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中國首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者:《梁祝...

2020-12-11 大洋網

俞麗拿

大洋網訊 「《梁祝》最大的貢獻是讓小提琴這把西洋樂器說了中國話,讓中國的聽眾可以聽懂它,繼而接納它」,說此話者,正是中國第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麗拿。

59年前,伴隨著《梁祝》的悠揚琴聲,她的名字也響徹大江南北。如今,78歲的俞麗拿已經告別舞臺,卻仍然堅持在三尺講臺,近日,她在上海音樂學院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我現在還能高高興興做我喜歡的教學工作,還能教多少年,這要看生命還能給我多少時間,我這輩子很多事情都不是我自己選擇的,但我能有今天,只有『認真』二字。」

故事要從1951年說起。這年的秋天,報紙上登了一則廣告,上海音樂學院要開辦少年班了。這一年,俞麗拿正好小學畢業,本來已經確定了初中的去向,看到廣告的時候,家人決定讓她去試一試。

結緣小提琴

俞麗拿的爸爸媽媽都是中學老師,媽媽教數學,是一個做事特別認真的班主任,爸爸喜歡音樂,教唱歌。家裡的小嬸嬸是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專業學鋼琴的,所以,大家庭裡的小孩都跟著這位嬸嬸學鋼琴,「因為孩子比較多,所以是排好時間大家輪流去練鋼琴的,每次輪到我的時候,我都是認認真真地去練。」

報考上海音樂學院少年班的時候,俞麗拿差不多練了一兩年的鋼琴了,所以,在那個並沒有很多學生學習樂器的年代,少年班招收的大多也是從未學過樂器的學生,不少學生考的是聲樂,而俞麗拿則是考的鋼琴。「我還記得我彈的曲目是《莫扎特奏鳴曲》,我是和一個表姐一起去考的,結果表姐落選,我考上了。這個班最初有25名學生,包括劉詩昆。」

在少年班的第一個學期大家都學鋼琴,半年後考試,結束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坐在教室門口,要求每個人都把手拿出來給他看看,後來分專業的告示貼出來大家才明白:原來老師是在選人去學習弦樂器,老師第一看的是手掌寬不寬,第二則看手指,手掌寬手指細一點的去小提琴,手指粗一點的就大提琴,於是,就這樣,俞麗拿就開始了她和小提琴60多年的緣分。

談到對小提琴的最初印象,俞麗拿連連皺眉,「剛開始很討厭,班上只有一個同學會拉小提琴,我是完全不會的,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拉不成調,刺耳的聲音很難聽,拉琴的動作也是極為彆扭不舒服。」

忐忑首演大獲成功

而在那個年代,不僅僅是俞麗拿,還有很多普通的聽眾對小提琴也比較陌生。

上海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為的就是要讓小提琴能講中國話,能為中國的聽眾所聽懂。一開始是改編一些現成的、好聽的民歌或者民族性器樂曲,比如用小提琴來拉《二泉映月》《旱天雷》等,「我們到外灘去表演,演奏完以後,大家笑眯眯地聽懂了。我們在這個琴上拉中國的語言,大家就不抗拒這個樂器了。」

1958年的下半年,管弦系開始準備國慶10周年的獻禮作品,備選曲目《梁祝》被獨具慧眼的時任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孟波選中,熟悉旋律的何佔豪和擅長作曲的陳鋼合作完成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1959年5月27日,他們帶著《梁祝》參加了在上海蘭心大戲院舉行的新作品音樂會(即後來的「上海之春」)。

這是《梁祝》的首次公演,「那時我是大二下學期,差不多18歲半,對這麼一首全新創作的小提琴曲能不能為聽眾所喜歡心裡完全沒有底,我那時候就想好好演奏,得到聽眾的認可。」回憶起當年的首演,俞麗拿還印象深刻,「當我拉完最後一個音,是一個很輕的泛音,全場一片寂靜,我正納悶,過了一會,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我終於放心了,這個曲子是受到聽眾歡迎的!」

《梁祝》大獲成功,也就是從這一天起,中國人真正擁有了自己的交響樂。「後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到上海來採訪這次的新作品音樂會,就錄了《梁祝》回去播放,這個錄音後來又製成了唱片,所以,全國其他地方的聽眾聽到的《梁祝》都是來自這個唱片,我的名字也是因為《梁祝》第一次為大家所知曉。」俞麗拿如是說。俞麗拿演奏的這張《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唱片也成為中國器樂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唱片,為此,她也獲得了中國首屆金唱片獎。

留校任教兢兢業業數十載

大學畢業後,俞麗拿留校任教。

如今,俞麗拿門下的學生有「金牌」軍團的美譽,其中就包括王之炅、黃蒙拉等中國小提琴優秀演奏家,從教以來,俞麗拿的學生在國際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獎項的有10餘人次。

對於其中的秘笈,俞麗拿笑著問道:「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你會放棄他嗎?」她認為,現在的教育有點遺憾的是,一旦你走上了學習音樂專業的道路,你的文化課就不可能比得過外面的孩子,基本上就只能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了。「客觀來說,考進來的孩子水平其實差別還是比較大的,作為老師,要有責任感,這是起碼的出發點,對於什麼樣水平的孩子都不放棄,然後再加上足夠豐富的教學經驗,去挖掘他身上最大的可能,把他扶到他能到的水平。有愛心、責任心和教學經驗,才能使得你的願望能夠實現。」

在俞麗拿今年的排課表上,記者看到,她仍然保持著一天連續上課9小時的節奏。只是,畢竟已經是78歲的高齡,從去年5月份到今年5月份,她的身體亮出紅燈,「有的時候實在上不動課,學生的課也不能拖,我就躺在這個沙發上上課。最艱難的是上個學期,有三分之二的課都請其他老師代課了,這是我工作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即使如此,俞麗拿也未想過離開講臺,雖然在2010年10月10日,她舉辦了告別演出,告別了那個帶給她榮光的舞臺,「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平衡,家裡有病人,負能量比較多,而我熱愛的工作就能給我很多平衡,我喜歡看著學生們朝氣蓬勃的樣子,這份工作給予我的不少於我付出的。」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周裕嫵

相關焦點

  • 《梁祝》首演者的奮鬥初心:讓小提琴「說」出流利中國話
    俞麗拿央視網消息:1959年5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獲得巨大成功,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版本,也成為中國傳遞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這首曲子的首演者就是俞麗拿。60多年來,「讓小提琴講中國話」一直是她的「初心」,也是陪伴她的生命旋律。「我是分配改學小提琴的。」已經78歲的俞麗拿回憶說,自己還是大學生時,「最苦惱的就是當時小提琴在國內不太受歡迎,演出沒有人鼓掌,很痛苦。」為了讓中國人聽懂、喜歡、熱愛小提琴,「我們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希望能夠讓小提琴講中國話。後來,我們就有了《梁祝》這個作品。」
  • 紀念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生於1959年。當時為獻禮國慶10周年,時任上音黨委書記的孟波確定了以梁祝傳奇為題材創作協奏曲,何佔豪是主要創作者,期間力邀陳鋼參與作曲,最後通過結合西洋交響樂和中國越劇唱腔的表現手法,採用單樂章奏鳴曲式創作出了這部作品,既適應中國百姓藝術欣賞的思維習慣,又符合音樂的陳述規律。
  • 為紀念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音樂劇場《真愛·梁祝》拉...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11958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的陳鋼與何佔豪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是中國「小提琴民族化」的首次重要嘗試:《梁祝》以越劇曲調為素材,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的手法,呈現「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中「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等經典情節。次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劇院首演,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 小提琴演奏曲《梁祝》50年 出自學生之手
    經典之作竟出自年輕學生之手  50年前,在上海音樂學院有一個特別的音樂試驗小組——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在那個年代,滿懷躊躇的青年學生選擇了西洋樂器——小提琴,卻發現小提琴的演奏曲目全部是外國名曲,中國的老百姓覺得好聽,但根本不能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意思。於是,實驗小組的學生試著創作一些用小提琴演奏的中國樂曲,何佔豪就是其中一員。
  • 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逝世:《梁祝》伴一生
    巫漪麗,1931年生於上海,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她與鋼琴為伴,用一生詮釋了什麼是藝術家的「工匠精神」。而她的愛情,也正如經典的《梁祝》一般,悽婉動人。巫漪麗。來源:視頻截圖「《梁祝》就是我心中的經典」2018年,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巫漪麗先生的演奏看哭了不少人。她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的攙扶下走向鋼琴,共同演奏中國千古絕唱《梁祝》,鋼琴小提琴相織相融,感覺世界都安靜下來了。
  • 《梁祝》:60年 琴弦上飛出的蝴蝶已成經典
    參與互動    60年,琴弦上飛出的蝴蝶已成經典  今年是小提琴協奏曲
  • 海峽兩岸合推首部「梁祝」動畫片 主角用英文名
    海峽兩岸合推首部「梁祝」動畫片 主角用英文名     新華網上海1月17日電(記者馮源)梁山伯、祝英臺,這對中國古老愛情傳說中的戀人,如今也和趕時髦的白領族
  • 《梁祝》經典重現,引無數人淚目!
    「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呂思清一首《梁祝》,承載著多少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它紀錄著一段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版《梁祝》,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小提琴協奏曲鋼琴部分的首創者和首演者巫漪麗,和世界演奏《梁祝》最權威的小提琴家呂思清為我們帶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合作,他們的演奏重現了那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喚醒了人們心中無盡的感動……
  • 為《梁祝》過58歲生日
    首演於1959年5月27日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再過幾天就迎來58歲的生日了。5月22日下午,上海市知聯會、靜安區知聯會和「克勒門文化沙龍」共同為《梁祝》舉辦了一場生日會。《梁祝》曲作者之一陳鋼、首演者俞麗拿一起來到現場,為大家講起《梁祝》背後的故事。
  • 鋼琴演奏《梁祝》的89歲老奶奶走了!這個經典場景讓全國觀眾飆淚
    當地時間4月20日晚,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在出席維多利亞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時暈倒,急送醫院後宣告不治,享年89歲。 她是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中國鋼琴啟蒙人之一,師從世界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再傳弟子、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先生,與中國老一輩鋼琴家吳樂懿、周廣仁等人同門學藝。   1954年,巫漪麗任中央樂團第一任鋼琴獨奏家;1962年,她被評為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曾在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 《梁祝》為外國聽眾帶來中國最美的旋律
    那時已有磁帶版的《梁祝》。一天,我在哈國文化部結識的好朋友,外事司司長塔瑪拉帶著哈國國家廣播電臺的總裁和音樂節目主任編輯,一同來到使館。在使館會客室見面時,他們提出希望使館能提供一些介紹中國音樂的節目。作為使館文化專員,我不假思索地想到隨身攜帶的卡式磁帶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和鋼琴協奏曲《黃河》,以及一些中國民族器樂曲。
  • 鋼琴家巫漪麗去世 用一生彈奏《梁祝》的老先生
    >  原標題:鋼琴家巫漪麗去世 用一生彈奏《梁祝》的老先生     春風送暖,晴日當空,中國先驅鋼琴家巫漪麗卻在昨日與世長辭.   巫漪麗童年照     1959年5月27日,何佔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完成了交響樂的世紀性突破.
  • 俞麗拿:讓小提琴講中國話 50多年專注演奏教學
    俞麗拿在演奏小提琴。資料照片俞麗拿今年78歲。「因為我是《梁祝》首演者,大家就知道了我的名字。」在上海音樂學院教學大樓裡,記者見到了剛剛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的俞麗拿,她說,「大家都以為我在文藝單位,其實大學畢業我就留校當了老師,到現在已有56年教齡。」
  • 「讓小提琴說中國話」——記全國三八紅旗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
    新華社上海3月6日電題:「讓小提琴說中國話」——記全國三八紅旗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新華社記者 孫麗萍她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首演者,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園丁」,更是一位勇敢無畏的奮鬥者。(小標題)「為中國人而創作,以中國自己的文化創作」1959年5月,俞麗拿登臺首演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獲得巨大成功。從俞麗拿琴弦上流淌出來的這首協奏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版本,也是中國傳遞世界的一張閃亮名片。迄今,《梁祝》在全球灌制的唱片發行量已逾300萬張。
  • 十大看點解讀「真愛密碼」,音樂劇場《真愛·梁祝》磨礪2年「破繭...
    看點三:俞麗拿封琴10年再登臺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演,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從此俞麗拿的名字便與《梁祝》緊緊的聯繫在一起,她演奏的《梁祝》也成了樂迷眼中無可替代的經典版本。
  • 用小提琴奏出中國好聲音
    提起俞麗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她是這首名曲最早的演奏者,也是最權威的演奏者。俞麗拿就職的上海音樂學院,給出了這樣的介紹:管弦系小提琴教授、院學科帶頭人、全國高校名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稱號獲得者。
  • 中國愛情故事感動海外觀眾,舞劇《梁祝》見證學生成長
    三年前,當著名舞蹈家李恆達知道要給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2016級大一新生編排舞劇《梁祝》時,一下子沒了底氣,「他們太年輕,對人物感情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又沒有演舞劇的經歷,連雙人舞都很難突破」。這樣的演員陣容,到底能成嗎?
  • 「蝶舞梁祝,春動善卷」 ——宜興市隆重舉辦2019年梁祝文化旅遊節...
    由「茶禪四月到宜興」旅遊季活動組委會主辦,宜興市城建文旅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善卷洞景區、宜興市旅遊文創傳媒有限公司、中國電信宜興分公司、無錫報業集團宜興分社協辦的2019梁祝文化旅遊節暨觀蝶節在善卷洞景區隆重開幕。本屆開幕式上,內容豐富,節目精彩。小提琴合奏的經典《梁祝》協奏曲拉開了本次活動的序幕,一個個重量級活動在開幕式上啟動。
  • 他是全世界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最好的人,一把小提琴300多歲
    在晚飯過後,呂思清攜手劉憲華為大家演奏《梁祝》,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把小提琴。這把小提琴名字叫stradivatius中文叫斯特拉迪瓦裡,源於1699年,它是與「瓜爾內裡」、「阿馬蒂」齊名的「世界三大名琴」之一。是以制琴師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命名的。此琴背板比較細,虎皮細紋的那種。源於1699年,其價值不可估計。
  • 巫漪麗:用指尖講《梁祝》 與鋼琴伴一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首位《梁祝》鋼琴伴奏縮譜編寫者與首演者。正值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中國鋼琴的啟蒙者之一,巫漪麗用動人的鋼琴聲向祖國表白,正如六十年前她用《梁祝》獻禮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一樣。4月20日晚,巫漪麗出席一場音樂會時暈倒,送醫後於當日22時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