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申濤 濟南報導
「我考的安富二中,被錄取了,明天去報名吖。」隔著手機屏幕,王成新都能感受到這份撲面而來的喜悅,除了喜悅更多的是一份欣慰。自2018年起,王成新主動資助了2名重慶的中學貧困生,並通過電話、微信等渠道與他們保持聯繫,幫助和鼓勵受資助貧困生的成長。陳欣(化名),是其中之一。在王成新的指導下,陳欣的成績從四百多提升到了五百多,今年也成功被安富二中所錄取。
除了資助貧困學生,王成新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依然秉承著一份學者和師者的社會關切。在2020南方洪災中,他主動聯繫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出上萬元的個人積蓄;他先後4次無償獻血,以一顆誠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他的影響和薰陶下,他的3名學生參與了重慶支教活動,學生趙旭高鐵站勇救幼童的事跡也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
作為一名高校老師兼山東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的院長,這種「雷鋒精神」也很自然的浸潤到了王成新的日常教學和工作中。「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於師德的詮釋,王成新也將這種崇高的師德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而不斷耕耘奮進。作為長期奮鬥在高等教育戰線上的知名教師,王成新教授時刻銘記師範院校教師的時代使命,把培養塑造「四有」好老師作為畢生奮鬥目標。
在他看來,理想、道德、仁愛都是對師德不同角度的詮釋,都應是每個教師的必修課。而深厚專業實力則跟崇高的師德構成了良師的一體兩面。王成新也用個人行動不斷書寫著他的「良師」追求。
為人師表、身正為範
「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在從教生涯中,王成新不僅對學生的德行進行教育和引導,而且始終以崇高的德行來對標自身。
自大學二年級入黨後,王成新便堅定了崇高的理想信念,畢業後他深知為黨和人民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之任重而道遠,深知若想強人,必先強己。為此,王成新認真主動學習,並深刻自我反省和感悟。撰寫的「科學發展觀對本科生導師工作的啟示」、「水何以載舟,水何以覆舟?」、「農村如何『綠』」、「洗滌心靈 提升黨性」等作品分別發表在《大眾日報》和《山東師大報》上。
崇高的理想信念也內化為王成新對於社會和弱勢群體的強烈關切,近年來,他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資助了多名重慶的中學貧困生,經常保持聯繫,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款上萬元。
在服務社會發展方面,王成新老師現任山東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同時兼任很多社會職務,如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山東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等。基於教學和發展需要,一直關注和研究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撰寫的《關於濟南與泰安共享泰山資源的建議》《打造共享平臺 發展綠色交通》等7項對策建議獲得省裡的重視。
對當前山東亟待破解的新舊動能轉換問題,王成新自2017年以來就開展了大量相關研究工作。2017年8-10月,指導「理解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研究,榮獲優秀指導教師和校十佳團隊等榮譽稱號,人民網、新華網、山東科技網等媒體對相關成果進行了報導。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在注重自我理想信念和良好師德師風培養的同時,王成新老師秉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加強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
他建立了「博碩本攜手登攀」QQ群,形成學習傳播的網絡平臺;他定期組織學生召開民主生活會議,了解學生心理活動變化,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他號召學生樹報國志,認識國家的前途命運,認識自己的肩負責任,積極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徵程,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同時教育學生,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為學生服務的宗旨。
每周召開的研究生例會和不定期的本科生講座,成了王成新教授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堅信,一顆德育之樹的養成應當寄希望於日常的每一縷「春風」,他抓住一切機會,主動接近學生,與他們展開交流對話。
對一些黨和國家最新下發的文件精神,許多學生囿於自身智識和經驗的不足,外加相關文件內容的嚴肅性往往對其望而卻步,這成為學生關注國家最新動向、把握時代脈搏的溝壑。王成新教授面對此種情況,便利用上課前後的時間,從自身的專業實際對學生做出生動有趣的講解,並思考每個人能夠為之做出的奉獻。
他培養的學生,都能做到「三觀」正確,尤其在中學教育事業更是做出了驕人成績。山東棗莊高鐵站勇救幼童的趙旭成為他每每談及都感到自豪的學生代表。出色成績也造就了他山東師範大學立德樹人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的光榮稱號。
寓教於樂、寓教於行
王成新教授將「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作為自己的學生培養宗旨,他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在他恰當的地方發出自己獨有的光亮。在教學過程中,他始終在思考自己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最大程度發揮個人特長和團隊合力。
在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速交通對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影響與優化研究」研究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長將他們分別組成論文寫作小組、基礎資料獲取小組、數據搜集整理小組等小組,他知道苗毅同學擅長論文寫作,將其劃分到論文寫作小組中,其他同學以此類推,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將其分為不同的小組,各展所長,優勢互補,既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提升了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完成效率。
學院院長不同於普通教師,在肩負科研任務的同時還要負責學院日常事務的管理。儘管如此,王成新仍舊堅持為本科生授課,並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他的每一堂課。
今年他第一次開講《人文地理學》課程,儘管非常熟悉,他仍首先細心聽取了其他老師的全部上課。他的愛心、上進心、責任心和對教學藝術的用心,讓聽課的學生如沐春風。
他的「問題導向」的課堂模式,讓學生的發散思維擴展到極致,精力保持高度集中。他的課堂教學評估在學院位居前5%,連續獲得學校優秀教學獎,他作為負責人的《城市地理學》被評為山東省一流課程,地理科學被評為全國一流專業。
在科研攻關方面,王成新老師始終不敢懈怠,通過各種途徑跟蹤學科學術發展趨勢,及時補充學術「營養」,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先後擔任《經濟地理》、《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等期刊編委,被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聘為特聘研究員,被評為中國優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山東省優秀博士後。先後在《地理科學》、《地理學報》、《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等刊物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著作7部。
針對學生學術意識的培養和學術能力的養成問題,王成新老師以教學為園地散播學術,以學術為根底滋養教學,如此相得益彰。他每年接收10多個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他自己指導的本科生創新創業作品,獲得了10多項省級以上大獎,其中《基於多源大數據的大城市交通擁堵評價與整治研究》獲得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一等獎,這是山東師範大學近十年來再次獲獎。他近年來指導的本科生發表論文近20篇,每年都有學生獲得山東省優秀學士論文。
近5年,他培養的10名畢業碩士生,50%考上了中科院、北京師範大學等名校博士,60%獲得了國家獎學金。進入中學的畢業生也不負眾望,在基層平凡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新冠疫情的抗疫阻擊戰中,王成新和他的學生團隊也展現出了自身應有的擔當。
面對2020年突如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王成新教授作為地理與環境學院的主要負責人,敏銳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第一次大年初二從老家趕回濟南進入工作狀態。除了嚴格按照國家、山東省和學校的要求,全面做好常規的防疫精神傳達貫徹、防疫檢查、防疫用品購買、防疫值班等工作,學習白衣戰士詮釋「奉獻之美」。
此外,王成新還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和團隊優勢,為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利用個人網絡,進行防疫進展和相關知識的普及,以及對疫情謠言的揭露,增加正能量;利用公眾號,推出《眾志成城 努力工作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關於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和犧牲的抗疫英雄」網上祭掃活動的倡議》等倡議書,引起了較大社會反響。
他利用自身專業,統計全國各省市疫情的發生發展情況,並開展研究分析,為決策服務,帶領博士和碩士生先後撰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關注度的時空演變特徵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2020新冠肺炎疫情為例》《新冠肺炎疫情時空規律與集聚特徵分析——基於中國413個城市實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區域空氣汙染特徵及成因對比分析》等調查報告,為疫情防控提供智力支撐。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王成新教授以塑造「四有」好老師為畢生理念,堅持樹師德師風、育時代新人,在教師之路砥礪前行。
(注:為保護受資助學生隱私,文中所用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