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距我們僅 0.049 天文單位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2019 年 8 月 10 日,小行星 2006 QQ23 將會近距離飛掠我們的星球,但它不會構成威脅

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天又有一顆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不過可以放心,它不會真的撞上地球。

8 月 10 日,這顆名為 2006 QQ23 的小行星將以每小時 16740 公裡的速度在距地球 0.049 天文單位(約 740 萬公裡)的範圍內飛行。看起來似乎還有點遠,但已經近到足夠將這個物體歸類為近地小行星。此外,由於 2006 QQ23 的軌道在距離地球 0.05 天文單位(約 748 萬公裡)以內,所以已經足以被認為是 " 潛在威脅天體 "。

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 570 米,比帝國大廈(443 米)還要高。如今,這個與紐約地標建築差不多大小的 " 潛在危險 " 小行星正在接近地球,似乎讓人感到不安。不過,我們不必擔心 2006 QQ23 會撞上地球。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跟蹤近地天體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顆小行星不會產生嚴重後果。

NASA 之所以跟蹤靠近地球的彗星和小行星,不是因為它們的威脅迫在眉睫,而是為了確保它們不會成為威脅。每年大約有 6 顆大小和小行星 2006 QQ23 差不多的太空物體經過地球,這種近距離飛掠變得司空見慣。

根據 NASA 噴氣動力實驗室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數據,目前在太陽系中大約有 900 個大小在 1000 米以上的近地天體,比小行星 2006 QQ23 大得多。儘管 NASA 不認為其中某顆小行星會很快撞向地球,但對近地天體的監測一直在進行之中。而且 NASA 和其他太空機構都試圖開發使小行星偏離軌道的技術,以防它們威脅到我們的星球。

事實上,NASA 正在推進一項名為 " 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 "(DART)的計劃,用來進行行星防禦。在 NASA 的設想中,我們可以利用太空飛行器撞向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這是 NASA 的第一個行星防禦任務,該機構希望 DART 能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的襲擊。

科學家在 2006 年 8 月 21 日首次發現了小行星 2006 QQ23,它被認為是一顆 " 阿登型 " 小行星(近地小行星的子類之一)。這一類小行星的平均軌道半徑接近 1 個天文單位,而遠日點大於地球的近日點,它們通常位於地球軌道內。2019 年 7 月 14 日,科學家再一次觀測到了小行星 2006 QQ23。它的觀測弧(跟蹤天體路徑時,從第一次到最近一次觀測之間的時間段,主要用在對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的發現和跟蹤上)達到 12 年,具有相當清晰的軌道,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潛在威脅天體

由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ISON)拍攝的近地小行星 2019 OK 圖像(經過著色)

潛在威脅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簡稱 PHO)是指軌道有可能撞擊地球,且大小足以對地球全球或局部區域重大損害的近地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這類天體中多數為潛在威脅小行星,其定義是與地球最小軌道交點距離少於 0.05 天文單位,且絕對星等達到 22 等或更亮。

截至 2019 年 8 月,已知的潛在威脅小行星數量達到 2007 顆,約佔全部近地天體數量的 10%。其中有 155 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 1 公裡。對地球而言,真正能夠造成世界末日威脅的主要還是直徑 1 公裡以上的小行星,比如 6500 萬年前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估計直徑約為 10 公裡。大部分潛在威脅小行星為阿波羅型小行星,有 1601 顆;少數為阿登型小行星,有 169 顆。從 20 世紀 90 年代至今,經過數次天文學調查,已知的潛在威脅小行星數量已經增長了 10 倍。如果潛在威脅天體的軌道能較為精確地測定,就可以知道它在未來 100 年或更長時間內是否會對地球造成威脅。

差點不 "OK" 的小行星 2019 OK

天文學家利用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簡稱 ISON)的望遠鏡,捕捉到了近地小行星 2019 OK 的一系列圖像。2019 年 7 月 25 日,這顆直徑約 100 米的小行星從距離地球約 7 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 1/5 ——的地方經過。

就在 2019 OK 近距離飛掠地球的前一天,巴西的南方近地小行星研究天文臺(SONEAR)才發現了它。對 2019 OK 的觀測結果得到了其他天文臺的獨立確認,包括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和國際科學光學監測網——由位於十個國家的天文臺組成的偵測、監視和追蹤巡天網絡。

天文學家之所以未能更早發現小行星 2019 OK,主要原因是這類直徑只有數十米至數百米的天體亮度過低,尤其是在白天進行觀測的情況下。而且,這類小天體很容易受到行星或衛星的引力影響,很難長期預測其軌道變化。天文學家只能持續跟蹤觀察,不斷更新軌道計算結果。

在發現小行星 2019 OK 之後,通過已知的位置,天文學家在泛星計劃(Pan-STARRS)和 " 小行星天體衝擊最後警報系統 "(ATLAS)的巡天檔案中發現了這顆小行星的已有圖像。事實上,這兩項調查都是在這顆小行星掠過地球的幾周前拍攝的,但它似乎只是在圖像之間移動了一點點,因此沒有被認出來。

通過這些觀測,小行星專家提取出了 2019 OK 的精確位置和運動數據。" 通過 ISON 的觀測,我們能夠非常準確地確定小行星飛掠的距離," 歐洲空間局近地天體協調中心的天文學家馬可 · 米歇爾(Marco Micheli)博士說," 事實上,結合全球各地的觀測,距離已經可以精確到一公裡以內。"

小行星 2019 OK 運行在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上,從金星軌道以內一直延伸到火星軌道之外很遠的地方。這意味著它在地球附近停留的時間相對較短,用目前的望遠鏡可以探測到。

像 2019 OK 這樣大小的小行星在太陽系中比較常見,但撞擊地球的概率平均只有每 10 萬年才發生一次。這顆小行星運行在一個高度橢圓的軌道上,並進入了金星的軌道,因此至少在 200 年內不會再靠近地球。

相關焦點

  • 「2019 TA7」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
    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科技日報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昨晚,一顆小行星從地球上方掠過,與地球進行了115年來「最親密的一次接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稱,這顆名為「2019?TA7」的天體在距地球150萬公裡的地方與地球「擦肩而過」。
  • 紫臺「捉」到一顆近地小行星,下周飛掠地球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聽說有顆小行星正奔著地球飛來?沒錯。11月12日,現代快報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一顆名為2020 VA1的近地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靠近。據預測,這顆小行星將於11月20日飛掠地球,屆時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448萬公裡。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的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
  • 小行星2020 CW上周六飛掠地球 距離地球第八近
    上周六,編號為2020 CW的小行星飛掠地球。這顆小行星直徑只有3.3英尺(1米),體積相當於我們日常使用的烤箱,洗衣機或者其他家電產品。如果它和地球發生正面撞擊,那麼可能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不過它以驚人的47,647英裡/小時(76,680公裡/小時)的速度,在距離地球10,225英裡(16,455公裡)的高空飛掠地球。在NASA的近地物體近距離資料庫中,2020 CW在距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排名中排第八。去年的萬聖節那天,有一次更近距離的飛掠,目前在資料庫中排名第二。
  • 新聞英語:直徑45米小行星凌晨近距離飛掠地球(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新聞視頻>正文新聞英語:直徑45米小行星凌晨近距離飛掠地球(視頻) 2013-02-20 09:17 來源:cctv 作者:
  • 2011ES4號小行星飛掠地球,猶如高樓般大小,如果撞上地球會怎樣
    根據NASA公布的消息,在今年9月2日,一顆名為2011ES4號的小行星,和地球擦身而過,那麼,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有哪些後果呢?2011ES4號小行星飛掠地球從這顆小行星的名字編號可以看出,它是在2011年被科學家們發現,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的一顆小行星。
  • 紫金山天文臺發現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2、紫金山天文臺發現近地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入榜理由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和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發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於北京時間2020年3月23日凌晨04時38分24秒在0.38地月距離(約14.4萬公裡)飛掠地球。
  • 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撞擊機率千分之一
    一顆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撞擊機率千分之一10月16日晚,一顆小行星從地球上方掠過,與地球進行了115年來「最親密的一次接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CNEOS)稱,這顆名為「2019 TA7」的天體在距地球150萬公裡的地方與地球「擦肩而過」。
  • 一顆體積如曼哈頓大小的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
    雖然這顆小行星的危險級別被認定為「具有潛在威脅」,但它並沒有表現出會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切實危害,這是因為它將會和我們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這個距離大約是地月距離的16倍。但由於它的體積確實很大,所以一旦偏移軌道導致撞擊威脅,那必定會造成全球性的巨大災難。體型碩大的一顆小行星將飛掠地球,但它會保持適當距離。
  • 如果小行星撞向地球,我們如何絕地求生?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最新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2020 VA1。該小行星目前正在向地球靠近,預計在11月20日飛掠地球。本次飛掠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據悉,這顆小行星最早由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於11月6日發現。
  • 今天一顆小行星跟地球「擦肩而過」 ,半個月前我們就發現了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作者: 紫微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的預報,北京時間11月20日上午08時42分,一顆約12層樓高的近地小行星2020 VA1將在約440萬千米外飛掠地球,但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 擦肩而過的小行星越來越多,核飛彈能保護我們的星球嗎?
    如果關注天文消息的話,會明顯感覺到最近飛掠地球的小行星有點兒多。在過去的半個多月時間裡,已經有3顆小行星以極近距離飛掠了地球,其中最近的一顆2020FL2飛掠地球時最近距離只有14.4萬公裡,以天文學上的距離來計算的話,這顆小行星幾乎是擦著地球飛過去的(地月距離38萬公裡)。
  • 緊盯「天外來客」,紫金山天文臺接連發現3顆新的小行星
    交匯點訊 2月下旬以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已經發現3顆新的近地小行星!其中有兩顆已與地球「擦肩而過」,還有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將於今年5月初飛掠地球。為何近期接連發現新的小行星?他們會對地球產生怎樣的「威脅」?對於這些「不速之客」,人類該怎麼去應對?
  • 今天一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半個月前我們就發現了-虎嗅網
    根據國際小行星中心的預報,北京時間11月20日上午08時42分,一顆約12層樓高的近地小行星2020 VA1將在約440萬千米外飛掠地球,但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聊「小行星預報」。近地小行星是啥?在切入正題之前,先明確兩個名詞。
  •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
    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軌道距離最近原標題:我國又發現一顆近地小行星,系2月下旬以來發現的第三顆新華社南京3月30日消息,記者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預警網和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又發布一顆由該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率先觀測到的近地小行星:2020 FL2。
  • 就在昨晚,地球躲過了一顆樓房大小的小行星!
    剛剛,一顆「潛在威脅小行星」,於9月2日凌晨同地球擦肩而過——它距地球的最近距離不過地月距離的三分之一。 小行星飛掠地球的軌道示意圖。
  • 距地3000公裡!周日,一顆卡車大小的小行星飛速掠過地球
    小行星 ZTF0DxQ——現在官方標籤為2020 QG——目前保持了飛掠地球最近的記錄。它以到地球表面僅2000英裡(3000千米)的距離飛掠過去,或者說它飛掠時到地球的距離約為地球自身直徑的四分之一。
  • 小行星「貝努」可能在百餘年後撞上地球,我們該怎樣拯救人類?
    那些小行星可能由於個頭很小,只有當足夠接近地球的時候我們才能觀察到他們。太陽系示意圖類似的事件時有發生,比如在2018年3月27日,有一顆小行星就與地球擦肩而過,距離地球大約0.014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大約為1.5億千米),也就是大約9.18個地月距離的地方飛過。
  • 小行星主帶的小行星有幾多,總質量超過了地球嗎?
    小行星帶本來會形成一顆與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類地行星,可惜這個位置不好,它夾在木星和火星之間,受到它們的引力攝動過大,這樣就不但沒有凝聚起來,反而有許多被甩了出去,小行星帶的質量就越來越小了。研究表明,小行星帶的質量開始有地球大小,在形成初期的幾百萬年時間裡,由於木星引力擾動,無法凝結成一個大的天體,而且受到軌道共振影響,反而不斷的碰撞破碎,並被木星引力甩跑了99.9%,現在只剩下0.1%了。小行星帶距離我們不遠,有數十萬顆小行星。
  • NASA:約為艾菲爾鐵塔大小的小行星正在向地球飛來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 4日報導,新年伊始,在一顆直徑為220米的小行星飛掠地球幾天後,一顆更大的太空物體也即將飛掠地球。報導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近地天體探測計劃(CNEOS)宣布,周一,直徑為32米的小行星2021 AB和直徑為11米的小行星2012 BT1,分別在距離地球84.2萬公裡和520萬公裡的地方飛掠地球。
  • 這顆小行星掠過了地球大氣層,一天後我們才發現,就差一點
    世界標準時11月14日,天文學家分析了夏威夷小行星撞擊警報系統的數據,發現了一顆新的近地小行星。在對它的軌道進行分析之後,他們發現早在一天之前它就已經飛掠地球了。現在,這顆小行星被編號為2020 V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