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實實在在,為什麼總有企業覺得在獲得感上有落差?

2020-12-14 人民政協網

編者按:

改革與發展,是永恆的課題。

持續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重要抓手,是實現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政策出臺和政策實施都相繼進入3.0版階段。

著眼在新的起點上持續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和營商環境改革優化,根據《北京市政協2020年協商工作計劃》和《政協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2020年工作要點》,2020年3月至5月,由北京市政協經濟委牽頭的聯合調研組,圍繞「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開展專題調研,並於6月9日,通過議政性主席會進行現場協商議政,為推動首都營商環境改革貢獻了光與熱。

△聯合調研組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考察調研

6月9日,北京市政協專題議政性主席會如期舉行,主題為「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服務業開放」+「優化營商環境」,這個組合關鍵詞是北京市政協近年來名副其實的協商議政「高頻詞」,也是大家追了好幾季的「連續劇」。

2015年,國務院批覆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北京成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

2017年國務院批覆深化試點方案,兩年後的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全面推進試點方案,同意北京市開展新一輪試點,服務業擴大開放成為全市重點工作予以推進。

試點方案批覆以來,北京市政協始終把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點協商議題,持續加以關注,廣泛開展調研,深入協商議政,一年推進一步,一年比一年深入,一年比一年聚焦,協商成果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

今年,整個經濟發展中最大的「黑天鵝」莫過於新冠肺炎疫情。疫情背景下,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成為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助推首都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當務之急。從年初到年中,一場圍繞「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持續協商議政活動拉開帷幕。在以往調研成果基礎上,北京市政協把調研的重點放在了推動現有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裡上,力求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助力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形成閉環,為首都經濟發展匯入政協力量。

創新調研組織形式,實現提質增效

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這是北京市政協今年的年度重點協商議題。

按照協商計劃,這一組系列協商活動早早就開始著手籌備。但適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這一次的調研協商註定面臨考驗。

3月15日開始,由北京市政協經濟委牽頭,科技委、教文衛體委參與,並邀請市政研會、民盟市委、民建市委、農工黨市委、致公黨市委、九三學社市委、臺盟市委、市工商聯、大興區政協等單位組成的「陣容豪華」的聯合調研組,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深入調研。

針對特殊情況,聯合調研組迎難而上,創新調研組織形式,實現了調研的提質增效。「我們按照區域就近和專業對口原則,從區域、行業、企業三個維度,將參加調研的委員和黨派成員劃分為10個調研小組分頭開展調研。」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主任孫學才介紹道。

回顧過去幾個月,在邀請市發展改革委和市商務局作總體情況通報,充分了解情況基礎上,10個調研小組克服疫情重重影響,因地制宜地採取實地調研、企業雲調研、書面調研、上門約訪、座談研討等多種形式掌握一手情況,共約訪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13家,召開座談會16場,赴34家金融、文化、旅遊、科技和製造企業實地調研,向18個單位發函書面徵詢有關情況,通過企業雲調研形式梳理736家世界500強、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情況及問題,進一步擴大了與社會各界互動交流面,參與調研的委員及黨派成員達480餘人次,形成了10份小組調研報告,充分體現了分組調研的力量和優勢。

「此次聯合調研還有一個特點是,首次邀請專司民營經濟研究的智庫機構開展調研。」孫學才所說的智庫機構指的是北京政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在深度參與專題調研過程中,研究中心設計了一套專門針對民營企業的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對我市優化營商環境有關政策落實情況的滿意度以及相關訴求,依託市工商聯渠道面向各種類型的民營企業開展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800餘份,涉及18個以上的行業領域,覆蓋北京16個區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可以看到,問卷調查以中小微企業為主,企業樣本量大、行業跨度廣、覆蓋區域全,通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對比,形成對相關政策執行落實情況更加客觀真實的數據報告,進一步聚焦了突出問題和企業需求,為研究形成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疫情是對企業的壓力測試,疫情下營商環境獲得感的研究,就是一面鏡子。此次問卷調研的3800多家企業多半是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的體會是最真切的。」北京政和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李志起深入研究了這些數據,發現民企對於減稅降費、貸款難貸款貴等老問題的期待還是比較高,「營商環境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期,最後一公裡能不能打通,就看有沒有改革的勇氣和智慧和決心,需要政府不斷引導、企業不斷改進,科技不斷賦能」,李志起說。

經過分析研判,綜合10個調研小組發現的問題,聯合調研組最後共反映存在問題53個,其中40個以上的問題都是操作層面的具體問題,這些問題是各個企業和機構在實際運行中遇到的政策落地堵點、痛點問題,是制約發展的關鍵、要害問題,也是可以通過完善政策、加強協同、細化措施能夠解決的問題,為聯合調研組做好「策論文」打下了堅實基礎。

9日,《關於「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調研情況及有關意見建議》,這份凝結了整個聯合調研組連續多日汗水與智慧的文件,遞交此次議政性主席會,供現場協商參考。

雙向發力貫穿協商始終

北京,地位特殊,有些政策可能需要背景進行解讀。認真學習政策、深入解讀政策與促進政策落地,這是協商議政中雙向發力的兩個關鍵著眼點。

「在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優化營商環境問題的認識上,大家都知道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有著深遠意義。」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程紅認為,北京服務業原來對外開放考慮的多一點,目前形勢下,按照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我們在北京服務業的開放問題上要對內對外同時進行,統籌考慮。

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面對全球疫情下世界經濟下行的影響,更加應該推進更高水平的服務業擴大開放和營商環境優化,這是協商現場的共識。

儘管遭遇暫時的困難,但大家頗有信心的是,雖然當前在疫情影響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以服務業為主要經濟結構的首都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會改變,北京作為我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更要保持戰略定力,用改革的辦法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進一步加大服務業開放力度、促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就能穩步推動首都經濟加快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據現場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堅持不懈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營商環境專班圍繞落實國家臺帳、本市3.0版改革和三年行動計劃,召開市級專題調度會70餘次,制定100餘個政策文件,推動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政策實實在在,調研中為什麼總有企業覺得在獲得感上有落差?

問題還是在政策的最後一公裡。

「要加強引導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對政策條例的理解,並針對落地執行情況開展專項督導。」作為調研組成員之一,北京亦莊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白文委員建議,推出系統性政策包,辯證地做加減法,推進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滿足多元融資需求。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林撫生提到,針對政策解讀,北京市有關政策出臺後其實都有一個宣講活動,方式很好,但關注度還是不高,「要將現有的渠道作用發揮好,將現有政策落實好。尤其要區分出常態化與特殊化政策,尤其針對特殊時期特殊情況的專門政策,一定要落實到位,才能突出獲得感。」

對此,調研組也從實際情況出發,從完善推動政策落實的制度機制層面、完善重點領域服務業擴大開放政策層面、重點圍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從組織保障層面、重點圍繞中小微企業反映比較突出的具體問題方面,以及從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和服務力度五個方面提出針對性意見建議。

議政性主席會上,來自北京市發改委、商務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經過前期的調研協商,與委員們都是「老朋友」了,他們現場對委員們的補充意見建議進行了互動回應,還更為具體地介紹各自在服務業擴大開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上的具體舉措與規劃設想。

到會聽取意見建議的北京市副市長王紅用四個字「照單全收」,作為對委員們最坦率的回應,她說,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將充分吸納到下一步的工作中,希望委員們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共同為首都的改革發展貢獻力量。

隨著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進入4.0版階段,可以想見,這還遠遠不是這部協商「連續劇」的完結篇。

■調研背景:

自2015年北京市啟動服務業擴大開放工作以來,國務院分別於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相繼批覆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深化試點方案和全面試點方案,累計明確403項任務,推出35項開放措施。截至目前,國務院2019年1月批覆的新一輪試點方案三年期177項任務,已實施160項,實施率90.4%,形成了42項突破性政策創新和制度安排。北京市自2017年啟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相繼出臺《率先行動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2020年)》《北京市新一輪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和《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共推出395項改革措施。截至目前,北京市2019年11月出臺的新一輪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204項重點任務,已完成161項,完成率達79%,在去年世界銀行評價中北京得分78.2分,相當於位列全球28位,連續兩年國內排名第一,為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至31位做出了巨大貢獻。

記者:包松婭

編輯:魏芯蕊

審核:周佳佳

相關焦點

  • 美華裔學者黃靖: 「為什麼掙錢的總是中國?」 美現在覺得很有落差
    美華裔知名學者黃靖在16日舉行的環球時報2018年會上大膽預測,「中美關係可能會向壞的方向走。」黃靖認為,中國崛起的太快,美國國內聚集了一種對中國的焦慮、沮喪的心態。「他們總認為,中國之所以發展的這麼快,是美中合作導致的,是美國沒有遏制中國才讓中國發展起來。然而,發展後的中國卻並未按照美國設定的方式進行'和平演變',他們覺得被中國欺騙了。」
  • 「帳單式小康」背後:獲得感落差如何抹平?
    不少人一看總額不菲的消費帳單,這明明是富人的生活,但獲得感和幸福感卻不對等。於是網絡上衍生出一個熱詞叫「帳單式小康」,意為「明明窮到舉步維艱,但一看帳單感覺自己過去一年過得還湊合」。筆者認為,實際消費支出與主觀獲得感之間的落差,是人們大發感慨根本原因。其中緣由很多,首先的是愈趨便捷的線上支付。
  •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供「滴灌式」服務 讓企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新一輪機構改革後,新組建的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將市場監管工作放到全區發展大局中謀劃,確立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基本原則,集成標準、計量、質監、認証、廣告、商標等多項職能,創新開展助推百家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讓企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 心理學:心理預期與現實總有落差,怎麼處理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叫預期法則,它是指人們根據已有經驗對當前的發展趨勢進行假設的推斷。簡單來說,當你認為那個人應該對你好,但是他沒有對你好,或者對你好的程度不夠,你就會感到失望甚至產生一種怨恨心理。
  • 心理學:心理預期與現實總有落差,怎麼處理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叫預期法則,它是指人們根據已有經驗對當前的發展趨勢進行假設的推斷。生而為人,就會有意識的存在;有意識的存在,預期就會產生;有預期存在,預期就會產生偏差。這是不可避免的。若是一個人的行為符合甚至超過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愉快的體驗;若是我們對他人的預期產生較大的落差時,就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
  • 市統計局對我市800家外貿外資企業開展調查顯示 扶持政策獲得感...
    集團總經理楊玉峰告訴記者,在年初受疫情影響經營最困難的時期,企業及時獲得了銀行的融資支持,辦理延貸和續貸5000餘萬元,還有600萬元低息貸款用於購置設備,為企業解了燃眉之急,使生產很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目前,工廠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在完成出口訂單的同時,金輪還發力線上銷售、國內銷售,進一步拓展市場。
  • 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實施一年,上海企業有哪些獲得感
    來源:一財網疫情期間,在原有政策的基礎上,留抵退稅政策又有了「新內涵」——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實行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政策更優惠,對疫情物資生產保障企業的扶持力度更大。一年來,該政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有何助力作用?疫情下有什麼新增內容?企業的獲得感如何?我們來聽聽企業的反饋。根據《財政部 稅務總局 海關總署關於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的規定,自2019年4月1日起,試行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制度;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這有利於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 「四個全面」要讓人民有存在感參與感獲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全面依法治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都是為了讓人民大眾有更多的存在感參與感和獲得感,這是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實際表現。    一要增加存在感。存在感是一個人覺得自己得到重視,受到關注的表現。
  • 紅山區司法局:實實在在落實司法行政行動 增強群眾法治獲得感
    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治宣傳、人民調解、法律服務、行政執法監督、行政訴訟、行政複議這些都是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如何把新時代的各項要求變成實實在在的「司法行政行動」,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們來看紅山區司法局是怎麼做的。
  • 落差的教學轉化
    這樣的學生視角,可以讓我發現孩子獨立閱讀所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哪些字詞需要教,哪些語句需要解釋,哪些事件需要補充,哪些地方學生可能會忽略,哪些地方學生會產生誤讀、錯解,哪些地方學生最易模仿……如此等等,要教什麼,不需要教什麼,你的心中就會有底,即明確在什麼地方教什麼,在什麼地方要教學生讀到些什麼。而這,正是教學內容的基本素材,也是教學的價值所在。第三個角色:專業的教師。
  • 待遇提升讓教師更有獲得感
    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財政總量的擴大,我國教師實現了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的提升,教師地位更加「受尊重、受關注」,教師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行業相對工資是考察職業吸引力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有數據顯示,在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教師平均工資在國民經濟各行業排倒數後三位;1990年到1999年,教師在國民經濟15個行業中排名一直在第10位和第13位之間徘徊,教師平均工資基本維持在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且大部分年份低於全國職工年平均收入。目前,我國教師平均工資在全國19大行業中排名第7位,處於中上等水平。教師待遇提升,得益於國家重視和政策紅利。
  • 降成本再加力 獲得感實打實(政策解讀)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衝擊,為助力企業渡過難關,降成本成為政策實施重要發力點。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民銀行4部門近期聯合印發《關於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7方面23項措施,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這些降成本政策落實情況如何?企業是否有獲得感?記者採訪了企業和相關專家。
  •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有薪資保密政策?
    文/wjchang在職場上工作的人,只要講到薪水,絕大多數的人都有一堆意見:薪資太低、敘薪不公平、獎金計算公式不透明、調薪幅度太低、獎金沒有激勵效果……這當中多數的問題其實都和員工主觀的感受有關係;但有一個問題是和公司的管理有關的,那就是「為什麼薪資要保密?」
  • 江蘇臺商分享大陸創業心得:惠臺政策實實在在
    【解說】作為對臺交流合作最為密切的省份之一,江蘇省在貫徹落實惠臺政策方面用心、用情。位於江蘇崑山綜合保稅區的滬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OLED顯示屏的高科技企業,公司董事、總經理彭祺煒表示,在崑山市臺辦等主管部門的協助下,公司積極申報並獲批為高新技術企業。
  • 居住證,給港澳臺同胞滿滿獲得感
    對於港澳臺同胞來說,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充滿獲得感的一年」。說起當時的情況,現在中國政法大學讀大三的梁晶掩飾不住欣喜,「像我這樣在北京讀書的香港學生越來越多,平時坐地鐵、高鐵,訂酒店,還有網購等等,有了居住證就可以和周圍的內地同學一樣了,不會被區別對待,也更有融入感。」實施港澳居民居住證制度,是為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便利,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
  • 為什麼剛剪完頭總覺得自己丑?
    只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那就是「剪頭三天醜」,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呢?不妨讓小編來揣測一下!第一個原因,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那就是你的頭髮這回剪得真的很醜,根本就不適合你自己!遇到一個技術好的理髮師還好,遇到一個技術差的理髮師那簡直就是要命!結局不忍直視這哪是丑三天,至少要醜上三個月不止!
  • 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總落差近千米,大約是尼亞加拉瀑布的17倍
    導語: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總落差近千米,大約是尼亞加拉瀑布的17倍。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大自然總有很多瑰麗雄奇的美景,它們仿佛是被上帝之手親自雕琢過一般,令人震撼。
  • 吉安市總多舉措提升勞動者獲得感
    (原標題:吉安市總多舉措提升勞動者獲得感)
  • 讓村民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 山西新聞網
    十裡村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村民大都以種植玉米為主,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全村240戶675口人,就有24戶45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2月,44歲的張海潮被縣委組織部派往十裡村,開始了他第一書記的徵程。「第一書記至少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要把握本村的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要明確群眾真實需求,這樣做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目標明確。」張海潮說。
  • 吳家瑩:31項惠臺措施 讓臺商臺胞有了更大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吳家瑩:31項惠臺措施 讓臺商臺胞有了更大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最新發布的31條惠臺措施,獲得了臺商和臺胞們的積極點讚,許多人表示,這讓他們有了更大的認同感和獲得感。  31項惠臺措施一發布,廈門臺商協會的微信群就炸開了鍋,臺商們紛紛點讚轉發,把喜訊「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