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位於歐洲西北部,國土面積約為4.2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1600多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之一,屬於典型的歐洲小國,卻是世界農業大國。
從世界農業的視野來看,荷蘭是農產品淨出口額的「世界冠軍」,是多項世界農業「金牌」得主——農產品出口率世界第一、土地生產率世界第一、設施農業世界一流,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蹟」。
01、家庭農場助力荷蘭農業發展
荷蘭農業以家庭農場為主要經營載體。農場的高標準和高要求也是荷蘭農業發達的關鍵所在。
1.專業化
按照家庭農場農產品生產的範圍,荷蘭家庭農場可以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業型家庭農場,指專門生產某一類農產品的家庭農場,具體可分為大田種植業家庭農場、園藝業家庭農場、畜禽養殖業家庭農場。第二類是混合型家庭農場,指兼營大田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且經營規模不大的家庭農場。
目前,荷蘭專業型家庭農場的比重超過了90%。生產高度專業化是荷蘭家庭農場的一個突出且重要的特點,這是荷蘭農業生產率高、競爭力強的重要原因。
家庭農場中專業化程度最高以及分工最深、最細的,是園藝業家庭農場。比如,按照種植地點,園藝業家庭農場分為溫室園藝業家庭農場和露地園藝業家庭農場;按照種植園藝種類,園藝業家庭農場可細分為花卉家庭農場、蔬菜家庭農場、盆栽植物家庭農場、苗圃植物家庭農場等。
大田種植業和畜禽養殖業家庭農場的專業化也非常明顯。例如,在馬鈴薯種植家庭農場中,有些家庭農場專門種植食用馬鈴薯,有些專門種植種用馬鈴薯,有些專門種植工業用馬鈴薯。
2.一體化
荷蘭家庭農場的組織化經營主要表現為「合作社一體化產業鏈組織模式」,這是荷蘭農業和家庭農場快速發展、獲得強大競爭力的重要組織基礎。在這種產業鏈組織模式中,家庭農場、合作社和公司三者組成了以股權為紐帶的產業鏈一體化利益共同體。
家庭農場是這種組織模式的基礎,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合作社是這種組織模式的核心和主導,是家庭農場主以自願自發方式組成的商業自治組織,它不以營利為目標,其存在價值是全力保障社員家庭農場的經濟利益。公司的作用是收購、加工和銷售家庭農場所生產的農產品,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3.多元化
荷蘭家庭農場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家庭農場所生產農產品的銷售收入,這是主要收入來源;二是家庭農場加入合作社一體化產業鏈組織模式所獲得的收益,主要包括現金分紅、債券分紅和債券利息等,這是家庭農場收入實現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
與此同時,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服務部門的大規模崛起,也為農場主及家庭成員提供了大量可供選擇的非農就業機會,為家庭農場降低經營風險提供了渠道。
4.訂單化
荷蘭農業採用合同/契約農業,即籤約規定收購農產品的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使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
訂單化農業使農產品在生產之前就有了銷路,並規避了市場波動和其它風險。
5.產業化
荷蘭農業對農產品採用大進大出、深度加工增值模式:大進指大量進口初級農產品;大出指將荷蘭自己的農產品及國外進口的初級農產品進一步深度加工,增加其附加值,然後再出口創匯,使經營效益不斷提高。
02、是什麼在支撐荷蘭農業的發展?
1.健全的農業法規
從土地使用權轉讓、土地買賣到農業用地保護及規劃開發,都有著法律法規作為依據,這使得農場主有著很強的法律意識和適應現代農業的職業素養,促進了荷蘭家庭農場的持續穩定發展。
在荷蘭,如果需要租賃國有土地(特別是圩田)有著嚴格的條件:(1)農場主年齡不能太大,(2)農場主必須接受過農業教育,(3)農場主必須有務農經驗,(4)農場主必須有一定資金。
2.OVO三位一體
荷蘭農業的發達離不了其科技的發展,荷蘭的全國教育和研究經費佔到國家總預算的19.1%,遠高於其他部門,而農業科研為重中之重。
農業在荷蘭被當作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對待,採用「OVO三位一體」模式,即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三位一體,三者協同發展,有效整合資源。
3.可持續發展理念
荷蘭因其土地資源有限,更注重生態化發展,有著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及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質量標準及檢驗標準,如控制化肥、農藥等使用,加強廄肥無害化處理,鼓勵建立可持續的農業生產體系,從事綠色農業經濟活動等等。
4.普惠的金融體系
除了教育、技術及法律的支持,荷蘭對農業還有普惠的金融體系,有著結構完善的農業貸款機構與數量龐大的農業貸款擔保基金、農業發展和改組基金。在荷蘭從事農業是常態,想做大做好,國家也會在各方面大力支持。
本文轉自:今日頭條號「天下星農」、騰訊網
中國鄉村之聲轉載編輯:白晨//責編:楊瀅//監製: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