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蘑菇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如胡蘿蔔素(維生素A)、其他蔬菜沒有的維生素D、益肝保肝的硒元素、保護心臟的鉀元素、高含量的蛋白質、以及神奇的抗癌物質等等。突然覺得吃了蘑菇,保健品什麼的都隨風飄了~~~
每次去菜市場,看見蘑菇,總叫不上來它的品種,只知道它是蘑菇,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種 常見及高營養的蘑菇。
竹蓀
竹蓀,又名竹笙,名列「四珍」(竹蓀、猴頭、香菇、銀耳)之首。竹蓀基部菌索與竹鞭和枯死竹根相連,長裙竹蓀多產於高溫高溼地區,而同屬的短裙竹蓀則多長在溫室環境。竹蓀營腐生生活,營養豐富,香味濃鬱,滋味鮮美。
竹蓀含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無機鹽等,益氣補腦,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更可抑制腫瘤發生,還具有特異的防腐功能。
選購竹蓀時,儘量挑選性轉完整,菌裙擺較長且均勻、色澤金黃的品種。過於顯白的竹蓀,一般都是加工後的顏色。竹蓀保存,只建議真空;如果是散裝,則建議擺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儘快食用。
香菇
香菇,是世界第二打食用菌,也是我國特產之一,素有山珍之王的美稱。香菇菌蓋傘形,直徑3~6釐米,呈黃褐色或黑褐色,菌褶白色,菌柄黃色,冰生有棉毛狀的白色鱗片。
香菇通常分為幹香菇和新鮮香菇。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認為新鮮的要比風乾的食材營養更為豐富,但這個理論在香菇卻是相反的。新鮮香菇大概有90%都是水分,風乾之後,水分減少,營養含量提升很多,在烹飪過程中,酵素被破壞的也相對較少。同時,在保存方面,幹香菇也更加方便持久,新鮮香菇則建議儘快吃完。
在烹飪之前,幹香菇要用溫水發泡,25~35攝氏度為宜,這樣既可以使幹香菇更容易吸水變軟,又可以保留其鮮味。
猴頭菇
猴頭菇,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餚,也是我國著名的八大山鎮之一。它的子實體園而厚,菌蓋生有須刺,須刺向上,新鮮時為白色,幹後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上部膨大,遠望似後頭,故得名「猴頭菇」。猴頭菇,既是美味菜餚的食材,也是藥材,可製成養胃的猴菇片。
除了其他菌類都含有的蛋白質、胺基酸、脂肪、維生素和無機鹽,猴頭菇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利於血液循環,以及豐富的多糖體,有助於消化道疾病,改善胃腸道功能。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猴頭菇,都是經壓縮風乾的,需要泡發並處理,才可以發揮出其鮮美味道和豐富營養。泡發猴頭菇,需要先用清水洗淨,去除根蒂,在用溫水或淘米水浸泡4小時左右,直到沒有硬疙瘩。千萬不要用沸水,會時期營養價值喪失,並無法泡軟。泡發完成後,需要將猴頭菇撈出,擠出黃水,再在清水內泡15分鐘左右,再擠出黃水,如此反覆2~3次,以去除苦澀味。
雙孢菇
雙孢菇, 又稱白蘑菇,是最常見的食用菌種之一,肉質肥厚。雙孢菇的菌肉肥能,並含有較多的甘露糖、海藻糖及各種胺基酸類物質,有「植物肉」之稱。雙孢菇菇子實體中等偏大,菌蓋寬5~12cm,初半球形,後平展,白色,光滑,略幹漸變黃色,邊緣初期內卷,具有特殊的氣味。
雙孢菇採摘後菌蓋容易通過氧化,由白變黃,購買時可注意其新鮮程度。清洗雙孢菇,需要在清水裡加入少量鹽,浸泡一段時間,再慢慢清洗。雙孢菇表面有粘液,黏在上面的泥沙不易被清洗。
蘑菇,味道好,營養高,但也不宜過度食用。蘑菇性滑,腹瀉者、患有腸胃病及肝腎衰竭者不宜食用。另外,對蘑菇過敏者以及體質溼熱都不宜食用。了解食物,了解我們的身體和生活環境,健康天然的飲食讓生活更精彩。
幾何映像 ∣ 與生活的精彩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