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專欄丨JC-1線粒體膜電位染色教程來了,快上車

2021-02-18 中洪博元醫學實驗幫

科研工具| 作圖| 實驗 | SCI寫作 | PPT

JC-1是一種廣泛用於檢測線粒體膜電位的理想螢光探針。JC-1染料表現出電勢依賴性的積聚在線粒體內。正常線粒體內,JC-1聚集在線粒體基質中形成聚合物,聚合物發出強烈的紅色螢光(Ex=585 nm,Em=590 nm);不健康的線粒體由於膜電位的下降或喪失,JC-1隻能以單體的形式存在於胞漿中,產生綠色螢光(Ex=514 nm,Em=529 nm)。因此顏色的變化非常直接的反映出線粒體膜電位的變化。線粒體的去極化程度也可以通過紅/綠螢光強度的比例來衡量。

培養板、酒精燈、移液槍、CO2培養箱、流式細胞儀等;PBS、Incubation Buffer、JC-1等。

取細胞,吸除培養液,用PBS洗滌細胞兩次,取1× Incubation Buffer並預熱至37℃,吸取500ul 1× Incubation Buffer,加入1ul JC-1,渦旋混勻配成JC-1工作液,取500ul JC-1工作液將細胞均勻覆蓋,37℃,5%CO2的培養箱中孵育15-20min,用1×Incubation Buffer洗滌細胞兩次,消化離心,用1×Incubation Buffer重懸細胞,用流式細胞儀(BD,美國)檢測。

1、稀釋JC-1時要迅速,否則易聚集,不易溶解。

2、JC-1如果一次使用量較小,需把每管再適當進行分裝,儘量避免反覆凍融。

3、 JC-1在4℃、冰浴等較低溫度情況下會凝固而粘在離心管管底、管壁或管蓋內,可以20-25℃水浴溫育片刻至全部融解後使用。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洪博元。)

相關焦點

  • Nature爭鳴 | 絕對定量與相對定量:如何測量非小細胞癌線粒體膜電位?
    但是關於文章中線粒體膜電位的測量方法受到了哈佛醫學院Nathaniel M. Shackelford研究組的工作展示了不同肺癌亞型小鼠線粒體代謝差異【1】,但是Alpert研究團隊提出的疑問認為在該文章中線粒體膜電位感應示蹤劑的測量和計算方面存在疏漏。
  • 論文解讀--諾卡氏菌通過激活線粒體半胱天冬酶途徑誘導牛乳腺上皮...
    在此過程中,凋亡因子打開線粒體通透性過渡孔,最終導致膜電位損失和細胞色素C活化。然後細胞色素C結合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I(apaf-I),誘導寡聚。因此,apaf-1寡聚體與caspase-9的組裝形成凋亡複合體。caspase-9隨後通過caspase-3激活觸發凋亡。然而,在BMEC中,capsase-9激活觸發N.cyriacigeorgica細胞凋亡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實驗專欄丨石蠟切片和冰凍切片——傻傻分不清楚
    科研工具| 統計分析| 實驗 | SCI寫作 | PPT在組織實驗中,石蠟切片和冰凍切片是最常見的兩種切片方法,兩種優缺點明顯,在實驗的應用上也大有不同。而兩個實驗的相同點都是應用免疫學基本原理——即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相對定量的研究。
  • 「閾」刺激與動作電位的形成
    二、動作電位產生條件 1、細胞膜內外離子分布不平衡。細胞內外存在著Na+的濃度差,Na+在細胞外的濃度是細胞內的13倍之多。 2、膜對離子通透性的選擇。細胞受到一定刺激時,膜對Na+的通透性先增加,對K+的通透性後增加。( 因為Na+通道開放快,失活也快;K+通道開放的慢,失活的也慢,慢到幾乎就不出現失活。)
  • MitoQ 線粒體健康的秘密武器
    MitoQ的神奇作用長久以來,輔酶Q10被公認為最有效的抗氧化方式,但是,輔酶Q10過大的體積和油性粘稠的分子狀態,讓它很難穿越線粒體的雙層膜,無法真正達到線粒體。而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則通過對輔酶Q10進行「瘦身」和賦予正電荷,升級成輔酶Q10的高階版--靶向型抗氧化劑MitoQ。
  • 【知識拓展】膜電位的產生和傳導常見誤區辨析
    1.靜息電位是否等同於K+ 平衡電位1.1 鈉鉀泵的生電效應對靜息電位的直接貢獻    鈉鉀泵普遍分布於哺乳動物細胞膜上,是具有ATP 酶活性鈉鉀泵每消耗 1 個 ATP,可以運出3 個Na+,運進 2 個K+,從而膜內積累了高濃度的K+,並保持著很低的Na+濃度,並使細胞外積累較多的陽離子。因此,細胞膜上的鈉鉀泵具有使膜外積累正電荷的生電效應。但這不是靜息電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靜息電位的形成主要來自離子濃度差本身所儲存的電勢能量,鈉鉀泵對膜電位的直接貢獻大約為20%。
  • 2018-2020高考真題分類彙編——專題21 實驗與探究
    (2019天津卷·4)葉色變異是由體細胞突變引起的芽變現象。紅葉楊由綠葉楊芽變後選育形成,其葉綠體基粒類囊體減少,光合速率減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A.突變體M催化合成胺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B.突變體M和N都是由於基因發生突變而得來的C.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能得到XD.突變體M和N在混合培養期間發生了DNA轉移28.
  • 【生如夏花】「神經調節」膜電位變化曲線部分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一)
    知識拓展:1.神經衝動產生的生理基礎神經衝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上納—鉀泵和離子通道的作用下,離子的跨膜運輸,從而導致膜內外離子濃度的不同,引發膜電位的產生。(1)鈉—鉀泵:鈉—鉀泵實際上是細胞膜上的一種Na+—K+ATP酶。
  • Nat Commun|北京大學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均勻分布對維持線粒體DNA的穩定以及線粒體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1,2]。目前的觀點認為,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運動是受限的,其在線粒體中的均勻分布依賴於線粒體的融合和分裂過程[3-6]。
  • SLC25A5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Cambronne課題組發現,SLC25A5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轉運蛋白。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研究人員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能夠吸收NAD+,並鑑定了SLC25A51(先前未知功能的必需線粒體蛋白,也稱為MCART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 父本線粒體DNA也能遺傳給後代
    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他線粒體基因組沒有致病性或可能致病的基因突變,但卻有較高水平的異質性,包括9種同質變異體和31種異質變異體。在31個異質變異體中,10個變異體的平均異質性水平為29%,21個變異體平均異質性水平為71%。異常高水平的異質性,意味著不同的線粒體似乎含有不同的基因。
  • DIY草木染教程:鱷梨/牛油果染色實驗
    而且不僅新鮮的果皮和果核可以染色,曬乾後也可以染色,這樣可以慢慢保存起來,等材料足夠再一起染色。 - 牛油果核 15顆 - - 天然織物(棉、麻、羊毛材質均可) - 攪拌機/料理機 - 清水 750毫升 - 平底鍋 - 蘇打 5克(媒染劑,非必須添加,但為了更好的固色,教程中仍然添加了
  • 生理科學實驗 理論知識總結-1
    本實驗採用臺氏液並將其溫度穩定在37±0.5℃,通入95%O2+5%CO2 混合氣體,構造了接近於在體情況的適宜環境,以使其保持良好的生理特性。6 實驗3 神經幹研究蟾蜍坐骨神經幹的生理特性、雙相動作電位形成機制及神經損傷、藥物對神經興奮傳導的影響。用電刺激神經,在負刺激電極下的神經纖維膜內外產生去極化,當去極化達到閾電位時,膜產生一次在神經纖維上可傳導的快速電位反轉,此即為動作電位(AP)。
  • 四、動作電位
    動作電位的上下跳動由於動作電位產生時間極短,在1ms左右,因此需要用一種特殊的電壓器——示波器,來繪製電壓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動作電位也是一樣,膜內電壓升高一點是沒用的,必須超過閾值才能產生動作電位。不同神經細胞,有不同去極化方式,也就是使膜內電壓上升的方式。上面的例子是對細胞膜拉伸敏感的Na+門控通道,在中間神經元中,通常是對神經遞質敏感的Na+門控通道打開產生動作電位。另外還可以使用微電極,人工注射電流的方式來產生動作電位。
  • 【真題解析】局部電位與動作電位的區別
    1.膜內電位降低,膜外電位升高(細胞膜內失去正電荷K+使膜內電位降低,細胞膜外由於增加正電荷K+而電位升高)2.濃度差形成K+外流的推動力,同時膜外正電荷形成阻止K+外流的電場力靜息電位如何形成?動作電位與靜息電位不同其描述的實際是膜電位的一種變化過程或者說就是可興奮組織產生興奮的過程動作電位的概念是指細胞受到有效刺激時在靜息電位基礎上發生的快速可傳播的電位變化,即膜兩側電位的快速倒轉和復原動作電位包括去極化,反極化和復極化三個過程(如圖)
  • 電位差計實驗報告參考
    電位差計的原理與使用一、實驗目的1.掌握補償原理,用比較法測定電源電動勢;2.了解電位差計的結構
  • 神經幹動作電位的觀察--2020版
    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了這是我們機能學實驗這本書上的電生理學實驗的內容,這實驗本身是有一定的難度的,不過誰讓咱們的同學整體動手能力越來越強呢本實驗中,是將兩個引導電極放於神經幹標本下記錄的神經幹的動作電位,實際上記錄的是兩個引導電極上神經幹細胞膜表面的相對電位變化。當兩個電極上神經幹細胞膜表面電位存在電位差時,就可以記錄到偏離基線的點位曲線。在靜息狀態下,兩個引導電極之間沒有電位差,記錄出的是一條水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