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簡史:公元前歐亞大陸的,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

2020-12-14 笑談歷史事

百家原創作者:笑談歷史事

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匈奴人、哥特人、日耳曼人和羅馬人歐亞大陸的大草原是一條幾百英裡寬的陸地帶,從匈牙利平原一直延伸到太平洋。這個草原的氣候特殊,樹木稀少,從史前最早時期一直到中世紀,主要都是遊牧民族在此生活。草原遊牧者從他們家鄉發動的入侵,使歐洲、土耳其、波斯、印度和中國的歷史,都不時被軍事危機所打斷。但在公元370到450年間,加速了西羅馬帝國崩潰的,正是匈奴人。匈奴人將捕獵和採集與畜養馬、牛、綿羊和山羊結合起來。大草原的荒蕪,生活方式的原始,意味著匈奴人數少而且分散,社會組織鬆散,不存在社會等級。專門化發展到了極致。匈奴人是一流的馴馬師。

作為裝備有組合弓、套索和劍的騎兵,他們從事部落戰爭。弓和套索是草原人自己的裝備,劍是在貨物貿易中得到的獎品。匈奴人在公元4世紀中期開始西遷的原因,我們不可能確知。但是,他們的貧窮,意味著自己沒有安全邊界;乾旱意味著死在草原上。所以,他們可能是因為一次生態危機而開始遷移。對於一個財富耗盡、人口過剩的家園來說,暴力、徵服和向西擴張,都是擺脫危機的路徑。到達烏克蘭時,他們趕走了東哥特人(東部的哥特人)。當繼續向西 挺進時,他們又迫使西哥特人(西部的哥特人)進入東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隨後,哥特人與羅馬人因關係緊張而爆發戰爭。

在公元378年,以君士坦丁堡為核心的東羅馬帝國,其軍隊在阿德裡亞堡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這個遊牧民族,開始間接地重塑世界。這麼做時,他們是改變了的自己。哥特人,如同生活在更西部的羅馬帝國萊茵河上多瑙河邊境的日耳曼部落一樣,是興旺的個體小農。當被匈奴人徵服之後,他們被迫向新主人繳納貢賦。這樣一來,遊牧民族就因農業剩餘而致富,他們將這些剩餘產品用於擴充軍事人員,於是就有能力進行更多的徵服。但是在羅馬帝國境內,有更大的獎勵等著他們。而且,如同哥特人在阿德裡亞堡所證明的那樣,這個帝國在軍事上已經虛弱了很多。羅馬各省的農民已經變成了農奴。

剝削和異化已經使作為羅馬軍事帝國主義基礎的傳統人力枯竭。羅馬皇帝們日益依靠賄賂和野蠻的僱傭兵來保衛自己的國境,而不是公民軍團。匈奴人也偶爾會被羅馬聯軍僱用。有時他們可能會被收買。無論哪種方式,羅馬的財富都增加到了哥特人的貢品之中,使匈奴人完成了由遊牧部落到稱霸歐洲大陸兩端的軍國主義者的轉變:其標誌是公元434年阿提拉就任匈奴國王。在其高峰時,阿提拉的帝國從波羅的海延伸到了阿爾卑斯山,從萊茵河擴展到了裏海。在匈奴的都城一一半是永久的鄉村,另一半是遊牧部落的營地,帝國境內的貢物和帝國之外的津貼與賄賂不斷流入。

半個世紀之前,匈奴人不過是在選舉出的戰時長官領導下、只有數百人的部落武裝。現在,戰爭是一個永久條件,軍國主義化已經完成,他們的最高指揮官掌握了絕對權力。匈奴的戰爭政權從羅馬帝國的腐朽中肥了自己吞食著鐵器時代技術革命可能產生的剩餘。在羅馬軍事帝國主義的強盛時期,其剩餘供養了以自由的農村公民士兵構成的軍隊。在其衰落時,它進化成一種僱傭兵軍事 帝國主義,其剩餘供養了一個以匈牙利平原為中心、巨大的遊牧帝國。作為一個戰爭領袖,阿提拉控制著軍事剩餘,而且因為現在戰爭成為永久,他的權威也永恆不變。

這個國王能夠割斷部落義務和社會約束的錨鏈,而這些曾限制了任何單獨個體的權力一個廣闊贊助網絡,約束著阿提拉的國王委託人、從屬頭領和主要家臣。但這個網絡依賴貢品和補貼、戰利品和聲望物品的源源流入。因此阿提拉是一個強盜式貴族,一個戰爭販子,一個永不停息的徵服推動者。匈奴政權有著與生俱來的侵略性。對羅馬帝國晚期的統治者來說,阿提拉是「上帝之鞭」。

許多窮人對他則有不同看法。在公元5世紀40年代,匈奴和哥特「巴高達」有時會組成聯盟,以對抗羅馬一哥特地主。但匈奴王國過於粗魯、掠奪成性,因此並不能成為社會變革的一支進步力量。當451年,阿提拉攻擊高盧(法國和比利時)時,他的向西攻勢缺少外交策略。巴高達已經被疏遠,沒有行動,而羅馬哥特地主和西哥特自由農民加入了軍隊。因此西部短暫聯合起來,在沙隆戰役中給予了阿提拉決定性的挫敗。他被迫撤退到自己的中歐心臟地帶。

兩年後他死了,他的帝國解體,毀於其繼承人之間的領土爭端,以及來自底層的被壓迫民眾的暴動。草原遊牧民族的介入是突然和災難性的,但他們對歷史階段沒有積極貢獻。西羅馬帝國分裂成無數由日耳曼人和哥特人統治的野蠻人王國。東羅馬帝國固化了,成為官僚體制的、保守的和內斂的政權。但匈奴帝國只不過是從地球表面上消失而已。為什麼羅馬帝國的崩潰既突然又徹底?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匈奴人已經從遊牧民轉變成軍事掠奪者,他們不再擁有任何自己的生產力,完全依賴從外部侵佔必需的貢品、津貼和掠奪物,來支撐自己的政體。他們人數很少,但版圖很大,因此他們是一個過於擴張的帝國,易於被極度的人力缺乏所制約。

恐懼和強迫使得他們能夠維持這個體系,只要它能顯得強有力。但擴張的停止將切斷外部剩餘的流入,而這是政權供養酋長、家臣和武士的底層結構所必需。因此,內生於一個缺少自己的生產 個 基礎,依靠暴力掠奪的動力系統中,他們過分擴張了。沒有壓艙物,僅有一臺引擎飛馳著通過歷史,奔向自己的毀滅。但這臺引擎運動的暴力驅使日耳曼人和哥特人,確保了帝國國家機器的最終崩潰,以及被一系列蠻族國王統治的新國家所代替。然而,這個變化小於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許多古代文明被蠻族的國王接受,因此羅馬對中世紀世界的建立貢獻很大。文化轉變的主要車輛是天主教會。為了掌握這個重要性,我們必須回溯,去分析植根於過去的一種古代異教文化的子宮中、一神論宗教的成長過程。

看完今天這篇文章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來評論區留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同羅馬帝國在阿德裡亞堡決戰,羅馬被擊敗
    公元4世紀中葉,北匈奴人又離開生活了一個世紀的粟特西遷至東歐頓河流域。進入歐洲的匈奴人,首先與阿蘭人發生衝突。結果,阿蘭人大敗。不久,匈奴又乘勝進犯東哥特,這次進犯的結果是引發了日耳曼人的民族大遷徙。匈奴西遷歷時280年,長途跋涉6000餘千米,不僅跨越了整個中亞,而且深入歐洲腹地。
  • 2020丨公元420年代:西哥特王國是怎麼建立的?
    本期提要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往與碰撞促進了歐亞文明的變化與發展。從4世紀後半期開始,日耳曼人開始大規模湧入羅馬帝國。西哥特人首先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羅馬帝國境內為帝國戍守邊疆。羅馬帝國對定居的西哥特人採取壓迫政策,終於導致西哥特人揭竿起義,攻陷羅馬城。
  • 延續上百年的西羅馬帝國怎麼就被日耳曼人給滅了
    至凱撒大帝的時代開始,就有日耳曼人部落開始臣服於羅馬帝國之下,但絕對大多數的日耳曼部落仍然在堅持和羅馬軍團對抗。不要以為野蠻的日耳曼人在遇上強大的羅馬軍團就會潰敗,日耳曼人和羅馬的戰爭一向是打的有來有回,在奧古斯都時期更是全殲了一支羅馬軍團,並且將其趕出了萊茵河以北。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日耳曼人如何葬送西羅馬帝國?
    公元4世紀以前,日耳曼人即開始以各種方式向羅馬境內滲透。公元375年的匈奴西徵,則迫使日耳曼人大批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從而掀起了移民狂潮,並最終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坐觀君(ID:china_2049)插話:關於匈奴西徵,歐洲人稱之為匈人,而匈人和匈奴是否同一批人,有爭議。我專門分享過文章《匈奴最終去了哪裡?》
  • 講座︱劉衍鋼:歐洲的匈人與亞洲的匈奴可不是一種人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荒謬的「歷史事實」廣為流傳:匈奴被漢朝打出了東亞,他們逃往歐洲,把怒火拋向了日耳曼蠻族,然後偌大的羅馬帝國,就被這些連匈奴都打不過的蠻族覆滅了。可見相比中國來說,羅馬真可謂是「弱爆了」。
  • 日耳曼人不在老家好好呆著,為什麼非要遷徙?
    於是幾百年裡大大小小的戰役就有幾百場,雙方互有勝負,誰都滅不了了誰,直到公元4世紀末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那便是世界史上鼎鼎有名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公元375年,一支東哥特人(Ostrogoths,屬日耳曼人)遭到來自東方的匈人(Huns)襲擊,奏響了日耳曼人西遷的前奏。
  • 六邊形的法國,其祖先是高盧人、羅馬人還是日耳曼人?
    二者分別打斷了高盧人和百越的獨立發展,同時也將其納入了自身文明的核心區,只不過我國將這一徵服保持了下來,變成了統一;而羅馬之後再無羅馬,高盧變成了今日的法國。從凱撒徵服高盧開始,法國正式進入了拉丁世界。高盧人本身沒有自己的文字,於是凱撒及其繼任者屋大維等除了在政治上統治之外,便通過拉丁文化來同化高盧人。
  • 世界史記:西羅馬自毀長城,哥特人趁機立國
    匈奴人由東向西的徵戰,迫使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為了區別,史學界將定居不列顛的薩克森人稱為撒克遜人)勃艮第人等蠻族部落紛紛離開故土,遷徙到西羅馬境內逃避匈奴人的兵鋒。而在這次民族大遷徙中,羅馬皇帝沒做好應對,與蠻族部落舊仇添新恨,以致連原本忠心耿耿保衛羅馬帝國的蠻族將領都起了反心。
  • 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向西逃跑引發西羅馬滅亡
    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
  • 橫掃歐洲,且間接滅掉西羅馬帝國的匈人,是匈奴人的後代嗎
    公元4世紀,歐洲大陸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匈人。 南匈奴後來內遷河套地區之後依附於東漢王朝,其後代參與了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後全部融入漢族。 而北匈奴則在東漢、南匈奴和鮮卑的相繼打擊之下生存唯艱。 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率軍大破北匈奴,並登燕然山刻石記功,這便是著名的「燕然勒功」。
  • 歷史上的匈奴人最終去了哪裡?
    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
  • 歐洲三大蠻族中,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分據東西,凱爾特人去了何方
    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結局我們都很清楚:   日耳曼人繼承了西羅馬帝國   公元800年,日耳曼的一支法蘭克人查理曼被羅馬教皇加冕稱帝,以此為界,西歐進入日耳曼羅馬時代。
  • 橫掃歐洲的匈人是西遷的北匈奴嗎?匈牙利是其後裔所建嗎?
    約公元160年,舉族遷到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大月氏族系),自此沉寂下來。位於康居國西北部的是奄蔡國,位於西伯利亞西南歐亞相交處,是一個白種人國家,又稱闔蘇、阿蘭國,該國和後來的匈人有密切聯繫。康居國、阿蘭國地理位置匈人匈人的出現有些神秘,關於他們最早的記載是公元2~3世紀(對應東漢時期
  • 公元前,西哥特人為什麼攻打羅馬?
    公元前,西哥特人為什麼攻打羅馬?你可以看到整個悲慘的傳奇410年羅馬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解僱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有組織的,還是只是騎著馬在城市裡亂砍亂燒,掠奪?但小編將在這裡提供一個基本概述。哥特人入侵前夕,西方最高級別的軍官是斯提利喬——一個汪達爾人的兒子。阿拉裡克解僱了羅馬在410年,他曾是軍事下屬的斯提裡科在394年Frigidus戰役中,但在一年之內希臘的互相對抗的長,哥特人之間的複雜和危險的陰謀,在東部和西部羅馬法庭。這種結盟和背叛的模式已經成為幾代人的常態。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次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了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被他的兩個兒子瓜分,永久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羅馬城為首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公元410年8月24日,東、西羅馬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天,它被稱為"永恆之城"。這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羅馬城被蠻族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合軍隊攻破。軍隊洗劫了這座城市三天。
  • 日耳曼人大遷徙:羅馬末日,歐洲新生
    公元四到六世紀,原先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的日耳曼人(包括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盎格魯人、倫巴德人、法蘭克人等分支)大規模地向羅馬帝國境內遷徙。日耳曼人的遷徙運動持續了兩百多年時間,影響了大半個歐洲和北非廣大地區。 日耳曼人大遷徙的直接影響就是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落。
  • 一個以搶掠為生的民族——「破壞之王」汪達爾人和羅馬的百年海戰
    自屋大維和安東尼之間爆發了亞克興海戰之後,自此近500年羅馬帝國未再爆發大規模海戰,直到汪達爾人的到來。公元4世紀,匈奴侵入歐洲,許多北歐部族開始向南遷徙,其中就包括汪達爾人,它原是古日耳曼人的一個部族。公元395年,在內憂外患之下,羅馬共和國分裂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 歷史:阿提拉匈奴,對哥特人的未來產生強大的影響!
    歷史:阿提拉匈奴,對哥特人的未來產生強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哥特人被匈奴人推入了羅馬地區,而這一年來確實如此。公元376 - 378年,它並不是對哥特和羅馬關係的完整描述。如前所述,有許多哥特人居住在羅馬各省並在羅馬軍隊服役。
  • 395年西哥特人反叛羅馬
    這七個蠻族的在河灣中的戰爭,還不如說是七十個蠻族幫,哥特人也打哥特人,匈奴人也打匈奴人,東哥特人聯合匈奴人打蘇匯維人,蘇匯維人聯合汪達爾人打西哥特人,這樣任性的蠻族們,他們只認印象,他們與匈奴人一樣,都分成幫派,匈奴幫,汪達爾幫,東哥特幫,西哥特幫,阿蘭幫,薩爾馬特幫,我們不知道這些幫派的戰鬥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