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與人溝通是在所難免的,我們每一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接觸和不同的人說話,這其實就是一種溝通。
很多時候人們在外面都能夠做到落落大方,言談舉止得體從容,可是回到家裡面對孩子的時候,卻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連正常說話的聲音分貝都高了很多。
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國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溝通都是暴力溝通,也許在有些家長認為,暴力對待孩子就是從身體上虐待孩子,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比行為暴力更讓孩子受傷的恰恰是被很多家長忽略的語言暴力,它就像一把看不見的利劍一樣直刺孩子的心窩。
世界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聞名世界的非暴力溝通理論,適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親子溝通。
如何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變成母慈子孝,《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也許會給我們一些啟迪。
1、武斷評價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盲目的給他們貼上負面標籤,比如孩子一次成績不好,就說他們腦袋瓜子笨;或者是孩子捨不得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和小朋友分享,就說他們小氣自私。
這對於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很有可能導致孩子真的變成像負面標籤那樣的人,因為他們久而久之會產生習得性無助。
但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規律,他們有些行為未必就真的像父母眼中看到的那樣不堪,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父母對他們的期待,所以才會引起父母的不滿。
學會客觀地評價孩子,給孩子一點時間,相信他們能夠做得更好。
2、盲目比較
有的家長認為比較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努力更上進,能夠激發孩子內心潛在的動力。
所以他們總是把自家的孩子拿去和他們家的孩子比較,用別人的長處去揭開孩子的短處,認為這樣能夠激勵孩子,其實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甚至對自己產生深深的否定和懷疑。
在這樣盲目的比較中,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不被尊重不被愛的,他們覺得既然父母如此不看好自己,那麼索性破罐子破摔。
相信這樣的後果是任何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拒絕比較,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才是父母真正應該做的。
除了這兩種常見的暴力溝通之外,求全責備,避免負責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
有些父母習慣性地用自己意願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做他們不願意的事情;又或者是在孩子面前不斷訴苦,讓孩子知道自己有多麼的不容易,逼迫孩子產生為父母人生負責任的想法。
1、學會觀察,客觀描述
非暴力親子溝通的第一步是學會使用觀察式的語言,摒棄評價式的語言,即在溝通開始時先進行識別與觀察,並使用客觀、具體的描述性語言來展開交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急於對孩子全盤否定,而是要承認孩子的優點,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客觀描述。這樣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從而讓自己努力做得更好,改掉自己的不當行為。
2、學會感受,正面回應
父母要學會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因為很多時候當孩子自己做的不夠完美時,他們的心裡也會難過,這時如果一味地指責孩子,只會讓孩子的情緒跌到谷底。
當他們覺得不被父母理解時,自然很難聽進去父母的教誨。
只有做到和孩子感同身受,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和自己溝通。這時再正面回應孩子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讓孩子能夠得到真正的進步。
3、了解內在需求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不僅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同時也要了解孩子的需求,這樣才能夠對孩子進行準確的表達,讓彼此間的溝通變得可行。
只有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真正錯在哪裡,孩子才願意發自內心去改正。
所以只有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他們才能夠有被尊重的感覺。
父母可以通過使用一些比較委婉的句式,讓孩子知道他們失望難過,是因為孩子有了某些不好的行為,這樣孩子就能夠有針對性的改變。
4、表達需求,正向引導
父母要明確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需求,但是在語氣語態上不能夠過於強硬,更不能夠命令孩子。
而是要給予孩子正向的引導,把最終的選擇權利交給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做出父母想要的反饋。
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成為真正合格的父母,幫助孩子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