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長越大,可是和父母的話卻越來越少了。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更少了,孩子上初中和高中每個月回家一趟,按說孩子那麼長時間沒有見父母了,應該與父母有很多話說,可是孩子並沒有這麼做。
父母很是不理解,孩子為什麼不愛和自己說話了,也不愛溝通了,真弄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舉2個孩子和父母常見的對話:
孩子大聲說:「媽媽天冷了,我沒有衣服穿了」媽媽回答到:「今年春天不是剛買的,先穿著。」
孩子低聲說:「媽媽,昨天英語測試的成績下來了,又沒考過我同桌……」家長說:「我上回怎麼跟你說的來著,我讓你每天早上起來背會單詞、課文,你就是不聽,能考好才怪呢!」
我們從對話中能感受到,孩子每次主動和媽媽交流時,媽媽都是以說教的形式回答。
從對話中也透漏了兩個問題:首先,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家長應該以怎樣的身份?其次,家長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回應孩子?
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們真正在意的或許不是這個事件的本身,而是希望父母作為一個傾聽者,可以體會他的感受,認同他的觀點。
通常這個時候,父母沒有體會到孩子真正所要表達的意思,尤其是當孩子向他們抱怨時,父母以長輩的身份進行說教,這也是很多父母出現的一個通病——一言不合就說教。
如果父母說教一次兩次可能孩子還會接受,但當說教的次數逐漸頻繁,就會引起一種「超限效應」,這是心理學上一種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面對孩子的抱怨,父母應如何正確的對待呢?
面對孩子的抱怨,父母先不要焦躁和憤怒,而是詢問孩子抱怨的原因,認可孩子因這件事情而產生的情緒,表示自己很是理解,然後表達你對這件事情的意見和看法,從中進行教育孩子。
這種方式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這種做法中,更能體會出來,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時候,需要以「朋友」的身份進行溝通,而不是作為孩子的「長輩」。
為什麼孩子願意跟朋友聊天卻不願意跟家長聊天?
是因為他們可以在朋友身上找到認同感和共鳴,而大多數父母帶給孩子的是一種壓力,尤其是在提起敏感話題,比如「錢」「談戀愛」的時候。
以我大學同學為例,星期天早上她在網上買了一件裙子,午休時間有人打電話告訴她,訂單不對,讓她重新操作,她按照電話那邊的要求操作完,發現銀行卡的錢沒了,大喊「完了,2千多塊錢沒了」,午休的我們被她驚醒,我們懷疑是不是她弄錯了,我們通過各種途徑看了,錢確實沒了,緊接著我們一起去公安局報警,由於金額太少不給立案。
我們勸她把這個事情告訴父母,被她拒絕了。
她說:「怕我爸媽說我。」
我們明白這裡「說」她的意思,怕父母對她發火,說她為什麼那麼不注意,問她錢是怎麼被騙的,可能忽略了她當時的害怕和不安。
在校園裡,我們總能看到成雙成對的情侶進進出出,可是又有多少孩子主動向父母坦白,我談戀愛了,大多數孩子選擇不告訴,害怕父母的說教。情侶之間鬧矛盾了,多數孩子選擇向朋友傾訴,說說心裡的苦,又有多少向父母訴說的。
所以,家長作為孩子的傾訴對象,在回答之前可以先了解和詢問清楚,再給予回應,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對孩子的壓力。
同時,讓孩子覺得家長是一個可靠的朋友,他就會跟你透露更多生活上的煩惱甚至是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