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早報記者昨天 從浙江省文化廳獲悉,「梁祝傳說」將與木活字印刷術、蠶桑習俗、青瓷製作技藝、文房四寶製作工藝一起作為浙江省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預備項目報送文化部。
在此次浙江省上報給國家文化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梁祝傳說格外引人注目,它真的到了非得申報世界遺產進行保護的地步了嗎?事實上,由於戲劇梁祝的傳播,一個固定的文本似乎已處於一種健康蓬勃的狀態。
漢族口頭文學的首次申遺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陳勤建表示,以前擅講故事的專業說書藝人肚子裡都裝著上百個故事,而完整的梁祝故事,則包括有幾十個。目前,除了世人耳熟能詳的「十八相送」、「化蝶」等故事,有更多故事已處於一種散佚狀態。所以,作為漢民族口頭傳說梁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仍具有其保護意義。無論梁祝故事發源在何處,梁山伯葬在何鄉,它都是漢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據統計,浙江是我國梁祝傳說發源篇目最多、流傳最多的省份。如果未來需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申報的話,國家文化部將聯合安徽、江蘇等各省份同步進行申報文本的整合工作。
據了解,目前在國際上僅有用梵文書寫的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一項作為口頭傳說於2005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專家認為,不管能否成功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機會對這些文化瑰寶做一次梳理,追根溯源總是值得的。尤其是浙江省為使此次申報材料更完整,發動了普通民眾一同展開尋根調查,不失為提升文化認同感的有益嘗試。
準備尋找傳說傳承人
「這麼多項目中,『梁祝傳說』申報的競爭最激烈。」浙江省文化廳有關人士昨天表示,其他各省申報項目近期也將送文化部,江蘇、山東等省應該也會將「梁祝傳說」納入這次申報。
「梁祝傳說」雖然在全國流傳的版本很多,但「祝英臺是浙江上虞縣祝家莊人,梁山伯是會稽(今紹興)人,兩人同在杭州萬松書院入學」這些要素,認同的人相對較多。
據了解,由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講究的是活態傳承而非學術研究,「梁祝傳說」作為傳說故事必須有傳承人,能完整講述傳說內容。為此,浙江正在尋找「梁祝傳說」傳承人。
五個項目都已瀕臨失傳
「這五個項目都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但這些項目都已瀕危,再不保護就有失傳的可能。」浙江省文化廳社文處副處長王淼表示,除了「文房四寶」是聯合安徽、廣東共同申報,其他四項為浙江單獨申報,「不排除其他省份申報項目與浙江重複的可能。」
據介紹,其他四項的申報緣由分別是:蠶桑習俗,現在杭嘉湖一帶5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養蠶的,相關習俗將很難尋覓;木活字印刷術,浙江瑞安東源升村還在使用木活字印刷家譜、族譜,能為我國字印刷的傳承提供現實依據;青瓷製作技藝,作為以越窯、龍泉窯為代表的青瓷的主要產地,浙江仍須保護和發展這一工藝;「文房四寶」製作工藝,浙江湖州的「湖筆」位列文房四寶之首。(葛熔金 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