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把孩子帶向大自然

2020-12-13 中國教育新聞網

近幾年,自然教育的理念在我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意識到讓孩子們回歸自然的重要性。然而,自然教育不能單單以求天性的尊重和釋放為目的,更要思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和諧、人與自然的相互互動等,即自然教育理應包括「與自然合一」的教育。將幼兒食育置於自然教育的背景下,其意旨正在於此。從「與自然合一」的視角出發,幼兒的飲食問題就不僅僅是健康的問題,更是關乎幼兒如何融入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態觀,以及如何回歸生命最本真的健康,形成良好的生命觀的大問題。

創新食物課堂

良好、科學的班級課程設計,可以培養孩子們良好的飲食觀念,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生態觀。在自然教育的背景下,可以創設更多的食物課堂,讓孩子們從小就能夠擁有關於食物的正確知識。總結起來,主要可以創設以下三種課堂。

一是知識類課堂。將關於食物的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班內課堂,如「蔬菜種子小景觀」「豆子一家」「果子大集合」等,教師要耐心地加以講解,並精心準備實物,供孩子們觀看和學習,同時注重引導孩子們了解果蔬、家常菜等背後的自然故事,指出它們是如何種下去、長成苗和開花結果的,人又是食用了哪一部分,接受了大自然怎樣的生命饋贈等,從而讓孩子們從小就擁有正確的食物觀和生態觀。

二是技能類課堂。讓孩子們對所教食物有深刻的認識,需要開設更多的技能性課堂,如「快樂小廚房」「食品DIY」「我是小廚神」等,孩子們在親自動手實踐中,了解食物的加工過程,理解食品來之不易。又如創設「農家小院」「我跟農民叔叔學種菜」等活動,可以讓孩子們親身體會果蔬種植的過程、親自澆水灌溉施肥,通過辛勤的勞動深刻了解食物與大自然深層的生態關係,養成良好的綠色生態觀。

三是創意類課堂。孩子們生性活潑、不受固定思維模式的束縛,擁有奇特的想像力,這和大自然的豐富多樣性相同。通過創意課堂「果蔬品設計大賽」「我愛果蔬的色彩」等設計、繪畫活動,充分建立孩子與自然的連結,從小培養孩子們高尚的食物觀。創意類課堂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食物美好印象伴隨一生,知道食物不僅是供食用、填飽肚子的日常物品,更是生命不可離棄、不可小視的一部分。

營造食育氛圍

要讓孩子們正確地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為健康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礎,單靠教師的力量並不足夠,必須是教師、家庭和社會三方的協作,形成尊重自然、為自然而行動的良好氛圍。

一是班級教師為孩子們營造綠色空間。《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班級教師自主創設的「果蔬走廊」「幼兒園小菜園」等專屬空間,以及通過植入綠色食物標識、符號等,讓孩子們的周遭充滿綠色,以此營造尊重食物、尊重大自然的融洽空間。在軟體的建設方面,相應的規章制度,規範對於浪費食物、不尊重大自然饋贈的行為的相關處罰,同樣也有利於對於綠色食育空間的營造,同樣也值得提倡。

二是家庭氛圍的營造。家長只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才會對尊重綠色食品、為自然而行動等做法引起高度的重視,幼兒園要注重對於家長的引導和說服。家長可以通過制定家規、培養家風等方式培育氛圍;班級教師可以組織「果蔬知識家庭競賽」「最美果蔬技能大賽」等,讓家長也參與其中,轉變觀念,從而達到間接給予孩子優質食育的目的。

三是在傳承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進行食育。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許多「自然主義」思想的精華,比如二十四節氣相應的飲食風俗。班級教師依據節氣制定的相關食譜,可以起到普及相關知識的作用,同時在相應的節氣創設相關的活動,如「製作小海報」「寫板書」「朗誦古詩詞」「節氣小故事」等,也可以營造依循自然、尊重自然的良好氛圍。

通往食物背後的世界

為了讓孩子們與自然保持足夠大的接觸面,班級教師應儘可能地尋找更多的自然資源,或是通過旅遊組織、採摘、參觀等方式,以接觸最原始的大自然。班級教師可以利用春、秋遊,組織踏青、摘草莓、菜園種植等活動,在大自然中讓孩子們接觸食物、了解食物,將課堂放在自然中,這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同時班級教師還可以組織親子旅遊或者野外家庭小比賽,常態化地設置「親子蔬果之旅」「小菜園之行」「拔蘿蔔比賽」「收玉米比賽」等以家庭為單位的活動,以此不僅給予孩子們以教育,也間接幫助孩子們的家庭塑造良好的食育氛圍。

近本源而居者,斷難流離;近自然之本源者,活力充沛。食育不僅能促進孩子們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促進孩子們身體健康的成長,而且也能夠促使孩子們心靈的成長。在自然教育的背景下去看待食育問題,可以擁有更深的內涵。通過食育而養成的正確的生態觀和生命觀,在幼兒日後的成長過程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單位:雲南省玉溪市第一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20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餵養孩子是個技術活,懂得「食育」是關鍵!
    ▍Q:郭老師您好,請問您接觸到的食育理念是怎樣的?國內對這個概念還是比較陌生的,可以請您介紹一下嗎?▍A:我理解的「食育」是「食農教育」,不單單是「食」,還有「農」。這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也關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大自然的關係,如何對待自己的健康問題和生活方式。
  • 九陽希望廚房食育夏令營:生活既教育食育融入自然
    桃花源生態園,以藍天為被,大地為床,白雲作枕,依山傍水,在這裡食育課程以大自然為背景,以食物製作為傳遞媒介,通過系統科學、寓教於樂的授課模式,加強孩子們與天然食物的接觸,引導孩子思考人與食物,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讓其融入自然,建立珍惜食物,感恩自然的觀念。
  • 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種形式,而我們的食育課堂是這樣做的………
    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種形式,而我們的食育課堂是這樣做的………… 而我們的食育課堂是這樣做的… …
  • 孩子挑食不吃飯,排除病理原因外,「食育」才是頭等大事
    孩子正處在發育期,吃飯這麼費勁,是亟待解決的一件事。這種情況下建議家長首先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排除病理原因。若是積食就趕緊調理脾胃,從飲食習慣和食材改起,讓孩子漸漸恢復吃飯的動力。其實不是沒有辦法,如果單純只是心理和習慣方面的問題,那麼「食育」才是家長應該做的頭等大事。什麼是食育?食育,其實就可以理解為飲食教育。
  • 食育新理念讓孩子感受健康和快樂
    本報訊 記者楊麗娟報導 孩子們學習各種課程,卻鮮有人告訴他們如何吃好一日三餐;近視眼、肥胖的孩子逐年增長,齲齒率居高不下……這些問題根源在哪裡,如何解決?記者6月14日從遼寧省營養師協會主辦的「以食啟智 健康未來」中國兒童食育(大連)峰會上了解到,飲食教育正在我省興起,並在相關部門推動下加快走進課堂。
  • 教孩子珍惜和感恩,不妨「食育」
    據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報導,10月21日,衢州市柯城區銀河幼兒園的大一班教室裡笑聲一片,徐麗琪老師端出一盤餅乾笑著招呼學生:「孩子們,這是你們上午做的蔓越莓餅乾,你們可以挑自己做的吃。」6歲的女生範可萌挑了一個兔子形狀的餅乾吃了起來:「這是我自己做的,吃起來真香。」  「我也想過這樣的童年!」看著小朋友們有模有樣地做美食的樣子,網友們紛紛表示羨慕。
  • 食育:養幼兒身育幼兒心
    張秋萍和沈立認為,中國傳承幾千年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文化,才是開展幼兒園食育研究的根基。於是,幼兒園開始了「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幼兒園食育創新實踐研究」,用中國人的飲食智慧解決幼兒的健康問題。建設指向幼兒健康的食育課程幼兒園大(1)班的一角,3個孩子正在自主飲水,但他們水杯裡的水各不相同。
  • 「食育」,讓人「細思極恐」的日本幼兒教育
    在勞動的過程中,接觸大自然,學習到生活知識,也讓孩子們切身感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2.午餐的儀式感中午下課,孩子們要輪班值日,像食堂工作人員一樣帶上帽子到廚房取餐要向廚師們表達感謝「謝謝你們準備的飯菜,辛苦啦」,吃飯前值日生要介紹食物的來源,例如「今天的土豆是六年級同學種的,明年就輪到我們了,我們到時候可以吃到自己種的土豆啦」。分剩下的食物要通過猜拳等遊戲的方式分給飯量大的孩子。
  • 愛孩子,就這樣做,用"食育"守護未來
    從一粒種子到餐桌上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餚,這整個過程都是使孩子了解食材、學會選擇食物、懂得珍惜糧食以及養成飲食習慣的重要機會,有助於孩子認識自然、學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早在明治時期,日本就產生了&34;的概念。那時候,日本人的食育理念遠沒有現在這樣豐富。
  • 幼兒園食育課程怎麼做?
    幼兒園食育課堂蘋果兔兒童食育課程體系,是自然科學啟蒙,它不是單一的自然科學課本身,而是融合自然環境、語言表達、身體活動、藝術感受、科學探索等的活動整合。幼兒園親子活動經蘋果兔研究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特徵,食育親子活動不單是家長和孩子的玩玩樂樂,蘋果兔通過兒童教育的模式,運用多元智能的成長理論,每學期的親子食育活動可以是單次,也可以是系列的食育親子活動;每次的親子活動都有讓孩子認識大自然的生物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天然食品聯盟助力本土食育教育
    食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讓孩子吃得健康,有效抵禦疾病,更是通過食物、飲食的教育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所以,她認為,科學的學前教育應該是著眼於生命全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中國食育聯盟會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念麗分享了「活教育」視野下實施食育的意義。她認為,膳食結構不合理、營養知識匱乏、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是當下不可忽視的時代問題,也是亟需開展食育教育的社會背景。
  • 「食育」:餵飯難、挑食,如何讓孩子自然愛上吃飯,家長不犯難?
    孩子吃得慢不說,我也跟著著急。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家庭都上演過吧?跟倆孩子一起鬥智鬥勇時間長了,我摸索出來一套方案,用「食育」來引導,讓倆娃徹底愛上了「吃飯」這回事兒。改善偏食、挑食、厭食的壞習慣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偏食、挑食、厭食的狀況,造成這些現象最大的原因就精細食物和甜食吃的過多;通過「食育」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不同的食物中包含不同的營養,激發孩子「吃」的能力,讓孩子自覺、快樂的吃。
  • 東莞市萬江中心幼兒園將食育課堂搬到菜園
    隨著孩子的好奇心越來越強,這塊小菜地漸漸滿足不了孩子們的求知慾。於是,班級門前、走廊過道都被裝點一新。今年年初,幼兒園把菜地劃分小塊,「承包」給每個班的老師和孩子。讓師生充當這片園子的「守護者」,守護「責任田」。該園園長周書源介紹,自從幼兒園開闢「責任田」後,不少孩子放學後都要拉著爸爸媽媽到自己班的「責任田」裡轉轉,松鬆土、澆澆水,呵護自己的勞動成果。
  • 食育:如何在孩子幼兒時期做好食育工作
    選用瓷碗作為餐具,營造優雅的進餐環境,追求高品質的進餐,感知基本的進餐禮儀,這是「食禮」目標的主要內容,也是食育課程重要的推進形式。在吃飯之前,為孩子講一個關於蔬菜、食物或營養方面的故事,教育幼兒不挑食、不偏食,好好吃飯的飲食習慣。
  • 因「食育」自然教育同農莊天然關聯,不得不知的「食育」四層境界
    這令很多人開始關注孩子們的餐桌,「食育」一詞也頻頻的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所謂食育,遠不止是關注食物的搭配和營養,更是讓孩子在用五感體驗飲食和氛圍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形成合理生活方式,進而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傳承家風國風。
  • 三門峽市實驗幼兒園打造食育教育模板
    陽臺菜園 在新教學樓二樓、三樓陽臺建設而成的陽臺菜園,不僅美化了園所環境,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們提供了自然生態,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和土地,在自己種植、管理、收穫的過程中了解食物的來源,感受和參與種植、勞作、採摘等實踐活動,讓自然的氣息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 食育:餐桌上缺失的素質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多元化,兒童食育正走進家庭教育視野。對很多家庭來說,這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而就食育本身而言,這又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從對食物的認識,到學會烹製食物,再到探尋食物背後的意義,這其中包含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活動,不僅是讓孩子獲得有關「食物」的知識,更讓孩子在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同時,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人性。
  • 膳食+教育 厚澤食育用心篤行為學生健康加分
    教以育為先,食育也就是飲食行為的教育,是對兒童進行飲食思維、飲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等相關的教育。「食育」可以改變孩子厭食、挑食的壞毛病;幫助孩子實現正確的健康觀、飲食觀;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讓孩子和大自然建立親密接觸,豐富感情生活;改變孩子自私、孤立的心理狀態;學會感恩、學會珍惜;科學地認識世界,保護自己。
  • 食育:吃飯的學問
    ,走進學生的生活,逐步形成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食育」文化教育理念。01散步後,學生在老師組織下有序回到教室,開始讀書活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則是「食育」課程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站。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學校通過食育這種傳統文化,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獲得自主健康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受益終生的文明生活方式,為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基。」食育,即飲食教育,簡單地說,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食育」一詞,最早於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 食育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終生受益的教育
    我們說我們愛孩子,我們在假期帶孩子出國旅行,我們有各種補習班,音樂、美術、體育樣樣都不少,但是能夠讓孩子身心健康,身心愉悅的這樣一種食物的教育,是不是嚴重缺失了? 我們是不是只是在投食,而不是把食物當成我們跟親子互動的一個重要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