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量的這3個表現,決定了你的人生境界有多高

2020-12-27 心悅剪影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人得到的福禍好壞的結果,都是自己的心念感召的。得到的善惡之報,也會因為我們的心念行為的感召而像影子一樣跟隨我們。

而人的心量,正是決定我們心念行為的重要因素。

心量有多大,能量就有多大

一個人擁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成正比的。

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大,散發的磁場就越大,對環境和人的影響也就越大。

古今中外的那些對人類和平、科學文明、淨化心靈等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就是這樣的能量大的人。

一個人的生命就是由能量構成的,生命從能量的角度講,就是由體能、智能、德能三個部分組成的,人們一生當中也是在修煉這三個方面。

大自然的能量就是無窮的,所以能夠普照大地與萬物,滋養一切眾生,洗淨一切汙濁。

心量有多大,氣場就有多大

人的念頭要正,要專一,他的能量場就大。能量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非常重要,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情緒、運氣等等。

人剛剛出生時能量場是很強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欲望和念頭的增多,能量場就逐漸變弱。

《道德經》: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德行越深厚的人,他的心靈越像一個孩子,因為孩子的心靈是最純真無邪的,為赤子之心。

也就是說,人的念頭越正,越單純越簡單越好,越容易成功。

人在無我無私、心地光明、清靜淡泊的情況下能量場最強,也能抵禦外來的侵害。因為這樣的人念念為他人著想,看淡名利,沒有自私自利之心,心底無私天地寬,連天地都眷顧這樣有德行的人。

心量有多大,影響力越強

這樣的人充滿熱情、希望與信念,待人熱情,當身邊有人遇到了困難或者麻煩的時候,他會熱心地幫助,用他的開朗,豁達的人生觀影響他人,給人帶去光明,帶領人們走出困境。

當你充滿歡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時候,能量場最強。

這樣的人,只知為人,不知為己,遇到逆境沉著冷靜去面對,他的思想品質與道合一,與天地合其德。這個時候,時空的能量會和他融為一體,獲得的能量超乎想像。

當一個人發了一個真正的大的善願之後,他在瞬間就得到了無限的能量。

反之,當你心中充滿怨恨、嫉妒、恐懼、煩惱、無奈的時候,能量會迅速流失,加速衰老和死亡,人在說謊的時候也會消耗能量,要知道,這些都是負面情緒,是負能量,都是屬於陰面的。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陰陽調和才能使身心和諧統一。

古今那些高僧大德,百姓來到他的面前,本來是帶著許多的疑惑和問題來的,但是見到這些高人之後,聽了簡短的開示,心中的疑慮迎刃而解,有一種茅塞頓開,撥雲見日的感覺。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希望我們都能擴大心量,提升能量,增長德行,厚德才能載物,才能達到不凡的人生境界。

文:心悅輕分享

歡迎關注,一起分享國學文化,享受心悅生活!

相關焦點

  • 修行華嚴經和修行者的心量!
    其實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麼為什麼把佛法,把佛教看得這麼低呢。因為沒有讀《華嚴經》的緣故。華嚴經的全名,叫做《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門之富貴。佛門有多廣大呢,不讀華嚴,不知道啊。就以為佛法就是這麼簡單的。這就是我們現在人對佛教的誤解。因為沒有深入經藏的緣故。佛教三部大經之首,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有歷史的,是佛陀成佛後,給法身大士給講的。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這3個字,寫盡了人的一生!
    文/飛魚《道德經》透露人生的智慧和命運的哲理,人生歷盡三個字,靜動相兼萬物生,無有相生無生有,常變相適能包容。讀懂下面三個字,便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因為有一句話說:「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外一種方式歸來。」在人生中,有舍才有得,不要斤斤計較,要大方付出,有時候,會因為你的退讓而成就你另外一番人生,如果你處處較真,也會成為阻礙你人生進步的因素。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 解密《道德經》:我獨異於人,人生最高境界是素與簡
    唯唯諾諾的應聲與威風八面的呵斥,又有多大差別呢?善良與邪惡之間,相去有多遠?都說人言可畏,大家怕的,我也還是怕的;眾人熙熙,皆為名來,眾生攘攘,皆為利往;就在所有人都對名利如享美味,如登上節日的舞臺的時候,我卻願意禹禹獨行,乘風歸去。對於這段話,我們完全有理由理解為,老子在用《道德經》向世界的告白,是他整個世界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 《道德經》五大關鍵詞,說盡人生境界!
    道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也是道家哲學最高的範疇。在道家學說中,道是宇宙的本體,道產生了世界;道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於是,博大精深、蘊含宇宙奧秘的中國古代哲學,便成了炙手可熱的 " 人生導師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最經典的3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做人要有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境界決定格局,人生有境界才能行得遠
    一個人有了思想境界上的高度,他的人生就會有遠大的未來。人在自我的發展歷程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會是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一個人不可能只有其中一種境界而不會參雜其他的境界,人有七情六慾,只不過是往往以某一種境界在有的人心中佔主導的地位,其餘次之了。有的人有自律精神,能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 《道德經》中的15大成語,個個大境界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和光同塵,靜水深流,有個性但不張揚,不炫耀自己,低調做人。朝陽散發著溫和的光芒,自然萬物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
  • 易經有3層境界,分別代表了人生3個階段,讀懂的都是高人
    其實整部易經,看似紛繁複雜,千人千面,其實它裡面包含了人生3個階段,也可以說是人生的3層境界,掌握通透之後,你也會成為讀易的高手。第一個階段:冰的境界冰,為水的固態形式。而有關冰的成語,大多都是美好的、聰慧的,比如冰雪聰明、冰壺秋月、一片冰心、冰清玉潤等等,當然冰也代表著一種困境,一種逆旅,正所謂如履薄冰。
  • 心量大,福氣才大,掌握這些擴大心量的方法,成就非凡
    心的境界決定了人的境界,心的修為決定人的修為,因而,佛說:「境由心轉,修行即修心,心即是佛。」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境遇,都會隨著心境的轉變而轉變。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解決自己的難題,向佛求不如向自己的心求。為什麼有很多人明明很努力,但是卻始終走不出低谷,人生得不到突破?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道德經》:致虛守靜和澄明境界
    反之,不識常道,輕舉妄動的,必然有災兇。體悟了道的秉性常則,就有博大寬容的心態,可以包容一切,如此才能做到廓然大公,治理天下,與天合德。與道符合才能長久,終身無虞。通過「致虛」「守靜」到極致的修養工夫,人們達到與萬物同體融合、平等觀照的大智慧,即與道合一的境界。
  • 你的人生境界在什麼階段
    在遊戲中,當我們的等級到達標準之後就可以參加排位賽,我們剛開始打排位賽的時候都是青銅段位,只要你能一場一場戰勝敵人,當分數到達之後,你就能晉升一個階段到達白銀段位,然後一步步經過黃金,鉑金,鑽石,大師的段位之後,你就能登頂山巔,一覽眾山小,成為最強王者,這幾乎是每個遊戲玩家的夢想。
  • 熟讀《道德經》的人有多可怕?簡單三句話,掌握「人生法則」
    在這僅有的5000字的哲學類別的書中,又有6句最為經典的話,雖然字數不多,卻句句都是人生的「成敗法則」,今天我們先來說說其中的三句話。第一句: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管什麼事情,首先要去做,先不要判斷即色過是否是有利的。只要認真對待,即使不在意結果,但是結果往往都會很好。
  • 《道德經》之「七善真言」,你的人生走到哪一步了?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1/4的《道德經》就可以讓你體悟人生的真諦,感受生命的美好。老子幾千年前在函谷關寫下《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沒有想過,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在21世紀的今天,還能感染那麼多的讀者。
  • 《道德經》揭示人生修行的三個層次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的《道德經》(又名《老子》),被譽為萬經之首。《道德經》第一章內容如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也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 《格局》眼界決定境界 格局決定人生
    矽谷投資人、前騰訊副總裁吳軍也沒有給「格局」這個詞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在字裡行間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他對格局的理解,那就是上升到一定層次、一定境界的人生態度,是人的眼界、心胸、氣度的總和。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高。放大格局,你的人生將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