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政治昌明的時代,往往是尊師、重教、崇文的社會,主流社會風氣也是積極向上的,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是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禮儀的。在唐朝的韓愈所作的《師說》這篇文章中有充分論述。》》》》推薦閱讀:2017年教師節賀卡祝福語大全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經典祝福語
自1985年,國家把9月10日定為教師節後,教師這一職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尊重,而在這一天為老師送禮,也成為某些家長和學生的慣例。
教師節成了「送禮節」,這種趨勢的演變,讓大家始料不及。對此,有人為教師收禮辯護,有人則認為這是一種腐敗,如今,「禮」成為了橫在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一道不易破解的難題。
教師節臨近,多數家長忙著備禮物
中國的「人情文化」讓許多事情都蒙上一層模稜兩可的面紗,比如教師節到底該不該送禮這個問題,在官方就是明令禁止的,但在民間、特別是部分家長看來,是必不可少的。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現實情況下,家長給教師送禮,無非是希望老師給予孩子差異性、優先性地重點關注和特別關照,擔心不給老師送禮會給孩子帶來不公平待遇和不利影響。
省建二公司學生97級學生畢業20年後邀請老師聚會
李女士的兒子正在讀幼兒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肯定要送啊,感覺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風氣,別人都送我們家不送的話,會顯得很不好,我今年會送老師購物卡,就是希望老師能多照顧一下孩子。」
賀卡、鮮花等逐漸被定義為「不實用」「不起眼」「沒誠意」,取而代之的是購物卡、禮品卡、消費券、化妝品等更為「實在」的物品。「看到身邊已經有朋友忙活教師節送禮,我就坐不住了,萬一別人家長都送了,我一點沒表示,老師會不會有想法啊?」劉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小學四年級,去年教師節,她讓孩子給老師送了自己做的手工賀卡、發了一條簡訊問候,感覺挺好的,但今年她又擔心,總這樣會不會有點太「不夠意思」。
於是,劉女士跑到商場去買了幾百塊的化妝品,「這些化妝品也不是什麼貴重禮物,老師正好也用得上,就是想表達個心意,畢竟一年就一個教師節,老師也挺不容易,還是希望老師可以收下。」劉女士說。
市民張先生則表示,「送禮是因為社會規則是如此,我沒必要裝清高對抗規則,沒意義,我目的很簡單就是對小孩多關照些,目的達到就行了。不告訴小朋友,是因為守護她單純的童年。等她大了,我再慢慢告訴她一些社會規則和現實,童年還是單純點比較好。」
範先生的女兒正在讀小學,他覺得教師節請老師吃一頓飯,可以增進感情。
而市民於先生今年準備帶著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正在製作賀卡,他坦言教師節不是不能送禮,但是送禮一定要用「心」。「我會鼓勵孩子自己製作禮物,比如賀卡、繪畫、自己種的植物。中國人講究尊師重教,我覺得讓孩子親手做一份禮物會更有意義,家長送禮反而不合適了。」
56名學生:近30年的教師節情緣
教師節不僅是在校生和家長表達謝意的日子,也是離開校園的學子,重溫青蔥記憶,共敘師生情誼的紐帶。
這幾天,合肥市育新小學88屆(3)班的同學微信群不停被刷屏!天南地北的同學都在群裡討論9月10日教師節當晚聚會的事情。一想到與班主任湯國霞老師的年度聚會,大家都興奮不已!
合肥市育新小學88屆(3)班師生每年教師節都有一場聚會
從1982年至1988年,他們在合肥市育新小學度過了六年快樂的小學時光。現任興業銀行合肥壽春路支行行長的臧擁軍同學怎麼也忘不了;一幅幅兒童畫、手工繪製卡片,精心製作的小工藝品(塑料花和鑰匙環等)、用花盆栽植的月季花、自己書寫的書法作品,或者是一盒含喉片……這些都是記憶中的教師節禮物。經濟價值普遍都不大,但都飽含了學生們對自己老師的一片真摯的情感。至今,湯國霞老師都妥妥地保留著,一有空就拿出來翻看。
而不少同學也收到過老師贈送或獎勵的禮物。戴同學記得有一年湯老師特地為她訂閱了半年《中國少年報》,自此讓她愛上了閱讀和寫作;王同學從小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家境困難,但每逢同學集體出遊,她都會收到老師贈送的水果、零食等;姜震同學的毛筆字寫得不錯,他覺得上小學時老師贈送的禮物是毛筆和習字本!
學生們回憶說,上初中時,老師還到家中家訪;上大學時,老師還贈送了鋼筆、筆記本等禮物。後來進入社會工作,老師始終關心著每位學生的學習、婚戀、工作等情況。在學生們人生成長的每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老師都會給予鼓勵和引導,給予他們人生不斷向前向上的正能量!大家都為有一位這樣德高望重的小學班主任老師而慶幸!
從1988年畢業至今,88屆(3)班的同學們只要教師節有空閒時間,都會三五成群地去探望老師,帶上鮮花和禮品,表達學生們心中的這份敬意。每次聚會,他們還會拍很多照片留念。
老師和學生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
在回答教師節是否應該給老師送禮,送什麼禮物這類問題之前,安徽演講學會執行會長、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崔躍松告訴合肥在線記者,首先要弄清楚學生和老師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
在崔躍松看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過去我們所說的「師道尊嚴」逐漸演變,師生之間應該是朋友關係、師徒關係和合作夥伴關係。崔躍松說,朋友關係會讓雙方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在人格上,雙方是平等的;師徒關係不是上下級、主動與被動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依存、教與學的關係。崔躍松最推崇的師生相處模式是合作夥伴關係,他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民主的呼喚,師生之間是服務於被服務的關係,老師在服務學生,在某種意義上,學生也在服務老師。學生是老師最大的服務對象,沒有了服務對象,老師同樣就不存在了。崔躍松說,家長、學生和老師,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沒有任何權利去批評家長。
合肥一中校長陳棟:凝聚情感的禮物值得珍視
教師節這一天該不該收禮物,教師最有發言權。合肥一中校長陳棟說,做了這麼多年教師,我最大的體會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他最大的人生幸福應該是觀察到,並參與到他人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看到並幫助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教育就是一種成全,幫助這些孩子去發掘自身的天賦和潛能,幫助他們去尋找自我,幫助他們去實現自我的人生夢想。而這種所謂的「成全」,其實是一種師生之間的「彼此成全」,教師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收穫了自我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快樂。
合肥一中校長陳棟認為教師節禮物必須凝聚真情實感
當下社會教師節流行的禮物,有祝賀卡片、鮮花、巧克力、書籍、CD等,這些都屬物質上的饋贈,凝聚了學生和家長們對教師的一片感恩之心,不能全盤一概否定。我想,為人師者,內心最看重的,其實還是學生與老師在校園生活中結成的那份深切的情誼。在學校裡,彼此是師生;離開校園之後,彼此是朋友,是知己,珍惜的是心底的那份惦念、牽掛和祝福。而適度的物質饋贈,無非是這種內在情感的寄託和表達。
專家崔躍松:應該給教師送什麼禮物?
當合肥在線記者問崔躍松,作為一名家長,這麼多年有沒有給老師送過禮物時,崔躍松說:「我當了28年的家長,沒有給老師送過任何實物性的禮物(實物),只是在教師節的時候,給老師打一個電話,發一個簡訊,送一張賀卡。我也鼓勵孩子,在教師節這一天,加一個喊老師節日好,建議孩子在班級裡,開展一些敬師的活動,如出一期黑板報,給老師行一個鞠躬禮。」崔躍松說,除此之外,我個人不提倡送實物禮物。一旦涉及經濟價值,就不好度量了,比如你送一支鮮花,我就送一把,這就會陷入物資攀比的怪圈。
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崔躍松建議教師節不送物質性禮物
崔躍松說在接受合肥在線記者採訪時,同樣也有話跟老師說:老師也要潔身自好,勿以惡小而為之,否則,時間久了,會損害自身的形象。「別看每個家長送禮的時候很虔誠,但家長並不一定是真的發自內心的。一個老師真正樹立自己的形象,讓學生真正敬重,恰恰不是物質的,而是上好每一節課,善待每一個學生,包括差生、貧困生。」
崔躍松告訴記者,教師節只是9月10號這一天,家長和學生對老師的敬意,不應該突出表現在這一天,而是365天。》》》》推薦閱讀:安徽蚌埠女教師患眼疾視力下降 用放大鏡上課教書(組圖)