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
1958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陳鋼與何佔豪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的首次重要嘗試:《梁祝》以越劇曲調為素材,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的手法,呈現「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中「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等經典情節。
次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劇院首演,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梁祝》一舉成名,成為中國最知名的原創交響樂曲,而俞麗拿的名字也與《梁祝》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她演奏的「梁祝」唱片發行量多達200多萬張,是中國契約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最廣的唱片,她由此獲得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作為中國古典樂壇的前輩,她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為中國小提琴人才的培養做出了傑出貢獻。從1962年起,俞麗拿在上海音樂學院執教,現任學院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培養了許多在國際、國內比賽中獲獎的優秀學生。1993年,她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以推動中國小提琴人才的培養。
本月17日-18日,由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和中國一汽紅旗品牌聯合出品,俞麗拿、廖昌永、雷佳、王亞彬、王志飛、徐俊、金培達、蕭麗河等多位名家共同參與創作演出的音樂劇場《真愛·梁祝》在全新落成的上海上音歌劇院首演。在60年後,《梁祝》以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回歸母校。
《真愛·梁祝》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在媒體發布會上,《真愛·梁祝》導演徐俊表示,新劇目依舊圍繞「梁祝」這一千古動人的民間傳說展開,穿越歷史,融入了其他「美好的愛情故事」:「我們在歷史中找到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的動人故事,從現代找到了巴金和蕭珊的故事,從當代找到了樊錦詩和彭金章的故事。當中除了愛情故事,其實還有我們的民族大愛和家國情懷——結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會是歌頌美的一臺演出。」
「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片段劇照
中國愛樂樂團將以全團陣容協奏《真愛·梁祝》在上海和北京兩地的首演,由團長李南和常任指揮夏小南率領。據俞麗拿透露,《真愛·梁祝》是她與中國愛樂樂團繼《梁祝》首演50周年人民大會堂紀念演出後的再度合作,「(當時)也是中國愛樂樂團,也是夏小湯(指揮),第一遍是我一個人拉,第二遍、第三遍是年輕人拉。過了十年,希望不再用演奏三遍來表示對《梁祝》的致敬,所以團隊就進行了設計,希望用中華民族的愛情觀和家國情懷,向建國70周年獻禮。」
「樊錦詩與彭金章」片段劇照
主創團隊將《真愛·梁祝》稱為「音樂劇場」,是因為很難將這臺演出用某一種演出類型去定義:它由舞劇(「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與彭金章的故事)、話劇(巴金與蕭珊的故事)、音樂劇(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的故事)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組成,由小提琴獨奏作為「講述人」串起四個故事。故事主旨可以說反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對「真愛」的理解:它不僅是「浪漫愛」,還是愛侶們為國犧牲小愛的大愛,亦是俞麗拿幾十年如一日對專業工作始終如一的敬業之愛。
「巴金與蕭珊」片段劇照
在首演現場,小提琴協奏是整場演出最受觀眾期待的部分。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之一,中國愛樂樂團鮮有機會來上海演出,此次《真愛·梁祝》讓上海的交響樂迷們一飽耳福。首席小提琴為俞麗拿的高徒、曾獲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的王之炅。俞麗拿與女高音歌唱家雷佳獲得了全場最熱烈的掌聲,已十年未登臺演出的俞麗拿作為特邀嘉賓,演奏了全曲最為出彩的片段《化蝶》。
在完成上海的演出後,《真愛·梁祝》將於11月25-26日獻演於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12月24日登陸北京天橋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