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關注每個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
不同學院的學生在為參加第6屆機器人大賽做準備。 田實 攝
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以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潛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需求,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正是教學管理改革的核心。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在大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普及的過程中,高校在教學和管理制度方面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漸漸顯示出一定的欠缺。高等教育該以何為本,成為大學的管理者們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事實上,這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不僅存在於北京科技大學管理者的思考裡,也貫穿於他們的教學管理實踐中。近年來,北科大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需求為教學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標,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機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打破轉專業門檻
在機械學院副院長夏德宏的辦公桌上,有一個用雪糕棒做成的筆筒。筆筒的製作者是機械學院工業設計1302班學生傅偉,她原本是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高考的時候覺得自己計算機編程的水平還不錯,她就選擇了計算機專業。然而等進了大學,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有一天,她經過機械學院,樓下正在進行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設計展。「看著這些設計展覽,當時就覺得我的興趣和天賦都在這上面,知道以後自己的職業就是這條路了。」傅偉說。
當轉專業這個念頭冒出來之後,她就向學校提交了申請,說明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沒想到很快就獲得了批准。「轉專業之後,雖然課程和作業都很多,常常忙得焦頭爛額,但是因為自己喜歡,心裡一點都不覺得累。」傅偉為了表示對夏院長的感謝,送了他這個筆筒。
而對於夏德宏來說,這個筆筒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醒:「為學生服務,就是以學生為本。滿足學生的興趣,這對他們今後發展的作用不可估量。」
不限制轉專業人數比例,不要求成績排名,不設跨類轉專業限制,大一、大二各有一次轉專業機會。傅偉只是北科大2010年出臺轉專業政策後的眾多受惠者之一。
北科大校長助理、教務處處長薛慶國介紹說:「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以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優勢和潛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需求,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正是我們教學管理改革的核心。」
有一句話薛慶國常常掛在嘴邊:「雖然學校的辦學資源有限,不可能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學上自己最喜歡的專業,但是我們可以做到讓學生不去學他最討厭的專業。」
近年來,北科大轉專業的人數不斷增加。能夠重新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這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也是不小的促進。2011年,當外語學院的學生石慧向薛慶國提出要轉冶金專業時,他還有些擔心這個跨文理科轉專業的學生學習會有些吃力,於是建議石慧考慮降一級。石慧說想挑戰一下自己,看能不能用一年時間把大一的課程補完。如今,她不僅將與同學們一起畢業,還作為成績優異的學生獲得了去比利時大學交流的名額。
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工程師學院、理科實驗班、黃昆班……北科大積極探索學術型拔尖人才、國際化創新人才、工程研究及應用型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來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需求,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
為培養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的學術型拔尖創新人才,2007年北科大開設理科實驗班,依託優勢學科,強化理科基礎。聘請院士、長江學者、知名教授等開設學術前沿課程或做專題報告,制定本科生直接攻讀博士研究生政策等。在後期,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學習,綜合排名在前50%的學生可自主選擇指導教師直接攻讀博士學位,進入導師的專業實驗室參加科研活動。以2008級學生為例,選擇直接攻讀博士研究生的學生有21人,佔學生總數的近40%。
材料物理系2010班學生田耀森,是個聽到「量子物理」這四個字眼睛都會發光的物理迷。在理科實驗班,他得到了一片適合自己成長的沃土,「我們從大二就開始做本科生科技創新。從學生到科研工作者這種角色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把我們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做科研要讀很多文獻,英文閱讀、論文寫作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體會到有兩個方面的提升,一個是我們的學術能力,一個是我們與人溝通的軟實力」。
2010年,作為首批入選「卓越計劃」的試點高校,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了高等工程師學院,選擇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採礦工程等4個傳統優勢專業進行試點,並推出了「強基礎、寬專業、強實踐、懂管理、重創新、國際化」這一全國領先的培養模式。
為了讓學生真正熱愛工程,在工程中受益,學院下功夫規劃各種實踐活動,在大型鋼鐵企業及科研院所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學生的校外導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科研意識明顯增強,效果顯著,這一培養模式也得到合作企業的認可。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張欣欣說:「為國家鋼鐵工業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和行業領軍人物,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工作理念。如何服務學生、滿足學生的需求,在培養過程中有增值的效果?我們在教育中也需要有服務型的思維模式。」
北科大還將科技創新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校開拓了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海(境)內外交流、修讀第二(輔修)專業、本科生選修研究生課程等多種途徑,讓學生得以拓展成長空間,加強實踐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
以制度的轉變促進觀念的轉變
在北科大,無論是管理制度還是教學模式的改革,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談起改革的過程,薛慶國說也並非一帆風順:「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說起這個理念大家都不會有異議,但是真正做到這一點還是很難的,真正到改的時候總會遇到觀念的衝突。」
比如說轉專業,一般學校會首先限制轉出的人數。因為大家會考慮到,如果某個專業的學生都轉出了,老師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就應該來反思,這個想法是以學生為本還是以老師為本?」薛慶國說。去年底,學校還出臺了專業調整政策,對專業每年進行評估。評估的三個依據:第一是招生錄取時的調劑志願率;第二是一年後申請轉出的指標;第三是學生畢業以後的籤約率。「如果這三個指標都不好的幾個專業,我們會考慮停辦。」薛慶國說。
在團委組織的社會實踐中,去年全校有358支學生團隊、3341名學生參與了社會實踐,而調進來進行團隊指導的老師就有189位。無論是社會實踐、科技競賽,還是本科生導師制,教師們對教學的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這些制度的轉變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們觀念的轉變,從教風到學風,形成了良性循環。■通訊員 鍾華 陳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