渡」這一意象的。
從時間上來看,開篇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這兩句所描寫的時間是「斜陽暮」三字;從字面上看,時間怎麼又倒退到了昏昏時刻了呢?很顯然,這兩句才是秦觀筆下的實寫——詞人不堪孤館寂寞。
而開篇三句是詞人的虛構場景了,詞人這裡運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寫作手法,景為情而設。正像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那樣,如果將王國維的這句話用來評價秦觀此處的寫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
那現在在回過頭來看開篇三句就順理成章了,開篇三句中分別用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了三種曾經錯再過或在人們的想像中存在過的事物的消失,來表現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惆悵之情和對前途一片渺茫的困惑。
清代詞評家黃了翁在《蓼園詞話》中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可以說是準確地寫出了秦觀此時此刻的心理境況。
詞人此時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傷感的,因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讀來另外地聲情悽厲,感人肺腑。
這兩句又將情景拉入到了悲涼之谷底,「可堪孤館」和一個「寒」字,寫盡了詞人心中的孤苦悽涼,杜鵑啼血,本就悽涼又怎堪殘陽日暮。自古日暮是歸途,詞人或許是在感嘆自己生命將暮,因為貶謫郴州的秦觀已經快五十歲了,他或許還在感嘆仕途將暮吧。
獨在異鄉,偏聽子規,子規子規,何時子歸。詩人或許又在感嘆自己離別親人,遠離家鄉的哀愁吧。同樣的情感流露在秦觀的詩裡也能看出來,他在郴州時寫下的《題郴陽道中一古寺壁》一詩中,秦觀哀嘆「行人到此無腸斷,問爾黃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渾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風」,也是從景物的悽涼,過渡到秦觀內心的悽涼。
在後來的《寧浦書事》一詩中,秦觀也聲淚俱下的寫下了「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詞人此時聽到子規啼夜的心情是無比惆悵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鄉也是情理之中。
王國維評價這兩句:「少遊詞境最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為悽歷矣。」王國維還認為這兩句是一種「有我之境」。
就是說,這兩句在景物描寫上充滿了詞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畫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詞人人自我在,在情與景的結合上是極其自然的。
(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下片由敘實開始,過片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驛寄梅花」和「魚傳尺素」,極寫思鄉懷舊之情。「驛寄梅花」,出自《荊州記》陸凱贈給範曄的詩「折梅逢騷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寄梅」典故,還兼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含義。
「魚傳尺素」的典故出自於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魚傳尺素」指書信往來。
秦觀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根離愁而已,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又是新穎絕妙的。
「砌成此恨無重數」,說恨可以堆砌。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像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牆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了。
對此時的秦觀來說,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殷勤致意、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悽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
(四)「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詞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結鬱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
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即詞中所寫的「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人未水,又北經來陽縣,至衡陽而東流人瀟水湘江。本來是自然山川的地理形勢,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由於分別加人了「幸自」和「為誰」兩個詞語,無情的山水也好像變得有情了,仿佛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您本來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詞人又好像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低嘆自己的身世:正值建功立業的年紀,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人一場政治鬥爭的濮渦中去呢?
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
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
曲終闋盡,餘弦更興
秦觀的《踏莎行》,就全篇而言,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結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都採用了象徵性的表現手法;「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三句,是借用典故來抒發情感。
而從現實的景物正面抒寫詞人貶謫的心路歷程和情感的,只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特別讚賞這兩句,因為這兩句完全符合他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詩詞鑑賞標準。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得隱晦而又曲折,郴水繞過郴山,奔向北方的瀟湘,春寒料峭的時節依然可以看到秦觀無言問蒼天的情景。是啊,那流水是為誰去往瀟湘,又是為誰繞過青山呢?
秦觀,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四人,都出於蘇軾門下,並稱「蘇門四學士」,而在蘇軾的眼中,他最欣賞的就是秦觀。秦觀去世後,蘇軾曾將秦觀的這兩句書寫在扇子上,並長嘆:「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總結
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在寫法上,是寫實、寫虛和象徵的多種寫作手法的完美運用,才構成了這首詞悽迷幽怨、含蘊深厚的藝術特色,使得這首詞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可以說,詞中句句精彩,各有特色,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和「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幾句集中表現了秦觀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悽涼心境。
詞人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貶謫放逐的悽涼處境;而詞中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又開拓了詞的意境,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正是因為諸多的藝術成就,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