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世界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最好的人,一把小提琴300多歲

2020-12-13 娛樂要知道哦

最近《嚮往的生活》裡,國際大師呂思清前來做客,在生活中他跟黃磊是多年的好友加鄰居,同時兩人的小孩子也成為了最好的閨蜜。在晚飯過後,呂思清攜手劉憲華為大家演奏《梁祝》,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把小提琴。

這把小提琴名字叫stradivatius中文叫斯特拉迪瓦裡,源於1699年,它是與「瓜爾內裡」、「阿馬蒂」齊名的「世界三大名琴」之一。是以制琴師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命名的。此琴背板比較細,虎皮細紋的那種。源於1699年,其價值不可估計。

一首《梁祝》演奏完後,黃磊介紹說,呂思清是全世界用小提琴拉《梁祝》最好的人,聽完在場的人都很敬佩。他有著非常崇高的藝術境界,他很刻苦執著,任何演出、無論大小都會一絲不苟地同等對待。無疑,在場的人都免費的親上了一次大師的作品。

他的演奏頗富變化和彈性,演奏德爾松浪漫的曲子,樂句都會做個壓抑般的修飾,使表情含蓄委婉。滑音也運用的很自然,不愧是中國超技巧派小提琴的佼佼者。

相關焦點

  • 小提琴演奏曲《梁祝》50年 出自學生之手
    經典之作竟出自年輕學生之手  50年前,在上海音樂學院有一個特別的音樂試驗小組——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在那個年代,滿懷躊躇的青年學生選擇了西洋樂器——小提琴,卻發現小提琴的演奏曲目全部是外國名曲,中國的老百姓覺得好聽,但根本不能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意思。於是,實驗小組的學生試著創作一些用小提琴演奏的中國樂曲,何佔豪就是其中一員。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首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者:《梁祝...
    在少年班的第一個學期大家都學鋼琴,半年後考試,結束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坐在教室門口,要求每個人都把手拿出來給他看看,後來分專業的告示貼出來大家才明白:原來老師是在選人去學習弦樂器,老師第一看的是手掌寬不寬,第二則看手指,手掌寬手指細一點的去小提琴,手指粗一點的就大提琴,於是,就這樣,俞麗拿就開始了她和小提琴60多年的緣分。
  • 為紀念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音樂劇場《真愛·梁祝》拉...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1958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陳鋼與何佔豪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的首次重要嘗試:《梁祝》以越劇曲調為素材,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的手法,呈現「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中「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等經典情節。次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劇院首演,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 紀念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全曲在悽婉唯美的「化蝶」章節後,尾聲的收音輕如羽毛。隨著這片羽毛輕輕落下,上海蘭心大劇院的觀眾席一片寂靜。幾秒種後,潮水般的掌聲向在臺上惴惴不安的表演者俞麗拿和在臺口的作曲家陳鋼、何佔豪湧去。
  • 用小提琴奏出中國好聲音
    2018年春天,記者在上海音樂學院見到了俞麗拿,一雙運動鞋,一條牛仔褲,談起小提琴教學時,78歲的她神採弈奕。20世紀50年代,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的俞麗拿常與同學一起到工廠、農村進行小提琴演奏,但觀眾基本聽不懂,反映也就不熱烈。要讓中國聽眾聽懂小提琴,就要讓這個西洋樂器「說中國話」。
  • 《梁祝》首演者的奮鬥初心:讓小提琴「說」出流利中國話
    60多年來,「讓小提琴講中國話」一直是她的「初心」,也是陪伴她的生命旋律。「我是分配改學小提琴的。」已經78歲的俞麗拿回憶說,自己還是大學生時,「最苦惱的就是當時小提琴在國內不太受歡迎,演出沒有人鼓掌,很痛苦。」為了讓中國人聽懂、喜歡、熱愛小提琴,「我們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能夠讓小提琴講中國話。後來,我們就有了《梁祝》這個作品。」
  •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五歲開始學琴,先後獲得全蘇小提琴比賽一等獎、全蘇表演家比賽會優勝、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二等獎、依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優勝、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二等獎、依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等。演出節目幾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現代最優秀的小提琴作品。具有驚人的表現力和精深的技巧,被譽為"莫斯科的帕格尼尼",獲得"蘇聯人民演員"稱號和史達林、列寧獎金。
  • 俞麗拿:讓小提琴講中國話 50多年專注演奏教學
    俞麗拿在演奏小提琴。資料照片俞麗拿今年78歲。「因為我是《梁祝》首演者,大家就知道了我的名字。」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學大樓裡,記者見到了剛剛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的俞麗拿,她說,「大家都以為我在文藝單位,其實大學畢業我就留校當了老師,到現在已有56年教齡。」
  • 「讓小提琴說中國話」——記全國三八紅旗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
    78歲的小提琴演奏大師、上海音樂學院中小提琴教育室主任俞麗拿,今年榮膺「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讓小提琴講中國話」,是俞麗拿的「初心」,也是她66載的堅持,成為始終相伴的生命旋律。「讓小提琴說中國話!」俞麗拿明確了自己藝術發展的方向。她參與發起上海音樂學院「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在俞麗拿看來,讓小提琴說中國話,意味著「為中國人而創作,以中國自己的文化創作」。她表示:「《梁祝》的成功,是因為它有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作基礎。人人知曉梁祝浪漫的愛情故事,又有越劇《梁祝》珠玉在前。
  • 5歲學琴、7歲公演的小提琴神童,老年後卻告訴家長不要揠苗助長
    從用筷子練琴到走到國際舞臺盛中國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父親盛雪是中國著名的小提琴教授,母親是歌唱家,家中11個兄弟姐妹,有9人拉小提琴。盛中國曾說:「我的胎教就是我爸爸練琴。」耳濡目染中,盛中國從小就對小提琴產生濃厚興趣,很小的時候就用筷子學著父親的樣子拉琴,母親看到了,就用木頭給他做了一個小提琴模型。父親看到盛中國的天分很高興,但他仍然堅持孩子到6歲開始學琴比較好,因為在此之後一些小毛病就要收斂起來了,6歲之前還可以有孩子的天真一面。
  • 中外樂壇"神器"互別苗頭 300歲古董小提琴只展不售
    來自德、意、法、美等全球約3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知名展商佔據了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11個展館。除了鋼琴、鍵盤、打擊、電聲和傳統中國民族樂器同臺比拼外,此次展會更有「300多歲」的義大利古董小提琴、早已失傳的神秘敦煌葫蘆琴等「神器」現身,引來觀眾嘖嘖稱奇。   透明玻璃櫥窗裡,一把棕黃色小提琴靜靜擺放在琴架上。紋理細密的松木琴板和光澤透亮的金黃漆面,足見其做工精湛及考究程度。
  • 獨家專訪盛中國夫人:「選一把他心愛的小提琴陪他走」
    9月7日晚間,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國因心臟病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今天上午,盛中國的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呂思清和劉詩昆等國內演奏家、日本藝人矢野浩二等多位名人來到現場悼念。 上午10時45分,告別儀式正式開始。
  • 小提琴演奏中音色的追求
    如:巴洛克時期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多以結構嚴謹、典雅清秀為特點,一般追求晶瑩純淨、明徹清晰的音色;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音樂追求豐富多彩、特點鮮明的音色,以表達情真意切、起伏跌蕩的情緒;印象派的鋼琴音樂一般注重意境的描繪、色彩的變幻,因而追求飄逸、透明、朦朧等多層次的音色。在近代音樂中音色已上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
  • 五旬保安「文藝範」十足 三年自學小提琴曲80多首
    23日,在濟源濟水一中,身穿保安制服的張光明將小提琴架在左肩上,凝視遠方,流暢的運弓、嫻熟的指法、豐富的感情傳遞出悠揚動聽的旋律,使他頗具文藝範。57歲的張光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毫無音樂功底的他經過三年的練習,現如今能用小提琴奏出80多首曲子,他現在基本上是校園裡的「紅人」。  每到放學時刻,特別是周末,張光明的琴聲總能吸引到部分學生、教師的駐足圍觀。
  • 小提琴演奏技術的基礎——音階
    小提琴音階如此重要,難怪海菲茲考查音樂學院小提琴學生時,不是聽他們高深著名的樂曲,而是聽他們的音階。他不相信連音階都拉不好的學生能拉好複雜的樂曲。他反覆強調小提琴演奏技術的基礎就是音階,希望學生拿出四分之三的時間來練習它們。
  • 齊默爾曼演奏《莫扎特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6歲學習小提琴,先後師從蘇聯小提琴家格拉多夫、德國小提琴家加沃裡洛夫、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首席科雷博斯。 小時候,他鑽在桌下玩耍時,總能聽到父親與幾個朋友在演奏室內樂。他還記得,父親是黑膠唱片的發燒友,周日的家中總是全天放著各種小提琴唱片,才5歲時,他就深為前蘇聯小提琴家列奧尼德·科岡的錄音而著迷,「有一天我自己跟父親說,我想學小提琴。」
  • 小提琴初學者的問與答
    他的難,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還是對人生理、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小提琴是世界上最難的樂器之一。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技術的掌握需要循序漸進,並不是一口吃個胖子。只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困難並非不可逾越。 Q 4:我喜歡小提琴,我可以自學嗎?A 4:關於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論,有的人說能,有的人說不能。
  • 把小提琴演奏到這樣的程度,他的音樂天賦,實在是天選之人
    他演奏小提琴的時候是面向音樂廳大廳方向站著演奏的,舞臺後面的觀眾就只能看他的背影。但有座票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管風琴這個方向的座位距離舞臺也比較近,各有優缺點。最好的位置,還是池座以及一樓中央位置的,基本就都還是跟門票價格保持一致的,大劇院方面可不是傻子,門票定價也都是特別有講究和緣由的。
  • 為《梁祝》過58歲生日
    首演於1959年5月27日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再過幾天就迎來58歲的生日了。5月22日下午,上海市知聯會、靜安區知聯會和「克勒門文化沙龍」共同為《梁祝》舉辦了一場生日會。《梁祝》曲作者之一陳鋼、首演者俞麗拿一起來到現場,為大家講起《梁祝》背後的故事。
  • 他是音樂的倖存者,在戰火中奏響小提琴
    馬利肯告訴第一財經,那時,人們總是儘可能尋找抵禦悲傷的方法:「我拉小提琴,其他孩子跳舞、歌唱,那些美好的事物讓我們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有了音樂的陪伴,生活好像沒那麼苦澀。」1980年,艾拉·馬利肯在貝魯特舉辦了人生中第一場獨奏音樂會。那是短暫的休戰期間,800多人聚集在一起,為12歲的艾拉·馬利肯捧場。這並不是一場多麼莊重的音樂會,卻成為他一生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