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差異的基礎教育學校變革探究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要:學生差異有著重要的教育意蘊:在教育理念上,要尊重學生差異;在教學過程與方法上,要利用學生差異;在教育目標上,要促進學生的差異化發展。當前基於學生差異的學校變革,還屬局部的、自發的嘗試;變革尚未在文化、組織層面發生;缺乏有效的制度設計應對學生學力差異,缺乏對學生多元智能差異的關注等。針對學生學力差異、兼容學生差異化發展需求、促進學校多樣化發展的教育制度變革才能更好地確保教育領域裡對學生差異的關注落實到位。

關鍵詞:學生差異;學校變革;分層教學;學分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這一文件指明了學校教育變革的方向在於尊重和適應學生發展的差異。本文試圖對當前關注學生差異的學校變革實踐做一番梳理與總結,以期為教育變革能夠更好地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提供若干建議。

學生差異的涵義演變

學生差異的涵義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最初,學生差異主要指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而學習能力差異又可歸結為智商高低差異。其後,20世紀50-60年代,隨著結構主義心理學的興起,人們認識到個體的智力差異不是先天的,而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與建構起來的。第三階段,20世紀80-90年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被引入並被廣泛學習,教育者認識到智能是多元的,而非一種單一能力。第四階段,伴隨著社會公平和個體權利的高揚,人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的差異不僅僅是遺傳素質與智力結構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家庭環境及同伴群體等社會環境給予的文化差異。

基於學生差異的變革探索

目前,教育理論界與實踐界就學生差異逐漸達成了共識:在教育理念上,尊重學生差異,適應學生差異;在教學過程與方法上,利用學生差異;在教育目標上,促進學生的差異化發展。

其一,尊重學生差異。學生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是人類社會與教育世界的一種客觀存在,差異即潛能。每個學生獨特的遺傳素養、心理特徵、文化背景、生活環境,造就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思維品質、興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等各不相同。學生是動態、成長的個體,發展的速度也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不需要抹平,而是要尊重、接納、欣賞。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尊重學生差異、欣賞學生差異的意識進一步明顯。

其二,利用學生差異。實施差異教學被認為是達至教育公平的必然選擇。[1]近年來,學生差異更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而非教學的負擔或障礙。要利用學生差異創造教育機會,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隨著教育理論的發展與新課改的推進,我國教育者普遍意識到可採用合作學習來利用學生差異以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班級層面進行了一系列關注學生差異的教學改革,主要形式是小組合作學習。20世紀80年代以同質學習小組為主;而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王坦、盛力群等人進行實驗研究與推廣的異質小組合作學習取得的成就最引人矚目。小組合作學習合理利用學生的差異,形成互補的學習集體,提升了課堂中學生個體的參與度和互動性,課堂活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另外,教師也開展了針對學生差異的差異化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索。最常見的做法是分層教學,依據學生認知發展層次,進行教學目標分層和作業分層。差異化教學使得教師可以適度照顧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進度,但是差異化教學還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策略,還遠未成為針對性教學。

其三,促進學生差異化發展。重視學生差異的學校,追求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創造性,讓每個學生充分實現個人獨特的潛能。學校教育要拓展讓學生成功的領域。促進學生差異化發展,目前主要是通過課程的多樣性與可選擇性實現的。在新課改的推動下,一些學校日益重視校本課程的構建,嘗試進行校本課程改革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從1997年開始,我國部分地區的學校如上海大同中學、浙江南潯中學、廣東廣州七中、杭州寧軍中學等,陸續開始嘗試學分制。此階段的學分制主要被作為鼓勵學生發展特長的管理工具,尚非完全意義上的學分制。進入21世紀,出現了針對學生學習基礎的「學科分層教學」探索,並且出現了打破國家課程限制、在全校範圍內實現課程重構、走班上課的完全學分制的個別學校實踐探索。另外,學生差異化發展需要考試制度賦予空間,當前新高考給予學生選擇某些考試科目的自由,使得關注學生差異的學校變革成為可能。新高考改革方案給予學生選擇部分考試科目的選擇權,這看似微小有限的選擇權,卻將會對基礎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為促進學生差異化發展創造契機。

基於學生差異的學校變革存在的問題

以上基於學生差異進行的學校變革是有益的,但總體來看,還屬學校自發探索行為,多停留於教學或課程的單項改革,難以對整個學校系統產生觸動,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教育制度的設計整體上尚缺乏對學生差異的關注及對差異化發展的支持,這些嘗試很容易被制度傾軋。

1.缺乏有效的制度設計應對學力差異

雖然學校變革者對於學生學力差異倍加關注,學生在學習動機、態度、方式、風格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也被研究者一一揭示出來,但目前學校尚無有效制度應對學生由於學習基礎與速度不同而帶來的學力差異。學校教學制度依然建立在這個假設上:假定所有同齡學生都具有相同的學習基礎,邁著同樣節奏的學習步伐。這導致教師對於學生學業差異過大往往無計可施。實際上,同處一班的學生之間的學習基礎可能相差二至四個學年。學科分層走班雖能部分緩解這一問題,但卻無法有效解決學業落後問題。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學校學習成績中早期出現的個別差異(前三年)在以後多年的學校學習中往往始終存在,甚至有所增大。」如此,學生在起始年級存在的學業差異往往被學校系統放大,造成學生發展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更弱。

學業落後的學生往往依靠家長投入、校外培訓來克服困難,而學業優秀的學生在某些領域深入學習的願望大部分也需依靠校外培訓來實現。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但卻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忽視學生差異的學校教育制度,不僅導致學校培養人才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學校教育質量極大地依賴於家長所處的社會文化階層,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2.缺乏對學生多元智能差異的關注

加德納批判現代學校教育只關注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數理邏輯能力的培養,這一問題在中國學校教育中也極為突出。考試評價制度對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發達的學生更為有利,而那些在數理邏輯和語言能力方面有欠缺的學生在學業競爭中往往被迫成為失敗者。

針對學生的智能結構差異,中國學校常見的做法是開設體、美等特長班。在某些普通學校,特長班倍受重視,成為學校提高升學率的「殺手鐧」。「特長教育」多服務於應試教育的短期需要,而非真正源於興趣。學生往往文化基礎薄弱,特長學習也不甚紮實。

雖然中小學教師對於多元智能理論並不陌生,但它尚未對中國學校變革產生切實影響。低年齡學段,似乎對實施多元智能理念更感興趣;及至初、高中階段,學生差異加大,多元智能理念反而難以實施。

3.社會差異尚未進入變革者視野

當前進入學校變革者視野的學生差異還主要是學力差異,社會階層、民族、性別等社會文化差異還未進入學校變革者視野。多元文化是打在學生身上的社會標記,這些社會差異比個性差異更為重要。在教育資源無法支持每一個學生都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時,向弱勢群體實施傾斜分配也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在中國,教育思想和政策雖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但是「全體學生」的共同性淹沒了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也掩飾了學生的性別、民族、身體狀況等所造成的社會文化差異。教師普遍認為,「一碗水端平」就是實踐了教育公平的要求。公平更多地被認為是對所有學生完全相同,而非補償式地差異對待。學校對學生家庭所屬的社會階層、民族、地域等所帶來的文化差異尚不敏感,也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來幫助文化差異的學生適應學校文化。

另外,階層差異、城鄉差異使得學校變革的成效有限。許多發達地區的城市學校變革由教學逐步走向了課程,而農村學校則變化甚微。個別實施學分制走班上課學校,成為教育改革的弄潮兒,然而在數量上還屬鳳毛麟角。這些學校要麼教育資源豐厚、教學質量高,要麼是一些私立的、面向所謂高端人群的國際學校。總而言之,這些變革多在城市地區的精英學校發生,還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關注學生差異的制度變革: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校

關注學生差異的學校變革,須得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管理模式、評價方式上實現突破,真正落實教育的個性化、人本化。關注學生差異的學校變革,必須從自發的關注學業落後學生發展至自覺地為所有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教學資源以及建構起適應學生能力結構、興趣愛好的課程與評價制度上;從局部有限變革,走向更大範圍內的整體學校變革。因此,學校變革離不開學校教育制度變革的支持。

1.制度設計要針對學生的學力差異

筆者認為,對班級授課制度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完善,有利於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實。教育制度設計的當務之急,是有效應對學生的學力差異。教育政策制定者要引導學校和教師關注學業落後學生,不僅要考察學校的優秀率,還要考察其合格率,並將學校針對學生差異開展的教育措施納入考核、督導範圍;改變「生源決定論」,評價學校不僅要看到學生學習結果的差異,也要看到學習過程的差異;不僅要評價學校學生的學習表現,還要結合學校學生家庭的社會階層進行分析。比如,美國的新藍帶學校計劃,就要求獲獎學校中必須有三分之一的低收入階層學校。所謂低收入階層學校是指,它的學生中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學生因貧困而享有免費午餐保障的學校。始於2011年的上海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評價指標,率先在義務教育階段進行學業質量的全面檢測,將學生社會經濟背景對學業成績的影響納入考核指標中。分析家庭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指數,無疑具有借鑑意義。

政策制定者還應該提供專項資金用於給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落後學生提供額外的學業輔導。政府對於義務教育投入的經費不應僅用於基礎設施與設備更新,還應該將更多經費直接用在學生身上,尤其是學業落後的學生。拿出一部分專項經費資助教師對學業落後學生開展課外輔導、周末輔導及假期輔導,及早幹預,防止學業失敗。

教育制度設計要將保障教育公平與提升教育質量結合起來,支持每個學生在個人優勢智能領域做到卓越,而且要保持學生差異化發展的連續性、可持續性,小、中、高各個學段進行貫通綜合設計。可以在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做得較好的發達地區選點開設一些教育實驗區,嘗試在數學、語言、人文與社會、科學四大核心領域,整合學校資源,遴選優秀師資,引導從小在某方面展露天資的學生在相應領域加快學習節奏、加深學習內容。當然,這樣做並不需要把這些學生全部集中到一個重點學校學習,而是讓這些學生融入普通學校,僅在少數課堂才需離開所在學校,這有利於優秀學生發揮對其他學生的引領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融入式」英才教育比「隔離式」英才教育更符合教育公平要求,淡化了重點學校所產生的不利社會影響。條件成熟後,可以從省、國家層面進行統籌安排,綜合設計,吸收借鑑發達國家英才教育經驗,在四大領域培訓優秀師資和開發課程,並逐漸擴展到藝術、技術等其他學習領域。

2.制度設計要兼容學生的差異化發展需求

滿足學生的差異化發展需要,需要建立更為民主、靈活多樣的課程供給體系,「以學習者為中心」來設置課程,讓「課程來適應學生而非讓學生適應課程」。從當前國內外教育實踐來看,完全學分制是中學階段促進學生差異化發展的好做法。當然,其實施成功的關鍵是學校能否提供足夠有質量的課程資源與良好的師資保障。要實現選課制,在夯實國家課程的同時,還需要促進課程平等,賦予藝術、體育、職業等課程與學術性課程同樣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否學術性課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能否在擅長的領域達到質量優異。

考試考核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留出彈性空間,「不拘一格選人才」。考試要考學生的優勢與潛能,考其長,用其優;而非考其短,用其劣。在保證核心科目及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必須鼓勵學生用擅長的科目迎接考試。

3.制度設計要鼓勵學校差異化發展

要實現學生的差異化發展,首先要實現學校的差異化發展。有特色的學校,才能包容有特色的學生。然而,當前學校同質化發展嚴重,千校一面,所謂學校特色其實差異不大,不過是同一塊布上的不同花紋而已。

在義務教育階段,應鼓勵學校在尊重學生興趣、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辦出特色。學校特色其實是在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上,依託學校的歷史傳統、師資優勢、獨特資源等在學生某種素質培養方面比較突出。同一學校的不同學科的發展不是齊頭並進的平均式發展,而是差異化發展。這種差異化發展有利於學校通過某種優勢,以點帶面,促進其他方面發展,於學生發展大有裨益。特色並非是「一招鮮」的項目或活動,而必須紮根於學校文化,體現為學生在某一學習領域的能力或素養得到持續的培養與增長。學校特色不應只是面向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而應向所有學生開放。

在高中,針對學生更強的差異化發展需求,高中學校在大眾化、普及化的同時,應該更加多樣化。英國的現代中學、美國的科技中學、磁石學校、特許學校等都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案例,在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保障學生的課程選擇權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中國高中教育如不能突破比拼升學率的同質化、單一化發展模式,必然會緊緊地鉗制住其培養人才的競爭力與創造性。應改革高中評價方式,充分發揮每所高中的主體性與積極性,鼓勵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追求自我定位與特色發展,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前提下,在相應的特色領域凝聚力量,提高培養人的質量。學生在選擇高中時,也要考慮個人未來的就業意願,選擇與自身特長及就業意願相匹配的高中。當然,高中多樣化發展要求賦予高中更多的辦學自主權,改革中考選拔方式。

「教育中,沒有什麼比相同更加不平等」「試圖使所有學生相同,那即是與天性作戰」,與天性作戰的教育註定失敗。[2]教育服務於國家利益的最好方式,就是與天性合作,通過適應學生差異、促進學生自由學習來實現個人潛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就是針對每個孩子的發展需要提供「量體裁衣」的教育。(作者:程紅豔 周金山,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道德教育研究所)

參考文獻:

[1]史亞娟,華國棟. 論差異教學與教育公平[J]. 教育研究. 2007(01): 36-40.

[2]內爾·諾丁斯著.侯晶晶譯,當學校改革走入誤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21

本文系華中師範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項目《教育現代化進程下學校變革的倫理追求與實踐路徑》(項目編號:CCNU15Z02006)研究成果

《北京教育》雜誌普教版

相關焦點

  • 基於核心素養,推進學校變革
    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大突破,是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框架基礎上,通過反思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凝練了各學科核心素養。這一做法旨在解決當前基礎教育目標體系內存在的脫節問題。我國基礎教育總體育人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但由於這一目標缺乏明確界定和系統闡述,難以在學校層面進一步具體和細化。
  • 聚焦育人方式變革 發展優質基礎教育
    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在南京舉行聚焦育人方式變革 發展優質基礎教育本報訊(記者 潘玉嬌 見習記者 萬娟)12月5日至6日,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33次學術年會在南京舉行。會議以「發展中國特色優質基礎教育:聚焦育人方式變革」為主題,強調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成果獎推廣「兩個重點」,服務宏觀(國家)、中觀(地方)和微觀(學校)「三大主體」。
  • 成都初中學校的新思考與新變革
    一方面,學校要真正提升教師整體的專業化水平、關注學校自身的內涵發展,學校要拿課程、拿專業來說話;另一方面,均衡分班加速了選課走班、差異教育等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方式在學校的普及和落地,從而實實在在地提升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
  • 聚焦育人方式變革 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在南京召開
    大會現場 日前,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三次學術年會在江蘇南京舉行,論壇以「發展中國特色優質基礎教育:聚焦育人方式變革」為主題展開研討
  • 首屆基礎教育論壇聚焦「變革」:要增強實踐育人!
    12月5日,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三次學術年會在南京召開,全國各地的教育屆頂尖專家、學者,中小學一線校長、老師齊聚南京,共同探討同一個主題「發展中國特色優質基礎教育:聚焦育人方式變革」。「勞動教育」、「探究式學習」「教育綜合評價」、「與社區融合的教育生態」……成為會上頻頻被提起的熱詞。
  • 邁向「有差異的優異」——發達國家基礎教育分流模式與特徵
    >二是不同國家經濟變革與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社會分化的程度決定本國不同基礎教育分流重心;三是不同的文化傳統及國民分流意願影響不同分流導向。這些政策都是從根本上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與歧視,並通過一些具體的綜合學校改革、課程融合等方式,實現普職結合。(二)分流對象各具針對性,「有差異的優異」日益成為對象群體的核心競爭力發達國家基礎教育分流的四種模式所針對的目標群體也是略有差別的。
  • 【獨家】學校整體轉型找不到路徑?看看葉瀾「新基礎教育」創造的「教育新生活」
    以「新基礎教育」研究為代表的首次教學成果獎獲獎成果對我國未來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領價值。追求有質量的公平、實現內涵發展是基礎教育的時代課題。課程改革創新是中小學健康發展的核心手段,聚焦課程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學習,是世紀教育改革的前沿方向。今後基礎教育發展中心將轉移到學校內涵發展、品質提升上來,課程教學將成為大家關注的核心。
  • 中國各地教育專家學者、一線校長雲端聚焦智能時代學校育人方式變革
    中新網上海9月8日電 (記者 陳靜)當下,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學校育人方式亦需同步變革,如何主動迎接變革,真正推動教育智慧化?記者8日獲悉,來自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杭州、長春等地的30餘名專家學者、一線校長雲端匯聚「第21屆京滬基礎教育快線論壇」。由華東師大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共同發起並主辦的此次論壇聚焦智能時代的學校育人方式變革。
  • 中南大學二附小「探究式學習」方法獲贊
    12月5日至6日,首屆中國基礎教育論壇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三次學術年會在江蘇南京召開。中南大學第二附屬小學受邀主辦了此次大會的微論壇,圍繞「發展中國特色優質基礎教育:聚焦育人方式變革」的年會主題,該校分享了基礎教育經驗。
  • 第五屆學校(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12月18日至20日,第五屆學校(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關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本屆研討會主題為「成為改變的力量——繪就學校發展未來路線圖」,旨在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確定的核心任務,聚焦基礎教育領域和0至18歲兒童的發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面向未來推動學校形態變革和全方位改革創新,更好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
  •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
    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三、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內容(一)重構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指在學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將所有課程類型或具體科目組織在一起所形成的課程體系的結構形態。
  • 教育部關於印發《基礎教育課程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6.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 王素 | 未來學校實驗室——教育大變革時代的「蝴蝶翅膀」
    未來學校實驗室為政府和地方教育局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為學校實踐提供指導服務,為企業提供諮詢與產品評估服務。(5)評估。未來學校實驗室將研發系列評估工具,對未來學校、教師發展、學生21世紀技能、新技術對學習影響效果等方面開展評估。
  • 「停課不停學」屢走偏,慧科陳瀅:引導學生做探究式和項目式學習
    然而,在落地過程中,不少平臺服務方和學校簡單地以直播的方式開展線上教學,甚至要求所有教師進行錄播,不僅課程質量難以保證,還增加了教師負擔。如果說這些學校「會錯了意」,那高校應該如何妥善安排線上教學工作,保證教學任務的平穩有序開展呢?
  • 年度風向標:2019基礎教育變革的十個認知 | 頭條
    在很多學校那裡,中國教育真正的啟蒙已經開始。開放的認知,科學的行動,複雜的研究,系統的設計,已經連成一道中國基礎教育的未來地平線。我們必須熱烈地擁抱這份來之不易的理性啟蒙和科學建構。我們看到,無論你選擇從哪一個維度起步,學校變革,都已經開始摒棄表面功夫,重視一線問題的真實解決,追求系統建構的深層次效能,關注微觀現場的個體反應。我們一天天認識到,創新,一定離不開堅實的基礎;教育創新,同樣要有經得起現實打磨的認知與價值,而它,是一場科學和複雜的生態重建之旅。
  • 【智慧】觸點變革:學校課程深度變革的智慧
    學校課程深度變革是從道到術、從思到行的深刻變革。為此,我們採取「觸點工坊」的形式,為項目學校推進學校課程變革答疑解惑、排憂解難。什麼叫「觸點」?我們幫助項目學校通過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來推進學校課程變革,將切入點做精做透,以點帶面,推進學校課程深度變革。什麼是「工坊」?「工坊」意味著從技術層面解決學校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希望項目學校將課程實施的經驗分享交流,形成面上可以推廣的課程智慧。
  • 近八成高中教師支持變革教學方式
    結果表明:高中教師對變革教學方式持積極態度,但是知識傳授方式仍然是主要方式;變革教學方式的前提條件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評價的變革,關鍵變量是新的教學技術與操作技巧的掌握,擔憂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難以保證,帶來的紅利是學生未來需要的關鍵能力發展得更好,需要的支持是「行政推動+學校創新+專項培訓+自主探索」的結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廣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如火如荼。
  • 基礎教育如何國際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筆者認為,不能因為我國教育存在著較大的東西部差異、城鄉差異就否認基礎教育的國際化;也不能因為強調教育公平就否認基礎教育的國際化。基礎教育國際化的理念同教育公平的原則是不相矛盾的。基礎教育國際化重在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與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潛能開發,給學生以適當的發展傾向指導(如專業發展傾向、人生規劃);讓學生突破狹窄學習環境的定式,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培養學生逐步具備在全球化社會中獲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
  • 英國為何向中國基礎教育「取經」? 看中英基礎教育比較
    進行對比實驗很重要——中國老師究竟怎麼教學,學生的感受如何,中國教學模式能否在英國推廣,通過對比實驗,更加直觀也更有說服力。  王璐:這部片子某種程度呈現了差異,雖然不排除媒體有意選擇剪輯的因素。這部片子可能引起了人們對中英教育差異的一個關注,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我們教育的優勢的一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