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魚爸
播音 | 武冰潔
視覺設計 | 樊薇
欄目主持 | 杜潤楠
盼望著,盼望著。
小神獸們終於都歸籠了。
但是,父母們揪著的心,也只能放鬆些許。
特別是剛剛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
父母更是放心不下。
一見到孩子,就開始連環追問。
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問題裡充滿了焦慮。
「今天有沒有跟同學打架?」
「有沒有挨老師批評呢?」
「你表現怎麼樣,哭臉了嗎?」
……
但是這樣問,只會讓孩子去想,自己有沒有打架、有沒有被老師批評。
有的孩子為了讓父母得到「滿意」的答案,甚至會編造一些故事。
比如哪個同學搶奪自己的玩具,是欺負自己。
老師沒有點名讓自己回答問題,老師是不是不喜歡我呢?
還記得那時候小小魚剛上幼兒園,我每天去園裡接他。
如果我問他:「你今天過得怎麼樣,玩得開心嗎?」
他就會跟我講述那天跟小朋友玩了什麼,非常開心。
如果我問他:「那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呢?」
他會想很久,也會告訴我哪個小朋友推了他,或者跟他爭東西。
我發現,孩子放學後,父母跟孩子說點什麼,聊什麼樣的主題。
真的會影響到孩子對學校的感覺,還有他對同伴們的感受。
那跟孩子怎麼聊呢?
一定要多聊點正面的問題,其實孩子會很願意跟你談。
什麼樣的問題是正面的呢?
比如「你今天有沒有打架?」就是負面的,是對孩子的一種質問和否定。
可以換成「跟同學們在一起,好玩嗎?」就是正面的問題。
其實孩子更願意聊正面的問題。
有時,你問負面的問題,孩子以為你想要找他的麻煩了,是不是想兇他教訓他。
反而會支支吾吾或者避之不談。
所以,你很難得到真正想要的信息。
其次是問點具體的問題。
假如你問孩子:「今天上課認真嗎?」
或者「今天學了什麼呢?」
這類問題,會讓孩子不知道怎麼回答你。
不如看看當日的家庭作業通知,知道孩子大概學了什麼。
就跟孩子談談當日所學的。
如果孩子數學課學了測量和單位。
那真不要問數學學了什麼?
比如拿一件物品,要孩子來量量它的長度,再做一個記錄。
這樣就能看出他在學校學得如何。
最後,有些問題,要慎重問。
有少數的父母,生怕孩子在學校裡被懲罰。
所以會追問孩子,老師是否打人、是否體罰人?
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疑惑,「我的爸媽是不是很不放心老師,難道老師不好?」
他們甚至會去悄悄觀察老師,找一些問題出來,好跟父母匯報。
這樣還有心思跟著老師學習嗎?
如果孩子說老師太嚴厲。
或者談到老師的缺點。
父母反而應該告訴孩子,老師為何會這樣做。
而且讓孩子明白,老師也會有缺點,人無完人,你要學會包容。
還有很多孩子回家後,都是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父母反而插不進嘴。
這時,你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說的都是沒用的廢話,所以愛聽不聽,只忙自己的。
一定要學會認真傾聽孩子的「廢話」。
父母的認真傾聽,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傾聽的好榜樣。
他們也會學著去傾聽其他人講話。
當孩子跟你提及一些聽上去「天馬行空」或者「莫名其妙」的事時。
不要急著去打斷孩子,說他們瞎說。
反而要認真傾聽,看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是什麼緣故。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導師。
如果孩子嘟著嘴,委屈地從學校回到家。
可不要著急,去責備孩子怎麼這樣。
「你是不想上學嗎?」
「你在學校又惹禍了?」
或是「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
可以輕聲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呢?」
如果孩子不回答,也不要急。
讓他先洗手,放下書包,等他自己跟你來說。
也許,他只是在回家的路上,沒有抓住那隻小昆蟲呢?
或者自己不小心摔倒了,正難受呢。
所以,相比於那些主觀地責備而言,不如耐心地傾聽一番再說。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哭、不發脾氣,好好說。
父母說的話,往往體現了父母關注的焦點,也是引導孩子情緒和關注點的風向標。
同時體現了父母的內心想法和生活態度。
你如果關注的是孩子的內心感受,就會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有沒有有趣的事呢,跟爸媽講下。」
如果你過度關心孩子的學習,會天天忍不住問,「今天上課認真嗎?」、「老師有沒有表揚你啊?」
正是這些關注點的不同,每天都在影響著孩子。不管如何,孩子回家後的第一句話,儘量溫暖一點、平和耐心一點。
就好像我們忙碌一天下班回到家中,希望聽到家人溫暖的話語和微笑一樣。
作者 | 魚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