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教育趕早不趕晚。早點讓寶寶接受教育,能讓寶寶發展的更快更聰明,贏在起跑線上。
其實,早教並不是一定要在早教班中才能完成的,在家、在公園尤其是在超市,是非常適合寶寶的早教場所。
那父母們知道怎樣對寶寶早教嗎?首先要發展寶寶的這幾個能力。
感官能力
寶寶一歲以後意識逐漸豐富,開始更多的通過自己的感官來了解身邊的世界,三歲前是他們感官快速發展的時期。
這個時候就要讓寶寶多聽、多看、多聞、多動,與各種新鮮的事物接觸,接觸更多豐富的色彩、不同的觸感、各種各樣的聲音……都可以有效地刺激寶寶的感官發育。
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大多數父母最看重的能力,寶寶出生前三年也是語言能力從無到有快速發育的階段。父母對寶寶說的話、和寶寶產生的互動都能提高寶寶的詞彙量積累和語言能力。
這時父母多帶寶寶逛超市,讓他嘗試著和其他人交流,既能鍛鍊孩子的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能預防孩子「怕生」。從不和陌生人交流的孩子長大後比起從小跟他人交流的孩子少了更多站在公眾面前表現的勇氣。
認知能力
寶寶3歲前剛開始與世界接觸,同樣也是認知能力初步發展的時期,會慢慢對身邊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的認知,比如寶寶知道勺子掉到地上會響,知道自己是爸爸媽媽的孩子,知道玩具是用來玩的書是用來看的。
這些都是生活經驗和寶寶自己的觀察帶來的認知提升。父母領寶寶接觸更多的新東西就可以無形中增加寶寶對世界的發現和觀察,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
所以為什麼說帶寶寶逛超市的效果堪比早教呢?因為逛超市可以有這樣的收穫。
1. 讓寶寶的二維認知過渡到三維認知
父母平時會用一些卡片來教寶寶認識水果、蔬菜和食物等。但這些都是二維認知,寶寶沒有真正的見過,記憶中的事物缺少真實感。
寶媽帶孩子逛超市,可以讓孩子看到和摸到在卡片上認識的東西,讓寶寶的二維認知過渡到三維認知,給頭腦中的記憶翻新重塑,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
2. 提升觀察能力
超市有一個早教課不能比的地方,就是「教學道具」多。早教老師在早教課上能準備介紹給寶寶的道具是有限的。
而超市要什麼就有什麼,父母就是最好的早教老師,可以在帶著寶寶逛超市的過程中介紹見到的東西,讓寶寶充分觀察見到的東西,提升寶寶的觀察能力。
在回家後,父母可以再問寶寶今天在超市見到的最深刻的東西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特點。
3. 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
父母跟寶寶在家裡的交流比較單一。逛超市可以讓寶寶看到其他形形色色的人,可以讓寶寶主動跟賣菜的叔叔阿姨說話問價,在逛超市的過程中,寶寶也會有很多好奇的事想要問爸爸媽媽,在和其他人說話以及對父母提問的過程都可以鍛鍊寶寶的思維邏輯和語言組織能力。
4. 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父母可以通過逛超市教寶寶很多規則,提升寶寶的規則意識。
比如: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隨便亂碰,付完款的東西才可以拿回家;
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喊叫;
看完的東西要放回原處……
很多在家裡教寶寶的規則,寶寶沒有什麼切身的感受,在逛超市的過程中,寶寶就能知道這些規則該如何遵守,這樣可以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
很多父母在領寶寶逛超市時,寶寶總吵著想買這個買那個,父母可以藉此機會教育寶寶,不是什麼想要的東西都能通過撒嬌和鬧脾氣得到,這也是一個親子間的規則。
這樣的逛超市方法,家長們學會了嗎?如果家裡有三歲前的寶寶,不如試著這樣的「早教式」逛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