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慧瑾,北京市東城區景泰小學副校長
很多見到我女兒的人總會說:「你家孩子真乖!」每每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微微一笑。作為一個做德育工作二十多年的媽媽,我想說:孩子的「乖」是因為媽媽能聽懂她心裡的話!
媽媽,對每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就是全部的世界。他們會因為媽媽的喜而喜,又因媽媽的悲傷而悲傷,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人生軌跡。所以,與其說是孩子在構建自己的人生,不如說孩子是在媽媽的影子中體會媽媽的世界,並仿造自己的世界。而這種仿造中,必然存在著孩子自己的疑惑、思考、成長和蛻變。想要讓孩子的生命軌跡和我們不一樣,就必須能體會到他們的每一次疑惑和思考。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在對孩子每一次的陪伴,與他的對話,共同進行的嬉戲中,我們都要用心觀察,真正地去體會——他正在經歷什麼:經歷什麼樣的情緒?經歷什麼樣的感覺?經歷什麼樣的人生?
等我們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便走進了他們的心裡。我知道孩子笑容背後的滿足,也明白她哭泣的訴求,更能認識到她看起來不良行為背後那麼善良純真的動機……
以往做德育工作,總會遇到有的父母拿孩子沒有辦法了,送到辦公室來,讓我幫忙講道理。其實,只要坐下來靜心聽孩子說一會兒,就會發現,孩子內心如明鏡,什麼都明白,只是不稀得跟父母說。「反正怎麼說都是錯,說什麼都聽不懂」!現代社會,孩子成長得快,心思自然也變化得快。如果我們不懂得傾聽,遲早我們的話會變成孩子的「火星語」。
學會傾聽孩子,對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作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困惑,學會傾聽,會在親子關係中建立信任感。而信任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保護傘。
「傾聽」二字本身就意味著少說話,不要急於勸說孩子,不要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情緒。曾經那個充滿禪意的故事裡,師傅讓徒弟往裝滿水的碗裡倒水,水全部都漫了出去,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當孩子的碗裡滿得冒了尖兒的時候,你怎麼給他,他都盛不進去,都會灑出來,弄得一團糟。因此我們必須拿出「傾聽」這個空碗來,讓孩子把情緒的水傾倒出來一部分,他的碗有了空當,才能裝進我們的水。
傾聽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說無條件地同意或者贊成孩子的想法、做法,而是父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對孩子的處境和感受表示理解。很難要求孩子和我們的看法一致,但是至少我們和孩子可以相互包容,體貼一下對方的感受,而無須放棄自己的觀點。我們要允許孩子發脾氣、大哭,以排解創傷,發洩平日裡積攢的缺憾。當孩子得到有效傾聽之後,會逐漸平息下來,並且開始轉變。
傾聽,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良好的能力!讓我們細心去學習它,揣摩它。當我們傾注更多的愛心和耐心,俯下身去,就一定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策劃:王小艾
編輯:現教姐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