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柏油路、漫山的小油松,愜意的文化長廊,潔淨有序的房屋……走進沁水縣十裡鄉十裡村,文明山村氣息映入眼帘。這一切的變化都得益於該村第一書記張海潮,兩年時間,他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十裡村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村民大都以種植玉米為主,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全村240戶675口人,就有24戶45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2月,44歲的張海潮被縣委組織部派往十裡村,開始了他第一書記的徵程。「第一書記至少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要把握本村的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二是要明確群眾真實需求,這樣做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目標明確。」張海潮說。
上任之初,張海潮首先從抓基層黨建,建一流村級隊伍入手。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深入交流座談,了解黨員代表的思想動態和實際需求。同時,帶領兩委班子成員及村民代表到武鄉縣參觀學習如何電商微經營,到八路軍紀念館接受黨性再教育。通過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寬了十裡村黨員幹部增收致富的發展意識,營造爭創一流、勇於創新的發展氛圍。
要致富,就要有產業支撐。十裡村適合發展什麼產業?怎樣發展產業?成了張海潮的一塊心病。通過與兩委班子成員多次外出調研、開會討論、徵求村民意見,張海潮最終制定了黑山羊養殖項目。
太行黑山羊是十裡鄉獨特的品種,採用半圈半放模式,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被譽為人間「肉食珍品」。項目確立後,他想到村監委主任李文軍擔任產業帶頭人,因為李文軍有多年放養經驗,在當地具有很大名氣。成功對接後,張海潮又聯繫縣鄉農業、畜牧等部門,定規劃、跑項目、選場址,並為李文軍申請到5萬元產業扶貧資金。經過張海潮和兩委班子成員的多方努力,2018年秋天,養殖場順利建起來了。
「張書記幾次三番動員我做產業帶頭人,有他在,我就有底氣,不怕幹不好。」李文軍深有感觸地說。隨後,為打通了銷售渠道,張海潮又積極聯繫,通過多方考察,最後選定了一家私人羊肉館老闆呂萬選作為養殖場的銷售方。
呂萬選在晉城市區開了三家羊肉館,每年需要大量的羊肉,原先他都是從市場上批發現成的羊肉,隨著生意不斷擴大,他決定自己開養殖場。得到這個信息後,張海潮多次溝通,說服他到十裡村來搞養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呂萬選被張海潮的誠心所打動,決定依託十裡鄉優越的養殖條件,發展規模養殖。「僅此一個項目就能夠帶動一二十戶村民就業增收。」李文軍說。
「在農村開展工作,就要堅持群眾路線,它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法寶。」張海潮說。面對村內24戶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多戶60歲以上年老體弱多病農戶的實際村情,他和兩委班子成員、駐村幫扶工作隊員一道,頂嚴寒、冒酷暑,翻山越嶺、進莊入戶走訪慰問,送溫暖、送政策、送項目,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為方便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他把自己的電話號碼貼在了貧困戶家門口,並告知他們,如果有任何困難,都可直接打他電話。
村民王志林患有脈管炎,不能幹重活,也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生活比較拮据。了解他的情況後,張海潮積極聯繫縣、鄉民政部門,為王志林爭取到2000元的臨時救助資金,幫他暫時度過了難關。「張書記是我們村民的貼心人,他不僅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還幫村裡安路燈、修道路、整治環境……」王志林感慨地說,兩年來,他為貧困戶解決大大小小實際問題不下50件。
如今,在十裡村,建起了村級文化場所和垃圾池,改造了自然莊的飲水工程,粉刷了村民房屋,清理了河道垃圾,安裝上了太陽能路燈、周邊山上新栽植了翠綠的油松……一個環境優美、村民幸福和諧的小山村躍然紙上。
「我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深厚感情。」張海潮說,下一步,我將千方百計引項目、上產業,全力以赴整治村容村貌,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獲得感。
本報記者 姬麗娜
(責編:陰小斌、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