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學術驅動北美大學制度改革

2020-12-25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高等教育中,教學質量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交流的深度決定著學生掌握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寬度。為了提高教學的層次和質量,教學學術這一概念在北美高等教育中應運而生,並促發高等教育學術職稱制度性改革。正因為如此,師生的交流與探究已經成為美國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之一。

教學學術是教師在佔有系統性知識的基礎上,為解決教和學的問題,開展反思性實踐研究,將研究結果公開交流,在同行評價和繼續建構的基礎上實現教和學知識共享的學術性活動。這項活動在北美大學十分流行,甚至驅動著大學教學制度的改革。

改革職稱晉升制度

更新教學型職稱系列和標準

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曾發布一份報告,指出改革職稱制度的重要內容應該是在終身教職中增加教學學術的要求。加拿大安大略省也曾在一份報告中呼籲,增設教學型終身教職,激勵大學教師投身教學學術。因此,北美大學開始在職稱系列中增加教學型教授,以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學麥克麥斯特大學為例,在2006年至2007年全校還沒有教學型教職,2017年這一職稱的比例已經超過10%。

從教學型職稱的待遇來看,工資稍低於教學研究型系列。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為例,2014年的教學型教授人均待遇是7.7萬美元左右,介於教學研究型教授的9.3萬美元和副教授的6.9萬美元之間。再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學院和大學教授協會發布的數據,教學型教授的待遇與教學研究型教授的待遇年均差距在1萬美元左右。

從社會認可度來看,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增設教學型職稱有利於教師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聲譽、展示教學天賦,對學校、院系和學生來說都有積極的意義。

就職稱晉升標準來看,教學型職稱的晉升主要考察大學教師4個方面的成就,包括教育領導力,主要考察教師在教育領域的獨特貢獻和教學學術產出;教學的數量和質量,數量主要通過教學的課程數、指導學生的數量、參加各種教學會議、培訓的數量等加以體現,質量主要表現為課程教材、學生成績評定、教學諮詢與指導、專業發展以及教學獎勵等;對教學學術共同體的貢獻,包括在教學諮詢、教學研討等多種形式中貢獻教學研究的前沿知識;與此同時,教學研究型在職稱晉升時同樣增加了教學學術的要求,從學術上看,要展示教學的創新性、教學研究和教育領導力,即教學學術上的聲譽,在教學上,要求教師展示教學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對課程的把握、對課程教學知識的把握與發展、指導學生的學術性發展等。

融合教師專業發展制度

助力教學學術能力提升

美國密西根大學學者施拉姆和艾倫多夫一項針對加拿大和美國大學的調查顯示,有47%的博士在高校應聘時被問及是否從事過教學學術。為了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北美的大學紛紛在培養方案中增加了教學學術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四種模式——設立教學學術研究項目,從美國來看,有超過30%的博士生獲得了教學學術研究項目資助;開展教學學術資格證書培訓,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如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學學術資格證書只需5天時間,而範德比特大學的資格證書培訓則長達一個學期;採用課程式,分為融合式和必修式,前者是在必修課程之外增設的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後者是將教學學術納入培養體系中,是學生獲得從教資格的必修課程;引入實習,具體形式包括在研究生助教制度中引入教學學術,或是設立教學學術的實習項目。

其次,在北美教師發展手冊中,教學學術能力也是一項基本要求。為了發展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培訓工作成為首要之舉,例如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開設的「教學學者資格項目」,一般持續三個學期,要求在提交一份教學法的文獻研究、一份教學理念的文章和一項學術性教學課程並遞交反思性報告後,方能獲得證書。開展培訓的同時,北美的很多大學也紛紛增加了資源投入,設立教學學術研究項目,如美國密西根大學先後設立了教學發展基金、探究學生學習項目、課程專業發展基金等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學術,此外還舉辦各種教學研討、諮詢會,促進跨學科、跨校、跨年齡的教師之間增加教學學術交流,為構建教學學術的共同體打下了基礎。

強化教學學術獎勵制度

保障卓越教學的開展

在培養卓越教師方面,加大教學的資源型支持、增強教學學術獎勵已成為北美大學普遍共識。從北美的經驗來看,針對教學學術的獎勵具有三個特徵。首先,獎勵的主體和層次是多樣化的,既有政府設立的獎勵,同時也有社會性組織設立的獎勵,以及高校內部設立的各種獎勵。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為例,教學獎勵包括國家教育支持和發展委員會的「美國年度教授獎」、維吉尼亞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優秀大學教師獎,另外還有大學教務長辦公室設立的全校性教學獎勵、校友理事會教學獎等。此外,很多基層組織也設立了教學獎,如醫學院設立的醫學教學獎等。

與此同時,教學獎勵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既包括物質獎勵,同時還包括聲譽和社會地位等。在物質獎勵方面,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全校性的教學獎勵額度是2000美元,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務長向終身教授頒發的旨在表彰本科教學卓越的卡瓦雷斯優秀教學教授獎勵則高達2.5萬美元。此外,教學獎勵還包括頒發獎章、開設專場宴會、接受領導人接見等榮譽。以美國年度教授獎為例,獲得該獎的教師不僅可以獲得5000美元的獎勵,還有一次免費的華盛頓之旅,接受國家領導人接見並共同享受午餐,並登上美國年度教授的網站。

教學學術對於平衡大學教學和科研的關係、提升大學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從北美的經驗來看,教學學術已經成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及其待遇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見,學術應該是多元的。高校不應該僅僅發展和鼓勵發現的學術,同時需要重視教學的學術,並將其作為高校教師的基本工作內容。為了保障教學的積極改革和創新,從宏觀層面上,需要制定高校教師多元發展和評價的政策,加大對教學學術的獎勵和資助力度,鼓勵高校教師發展教學學術能力;從高校的層面來看,需要將教學學術融入未來大學教師的培養,新教師培訓,教師的晉升、評價、培訓等多個環節,創造有利於教學發展的校園環境和學術文化。

(作者單位分別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1月05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上海大學英語改革教學定位 從基礎英語到學術英語
    中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馮悅)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上海市教委日前發出通知,要求上海市部分高校從今年秋季開始,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有可能在未來淡出上海高校。  上海市教委發出通知,要求上海市部分高校從今年秋季開始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 學術爭鳴|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路——訪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常輝教授
    應該說,我們的校本改革是在《要求》、《指南》這樣的教育部文件的指導下進行的,但我們也仔細研讀和借鑑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的核心思想和香港考評局的一些做法。我們首先在國家的各類教學要求文件的框架下,對在校生和畢業生做一些調查和分析,然後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和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解和判斷來制定我們自己的教學改革方案。十年來的教學改革是個不斷摸索和不斷改善的過程。
  • 中南大學推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
    中南大學推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 2018-05-21 來源:中南大學   堅持師德為先,夯實信念築師魂。加強師德評價組織和制度建設,設立師德風尚委員會、學風建設領導小組,制定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關於加強和改進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等,規範教師教學和學術行為。豐富師德考核評價形式,在教師招聘、年度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積極培育和推廣師德師風典型,緊扣「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先進師德評選,挖掘、培育和推廣優秀師德典型。
  • 外研社全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舉行
    文秋芳教授在主旨報告中首先回顧了自去年外研社召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並提出「以輸出為驅動假設」以來,高校外語教師們對這一假設所進行的教學實踐與創新。
  • 大學內部管理制度改革與創新研究——基於國際比較的視野
    在《教育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1項,一般課題2項,省部級重大、重點課題5項。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一等獎各1項。該成果運用國際比較的視野圍繞大學內部治理制度展開,以戰略管理理論、績效管理理論、激勵理論等為理論依據,力求通過大學內部治理制度問題研究,系統地分析研究國外大學的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學術組織運行機制、教學質量保障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學生事務管理制度、章程保障制度和內部監督制度等要素。
  • 以「學生為中心」 的大學教學評價改革
    教學工作是大學最根本的基礎性工作。教學評價既讓人了解教學現狀,又對進一步教學改革起導向作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教學評價理念可以為當前教學評價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導思路,引導我們將教學評價的出發點落實於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充分發揮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的功能。
  • 大學內部教學改革教師參與度調查研究
    摘 要:通過選取北京高校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構建大學內部教學改革教師參與維度並進行實證調查,發現存在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主體性不足、參與層次處於形式化階段以及參與過程缺乏保障等問題,據此提出完善師德標準、崗位考核及聘任制度確保教師參與制度化,落實教師教學改革參與層次,推進教師參與縱深化,優化教師參與組織
  • 趙炬明 高筱卉 |《賦能教師:大學教學學術與教師發展——美國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之七》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學改革;大學教學學術;大學教師發展;特徵教學法本文是美國以學生為中心本科教學改革(SC改革)研究的第七篇。本文和下一篇論文一起集中討論如何支持教師開展SC改革的問題。這包括兩類問題,一類是培育教師教學改革能力的問題,一類是建立相應組織管理制度以激勵支持教師改革的問題。
  • 高耀明 | 績效評價制度與大學教學發展
    1996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率先建立了公立高等教育績效資助制度,經過20年的探索,在運用績效資助推動高校教學發展上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本文簡要回顧了南卡羅來納州公立高等教育績效資助制度的發展,分析了這一制度的特色,希望能為完善我國大學績效評價制度建設,推進大學的教學發展提供若干啟示。
  •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建設管理系人事制度改革正式啟動
    記者 張 宇 攝  系學術委員會主任聶建國院士發言表示全力支持土木工程系、建設管理系的人事制度改革。他提出,土木工程和建設管理學科的發展要服務國家需求,希望青年教師要獨立思考,潛心做高水平研究,出有特色、有影響力、有品牌的高質成果,引領學科發展。
  • 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關注每個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
    原標題: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關注每個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 田實 攝   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以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潛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需求,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正是教學管理改革的核心。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在大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普及的過程中,高校在教學和管理制度方面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漸漸顯示出一定的欠缺。
  • 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師德為先
    本網訊(記者 陸陽)9月2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考核評價改革的方向以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為基本要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教師,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
  •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類型化特徵
    (一)實踐取向型 大學教師教學學術能力的實踐取向集中體現在對教學的實踐過程和實踐價值的認同。具體表現為教學中的實踐性能力而非教學過程之外的理論概括或抽象能力,其價值選擇傾向於「上出讓學生喜歡的漂亮的課」的教育實踐價值而不是發表論文的學術價值。
  • 臺灣地區公立高校的教師薪酬制度改革
    為提升高等教育的競爭力,臺灣政府當局積極朝「邁向國際,學術輸出」的方向發展,提出並實施大學評價(系所評價、學科評價)、「邁向頂尖大學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等,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國際學生來臺就讀,並要求大學對教師的教學、研究、服務等方面進行評價,建立教師及系(所)的退出機制等,以提升大學的總體品質,追求世界級研究與教學。
  • 大學英語考試改革路在何方
    今年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制度實施30周年。四、六級考試的誕生和實施對於推動中國英語教學和提高大學生英語水平曾起到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進步,其弊端亦初步顯現,如造成部分大學生「高分低能」,也使得大學英語走向「填鴨式教學」。
  • 臺灣高校的教師晉升制度及其改革趨勢
    1997年3月,《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修正頒布後,臺灣明確規定了高校各職級教師在學歷學位、資歷等方面的基本條件,同時要求高校教師晉升必須有相應的專著出版、在海內外知名的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達到一定要求的學術論文,並經教育管理部門審查合格,才能申請職稱晉升;在必要條件下,教育管理部門可授權高校自主進行審查。多元權力主體互動及近年來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促使臺灣高校開始對教師晉升制度進行改革。
  • 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
    《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現就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導意見。考核評價政策是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的「指揮棒」,對於新時期高校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堅持正確科研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開展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影響。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緊迫任務。  (二)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改革。
  • 北京大學教師聘任和職務晉升制度改革方案
    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是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增強事業單位活力的重要措施。在2003年元月底的學校寒假工作研討會上,校領導班子根據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和近期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結合國家人事部的文件精神,對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入研討,就學校師資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致意見。學校認為,創建一流大學的關鍵是人才,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的關鍵是科學合理的人事制度。
  • 完善評價制度 營造良好學術生態
    為此,國家相繼出臺《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旨在構建多元主體參與、多維尺度協調、共性與個性並存的分類評價體系,逐漸由重數量、重過程向重質量、重結果轉變,從而營造包容性的學術生態,激發學術主體主觀能動性,提升學術研究質量。
  • 首屆中國國家制度研究高峰論壇暨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學術...
    10月31日,首屆中國國家制度研究高峰論壇暨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舉行了浙江大學北京研究院、國家制度研究院揭牌,學術委員會成立暨顧問、委員聘任,北京浙江大學校友會與浙江大學北京研究院籤約,「啟邦」基金捐贈啟動並迎來首筆捐贈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