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C25A5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2020-12-15 科學網

SLC25A5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3:38:28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Joseph A. Baur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Xiaolu A. Cambronne課題組發現,SLC25A5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轉運蛋白。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研究人員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能夠吸收NAD+,並鑑定了SLC25A51(先前未知功能的必需線粒體蛋白,也稱為MCART1)是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SLC25A51缺失會降低線粒體NAD+的含量,但不會降低其在全細胞的水平;SLC25A51缺失導致線粒體呼吸作用受損,並阻止NAD+進入分離的線粒體中。

相反,過表達SLC25A51或與其相似的旁系同源物SLC25A52會增加線粒體NAD+含量,並使NAD+進入到缺乏內源NAD+轉運蛋白的酵母線粒體中。總之,該研究揭示了SLC25A51是第一個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蛋白。

據了解,線粒體需要NAD+來執行呼吸產能和介導細胞能量轉運的基本功能。已在酵母和植物中鑑定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但它們是否也存在於哺乳動物中仍有爭議。

附:英文原文

Title: SLC25A51 is a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NAD + transporter

Author: Timothy S. Luongo, Jared M. Eller, Mu-Jie Lu, Marc Niere, Fabio Raith, Caroline Perry, Marc R. Bornstein, Paul Oliphint, Lin Wang, Melanie R. McReynolds, Marie E. Migaud, Joshua D. Rabinowitz, F. Brad Johnson, Kai Johnsson, Mathias Ziegler, Xiaolu A. Cambronne, Joseph A. Baur

Issue&Volume: 2020-09-09

Abstract: Mitochondria require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processes that fuel respiration and mediate cellular energy transduction. Mitochondrial NAD+ transporte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yeast and plants1,2 but their very existence is controversial in mammals3–5.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mammalian mitochondria are capable of taking up intact NAD+ and identify SLC25A51 (an essential6,7 mitochondrial protein of previously unknown function, also known as MCART1) as a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NAD+ transporter. Loss of SLC25A51 decreases mitochondrial but not whole-cell NAD+ content, impairs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and blocks the uptake of NAD+ into isolated mitochondria. Conversely, overexpression of SLC25A51 or a nearly identical paralog, SLC25A52, increases mitochondrial NAD+ levels and restores NAD+ uptake into yeast mitochondria lacking endogenous NAD+ transporters.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dentify SLC25A51 as the first transporter capable of importing NAD+ into mammalian mitochondria.

DOI: 10.1038/s41586-020-2741-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41-7

相關焦點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氫離子轉運是線粒體ADP/ATP載體的重要功能
    氫離子轉運是線粒體ADP/ATP載體的重要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0:22:47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Yuriy Kirichok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認為,氫離子轉運是線粒體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東安格利亞大學、比利時弗蘭德斯生物技術研究所(VIB)和美國國家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稱為線粒體ADP/ATP載體(mitochondrial ADP/ATP carrier)的關鍵轉運蛋白如何轉運三磷酸腺苷(ATP),即細胞的化學燃料
  • Nature:揭示H+轉運是線粒體ADP/ATP載體發揮功能所必需的一種功能
    神經衝動、肌肉收縮、DNA複製和蛋白合成僅是依賴於ATP供應的至關重要的過程的一些例子。鑑於我們體內僅含有少量的ATP,我們需要使用位於線粒體中的一種稱為ATP合酶(ATP synthase)的酶複合物,將ATP降解時產生的產物ADP(二磷酸腺苷)和磷酸鹽重新轉化為ATP。通過這種方式,每個ATP分子每天大約循環回收1300次。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鈣離子單向轉運蛋白MCU的結構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3267
  • Science:揭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組裝機制
    典型的中心體由一對被中心粒周圍材料包圍的中心粒組成,並且是中心體紡錘體(centrosomal spindle)的主要微管組織中心。人們對哺乳動物卵子中的非中心體紡錘體(acentrosomal spindle)是如何組裝的知之甚少。儘管缺乏中心體,但哺乳動物卵子表達許多中心體蛋白。
  • 研究:補充線粒體素NADH或可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
    補充線粒體素NADH或可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NDD)風險 諸多科研證實,補充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能有效提升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NAD+水平,保證線粒體功能,激活抗衰老蛋白SIRT,及時修復受損細胞,達到抗衰老功效。 在大多數NDD中,氧化應激與神經元細胞死亡有關。
  • 科普揭秘:nad和nmn吃哪種好,w+nmn和nmn區別
    所以通過補充「NAD+」前體NMN來提升其水平,因為它是小分子,易吸收。隨著年齡的增長,因此我們需要採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先補充NAD+的前體物質ACMETEA W+NMN,口服後在體內經過一定的代謝過程轉化為NAD+,從而發揮作用。
  • 《科學》: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呼吸鏈由線粒體內膜中的一系列蛋白複合物組成,負責細胞的大部分能量生產。在呼吸鏈中,三種膜蛋白建立了質子梯度,將質子從細胞質中移入線粒體基質。驅動這個過程的能量主要來自於NADH分子(來源於我們吃的食物)和我們呼吸的氧氣之間的電子轉移。ATP合酶是呼吸鏈中的最後一個蛋白,利用這種質子梯度產生ATP。
  • 課堂 ‖ 葡萄糖的跨膜運輸與轉運蛋白
    通常在小腸上皮細胞頂側(腸腔側)分布著一種葡萄糖轉運蛋白SGLT1。SGLT,又稱為鈉依賴型葡萄糖轉運蛋白,主要在腸和腎皮質細胞中表達,通過消耗Na+濃度梯度積累的能量,驅動葡萄糖在膜上的逆濃度梯度轉運,這是一種消耗能量的主動運輸。        GLUT2,則通常分布於小腸上皮細胞的另一側。
  • Nat Commun|北京大學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均勻分布對維持線粒體DNA的穩定以及線粒體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1,2]。目前的觀點認為,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運動是受限的,其在線粒體中的均勻分布依賴於線粒體的融合和分裂過程[3-6]。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對於植物來說,小粒種子的物種通常能產生更多的種子,提高物種的繁殖能力;而大粒種子為種子萌發提供更多營養,增強了種子對環境的耐逆性。由於種子是人類食物和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所以種子大小作為重要的產量構成要素,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作物育種改良的主要目標之一。
  • 生命學院楊茂君課題組合作報導CLC-7/Ostm1轉運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和...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 8月12日,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揚研究員課題組以及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劉志強教授課題組合作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源CLC-7/Ostm1轉運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
  • Nature:線粒體裂殖需要蛋白DRP1,但不需要動力蛋白
    2019年6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線粒體裂變(mitochondrial fission,有時也譯作線粒體分裂)是維持線粒體網絡所必需的,並且依賴於一種稱為動力蛋白相關蛋白1(dynamin-relatedprotein 1, DRP1,也稱為DNM1L)的GTP酶。DRP1形成螺旋寡聚體,包裹線粒體外膜並將其分裂。
  • 細菌感染會致病,是蛋白轉運在「搗亂」
    細菌感染會致病,是蛋白轉運在「搗亂」  第二看臺  人和動物為何會在感染細菌後生病?細菌通常是單細胞微生物,一個細胞即一枚細菌。一些致病菌為了在宿主體內生存、繁殖和擴散,會在細胞內核糖體中製造一些蛋白類的毒力因子,並將這種蛋白分泌到細胞外。即便是非致病菌,也會為了適應其生活環境,向外分泌一些蛋白質。
  • MitoQ 線粒體健康的秘密武器
    比如,單一的線粒體蛋白缺失或會誘發全身性的炎症反應,線粒體與心血管疾病、阿茲海默症、癌症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當人類過了30歲,由於自由基的影響,線粒體效率以每10年10%的速度遞減,低效運作的線粒體無法生產身體需要的足夠能量和抗氧化劑,從而引起細胞損傷,導致身體機能下降,氧化和衰老進程加速,疾病也隨之而來。而從外界補充抗氧化劑,則是保持線粒體健康的方法。
  • 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2018年,《自然醫學》雜誌曾同期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利用鋅指蛋白核酸酶技術(ZFNs)和轉錄激活樣因子核酸酶技術(TALENs)實現了對線粒體DNA突變的消除[2]。不過這兩項技術能做的,是將攜帶突變的線粒體DNA直接降解,其實應用起來難度很大。畢竟線粒體DNA的拷貝數如果太低,也會帶來疾病。
  • 哺乳動物細胞蛋白表達系統技術分享
    在開始詳細介紹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系統前,首先——什麼是蛋白表達系統?蛋白表達系統是指由宿主、外源基因、載體和輔助成分組成的體系。通過這個體系可以實現外源基因在宿主中表達的目的。一般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宿主表達蛋白的生物體。可以為細菌、酵母、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等。
  • Cell Death&Differ:研究揭示線粒體ROS通過細胞自噬影響肌肉分化的...
    細胞自噬是一個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途徑,與細胞凋亡和衰老一樣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學現象,參與生物的發育、生長等多種過程,在肌肉分化過程中自噬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細胞器重塑機制。在最近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韓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粒體ROS能夠刺激PI3K/AKT/mTOR級聯信號通路,激活的mTORC1隨後會通過對自噬啟動因子ULK1的317位絲氨酸進行磷酸化誘導自噬信號途徑,並且可以上調參與自噬過程的多個Atg蛋白表達促進肌肉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